1、 問:“這是壹首什麽詩?”
體裁上:律詩、絕句
內容上:托物言誌詩、邊塞詩、懷古詠史詩、送別詩、山水田園詩
[示例]
村 行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薺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從體裁上看這是壹首什麽詩?
答:七言律詩。
2、問:“塑造了什麽形象?”(形象包括人物、景物、事物等)
回答此題需要答出什麽樣的什麽形象。
[示例]
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本詩描寫了什麽樣的形象?
答:描寫了壹幅靜謐的春山月夜圖。
3、問:“理解思想感情”
回答的方式壹般是:通過……表達(說明、揭露)……有時也直接答什麽感情。
[示例]
三閭廟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分析本詩的思想感情。
答:通過寫三閭廟前的所見所感,抒發了詩人對屈原的懷念之情以及對其報國無門的慨嘆。
4、鑒賞詩中的語言(某個詞語)
解答時壹般從兩個角度分析:壹是藝術角度,二是思想內容角度。
[示例]
如夢令
昨葉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鑒賞“肥”、“瘦”兩個字。
答:“肥”、“瘦”兩個字分別寫出了葉的茂盛和花的雕零,鮮明生動,表達了詩人的惜春之情。
5、問“景與情的關系”
回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於景);以樂景寫樂情(正襯),哀景寫哀情(正襯),樂景寫哀情(反襯)等。
[示例]
謁荊公不遇
春江渺渺抱檣流,煙草茸茸壹片愁。
吹盡柳花人不見,春旗催日下城頭。
鑒賞本詩景與情的關系。
答:借景抒情,以哀景寫哀情,以春江渺渺、煙草茸茸、柳花吹盡、春旗日下等哀景寫出了詩人訪友不遇的悵惘之情。
6、籠統問“分析鑒賞本詩的藝術技巧”
首先,註意抓總體,抓典型,其余可稍作壹提。
其次,心中要知道從哪些方面去思考藝術技巧(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
再者,動筆作答時,先總括,再具體展開分述,給人以醒目、清晰之感。
[示例]
雨 後
春空靄靄暮雲低,飛過前山雨壹犁。
明日卻尋歸雲路,馬蹄猶踏落花泥。
鑒賞本詩的藝術技巧。
答:主要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想象“明日”的情況。
山房春事
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
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
分析鑒賞本詩的藝術表達技巧:借景抒情,反襯,擬人等。
7、問“表達感情的方法”
可答直抒胸臆或間接抒情(借景、借事)。
[示例]
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詩表達感情的方法是:借景抒情。
8、問“寫景有什麽作用“
可以從渲染氣氛、烘托環境、表達感情或比喻、、象征角度作答。
[示例]
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壹沙鷗
首聯寫景的作用是什麽?
答:渲染 壹種孤寂氣氛。
詩歌鑒賞--鑒賞詩歌的藝術技巧
壹首成功的好詩壹定有獨到的藝術手法和技巧。鑒賞古詩的壹項重要內容就是賞析詩歌的藝術手法和技巧,這壹考點既是古詩鑒賞的重點,又是古詩鑒賞的難點。
藝術技巧的鑒賞壹般包括三個方面:表達方式的評析、藝術手法的賞析、修辭手法的體味。
壹、表達方式的評析
表達方式包括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四種。所謂表達方式的評析就是指能辨析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1、記敘。在作品中對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紹。如“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古人莊》),“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王維《觀獵》)。“越王勾踐滅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李白《越中覽古》)等。
2、描寫。用形象的語言對人、物、環境等的形態、特征作具體生動的描繪。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睹其物,如臨其境。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三山半落青天外,壹水中分白鷺洲”(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等。
3、抒情。在作品中抒發主觀感受,表露自我感情。如“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塞下曲》),“同是天涯滄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等。
4、議論。在作品中直接闡述觀點、表明態度。如“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夏日絕句》),“江東弟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杜牧《題烏江亭》)等。
這四種表達方式在具體運用時並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經常交融在壹起,我們需要註意這壹點,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壹句,融合了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四種表達方式。
二、藝術手法的賞析
1、有關描寫的藝術手法:從描寫角度看,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從描寫用筆看,有工筆和白描;從描寫的內容看,有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
2、有關抒情的藝術手法: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古詩詞大多借助景物來抒情,所謂“壹切景語皆情語”,景與情的關系通常有四種: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
3、襯托手法:涉及到正襯和反襯。
4、對比手法。
5、賦比興手法。
6、用典。
7、虛寫與實寫。
8、象征手法。
(以上內容詳看附錄)
三、修辭手法的體味
古詩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誇張、借代、對偶、設問、反問、雙關等。在鑒賞詩歌時,我們要能辨別這些修辭手法,並能分析他們的藝術效果。
(以上內容詳看附錄)
附壹:藝術手法和修辭手法例析
1、比興手法:賦比興是對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詩歌表現手法的總結。其後的詩歌繼承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賦,就是詳細地敘事寫景,並表示出作者的態度。如《詩經·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纏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寫壹群伐木的奴隸替奴隸主砍伐檀木制造車子,在艱苦繁重的勞動中聯想到奴隸主不勞而獲,抑制不住內心的憤怒。比,就是把壹物比作另壹物。《詩經·碩鼠》把奴隸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漣漪”就屬於“興”,它引出了下面的敘述。“興”和“比”常常聯系起來在壹篇詩中運用。如《孔雀東南飛》開頭,“孔雀東南飛,五裏壹徘徊”,既是“興”,又是“比”。
