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是文人雅士燦若星河的唐朝文壇中,最為耀眼的兩顆"新星",千年來有關兩個人的研究壹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李白和杜甫的詩歌、兩個人之間親密無間的友誼,都是人們經常提到的。然而有關兩個人的音樂思想,卻很少有人提及。
作為盛唐時期的兩個大才子,他們的音樂思想必然和詩文有著同樣的價值,是壹個沒有被發現的"文化寶藏"。因為所處時代的細微不同和自身性格的不同,他們的音樂思想也有著諸多的差異。
李白、杜甫
壹、李白和杜甫音樂思想產生的土壤
社會穩定中國在唐朝時期進入了壹個發展的高峰期,從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到唐玄宗的"開元之治",壹直都是海晏河清、萬國來朝的輝煌盛世。
唐玄宗繼位初期對內註重發展民生,不僅興修水利,鼓勵農業生產,而且還建設了大量的商業區,推動了長安成為當時的國際化大都市,商賈往來不絕,經濟繁榮昌盛。此外,與中亞、西亞、南亞等國家的文化交流也日漸加強,所以唐代的文化也在不斷地循環更新,塑造了壹種寬厚的文化氛圍。
開元盛世
李白和杜甫都出生於開元盛世之時,雖然杜甫比李白小了十幾歲,但他們也算是同壹個時代的人,兩個人年輕的時候都喜歡遊歷天下,對於各種民間藝術也頗有研究,開放的社會環境和多樣的民間藝術影響著李白和杜甫的音樂思想。
全民崇尚歌舞音樂唐代文化發達,從異域傳入的音樂舞蹈激發了唐人的藝術細胞,所以唐人多少都是擅長壹些音樂舞蹈的,這也讓唐代的音樂藝術達到了壹個前所未有的高峰。唐玄宗就是音樂舞蹈的忠實愛好者,他酷愛音樂歌舞,並且精通音律,創立了"梨園",甚至親自指導宮人跳舞,還創作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羽衣曲
皇帝都如此鐘情於歌