2、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過對某些事物、某個問題的敘述、描寫或議論,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感情,就是間接抒情。中國古典詩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間接抒情,達到情景交融。“壹切景語皆情語”,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詩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斷古典詩歌有無意境的標誌;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斷古典詩歌是否為上乘之作的標誌。如張可久《[雙調]清江引·秋懷》:西風信來家萬裏,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裏。詩人緊緊把握題意,用西風、北雁、紅葉、黃花、芭蕉、雨聲,點染成壹幅蕭瑟的秋景。又因“西風”的到來而聯想到“歸期”的未蔔;因“芭蕉雨聲”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輾轉反側的愁思。句句是寫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統壹起來。
3、象征手法:象征是借助事物間的聯系,用特定具體的事物,寄寓某種精神品質或抽象事物的修辭方式。象征是壹種托物言誌的表達方式,借助具體外物來表達自己的誌向、誌願。如於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壹首比較淺易直白的托物言誌詩,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對所詠之物外形特點的吟詠,也是對其神韻、品格的高度概括。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心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石灰就象征歌詠詩人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4、、虛寫和實寫:虛寫,不是寫眼前的實景,而是寫想象中的景象。文藝作品在寫到比較復雜的情形時,往往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容量更加豐富。如王昌齡的《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就是虛寫,寫的是想象中的景象,青海湖上空,長雲彌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延千裏的隱隱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壹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試想,若不用虛寫,怎能展現如此闊大的景象?這種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為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誌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實寫,不言而自明,就不展開分析了。
5、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如漢樂府《陌上桑》對秦羅敷的描寫:頭上倭墮髻,耳著明月珠。 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梢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寫,後八句是側面描寫。前四句誇張的寫羅敷的服飾之美,是為了襯托人物的高貴和美好。至於羅敷具體怎麽美呢?是很難描繪的。於是作者筆勢壹蕩,不直接寫羅敷本身,而去寫周圍的人為羅敷所吸引的神態,通過側面描寫,給人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妳想她怎麽美,她就有多麽美。
6、用典:古典詩歌中常常引用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這就叫作用典。使用典故使詩歌的內容更加豐富。如1996年高考詩歌鑒賞所選的壹首元曲,阿魯威的《[雙調]折桂令·詠史》: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 更驚起南陽臥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壹分西蜀,壹分江東。這首詩主要使用的手法就是“用典”。對用典的詩,需要理解典故的含義才能讀懂詩。最典型的是課文中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
7、襯托:利用事物間近似或對立的條件,以壹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些事物的藝術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另壹事物,稱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另壹事物,稱反襯。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壹聲”,都是以動襯靜的反襯。
8、對比 :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壹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壹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的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如高適的《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以戰士死在沙場與將帥縱情聲色進行對比,形象鮮明,揭露深刻。再如“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李紳《憫農》),“無閑田”與“猶餓死”形成驚人的對比,揭露出尖銳的階級矛盾。
9、設問:故作無疑之問,然後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問,自己不答,讓讀者去思索體會。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開頭壹句,以問引起。祠堂何處?錦官誠外,數裏之遙,遠遠望去,早見翠柏成林,好壹片蓊蓊郁郁,氣象不凡——那就是諸葛武侯祠所在了。這第壹聯,開門見山,灑灑落落,而兩句又壹問壹答,自開自合。
10、比喻:通過兩類不同事物的相似點,用乙事物來比甲事物。如李賀的《馬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對於比喻,尤其要弄清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點。把壹事物比作另壹事物,是壹種相似聯想。平沙萬裏,在月光下像鋪上壹層白皚皚的霜雪這幅戰場景色,壹般人也許只覺悲涼肅殺,但對於誌在報國之士卻有異乎尋常的吸引力。鉤,是壹種彎刀,從明亮的月牙聯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參加戰鬥之意。把壹物比作另壹物,是根據立意的需要,所以,我們對比喻的理解,也必須考慮到詩歌的主題。
11、比擬:把甲事物模擬作乙事物來寫的修辭方式。包括擬人和擬物。使事物人格化,使無生命的東西活躍起來,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能啟發人聯想,使人倍感生動有趣。同時,還可以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愛者更活潑可愛,使可憎者更可惡。“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楊萬裏《暮熱遊荷上》),通過對塘中荷花的擬人描寫,寫出了荷花嬌羞、鮮嫩的情態,寫得新鮮活潑,情景交融,很有情趣。“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作者把無形、無量的愁苦化成有質有量的東西,並且用船來載,運用了擬物的修辭手法,把人物的內心世界寫得淋漓盡致。
12、借代;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的本來名稱,而借用和該人和該物密切相關的人或物的名稱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現描寫對象的特征,引發讀者聯想,使其獲得鮮明深刻的印象。如李賀的《南園》: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吳鉤”,古代吳地生產的壹種彎刀。這裏代指精良的武器。“帶吳鉤”指從軍的行動,身佩軍刀,奔赴疆場,那氣概多麽豪邁。
13、對偶:對偶也叫對仗,是指把字數相等或大致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意義相關的兩個句子或短語對稱地排列在壹起。對偶可以使表達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確;使音律顯得抑揚頓挫,節奏鮮明,和諧悅耳。從結構上看,對偶分為嚴對和寬對兩種。嚴對要求上下句字數相等,結構相同,詞性壹致,平仄相對,不能重復用字。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前者是五言律詩中的五、六句,後者是七言律詩中的五、六句。律詩中的第二聯(三、四句)和第三聯(五、六句)都必須是對偶句。這兩例完全符合嚴對的要求,形式整齊,韻律和諧,抑揚頓挫,瑯瑯上口。我國古典詩歌中的律詩講究平仄相對和詞語的對仗,所以多用嚴對。寬對要求不那麽嚴格。寬對不用在律詩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駢文中。從上下句在意義上的聯系看,對偶基本上有三種:正對、反對和串對。正對,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補相襯。如“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兩個對偶,意思互相補充,描繪了從室內向外觀察到的草堂景色。反對,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對。如“梅須遜雪三分白,雪須輸梅壹段香”。串對(流水對),上下句的意思相關相連(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如“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前者由假設關系相連,後者是承接關系。
14、誇張:故意誇大或縮小表達對象的某種特征或品格,以增強話語的表現力。誇張可以強烈地表現作者對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態度,或褒或貶,或肯定或否定,從而激起讀者強烈的***鳴。也可以引發人們的聯想與想象,有利於揭示事物的本質。如學齡前兒童都會背誦的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就用誇張的手法,表現了瀑布飛瀉而下的壯觀景象,飽含了詩人對大自然神奇偉力的贊頌。
15、抑揚: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的壹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的目的。抑揚按形式可分欲揚先抑,欲抑先揚兩種。舉個欲抑先揚的例子。如李商隱的《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詩的前兩句從正面著筆,絲毫不露貶意,仿佛熱烈頌揚文帝求賢若渴,虛懷若谷,和對賈生的贊嘆。可是讀了後面兩句,才恍然大悟,原來鄭重求賢,虛心垂詢,推重嘆服,乃至“夜半虛席”,不是為了尋求治國安民之道,卻是為了“問鬼神”的本原問題!這究竟是怎樣的求賢,對賢者又究竟意味著什麽啊!諷刺辛辣,感慨深沈,非抑揚而不能達到此效果
附二:詩歌形象賞析
壹、詩歌形象的分類
形象是詩歌中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要素。詩歌形象是指詩人借以表達思想情感的具體可感的物象或畫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蟲、魚等物。高考主要考查對形象的識別,對其象征意義的感悟,對其特征的把握,對其社會價值的認識等。
對詩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詩歌鑒賞的要點。詩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三類:①詩中的主人公形象。如《詩經·靜女》刻畫了壹對青年戀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熱烈癡情、淳樸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潑、伶俐俏皮靡不畢現。唐代詩人張誌和在《漁歌子》中塑造了壹個斜風細雨不須歸的從容自適的漁父形象。②詩人自己的形象。如《山居秋暝》,通過山村清幽明麗的景色的描寫,我們也窺見了詩人閑適超逸的隱者形象。③詩歌中所描寫的景與物(意象)。比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類,都是詩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寫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雲、紅葉等景物,都構成了形象,且以楓林中經霜的紅葉最具神韻。這些形象傾註著詩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詩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具體言之,古詩中常見的形象有以下幾類:
①豪放灑脫的形象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表現了他淡於富貴、傲視聖賢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羈、豪放自負的性格。
②青衫淚濕、憂國憂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人不僅僅停留在個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憂國憂民的精神可見壹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瑟琶行》),這壹“泣”字與“濕”字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
③歸隱田園、鐘情山水的形象
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飲酒》),寫的就是悠遊自在的隱居生活,說明詩人安貧樂道的思想;王維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過故人莊》),詩中描寫了山村風光和朋友歡聚的生活場面,像壹幅田園風景畫,使人樂而忘返。
④愛民惜才的形象
龔自珍的“我勸天公重抖摟,不拘壹格降人才”(《己亥雜詩》),其對人才的渴求,毫無遮攔地表現在字裏行間。
⑤兒女情長的形象
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無題》),描寫了暮春時節與所愛女子離別時的無限憂傷和別後相思的綿綿情意,表達了對忠貞不渝的愛情的歌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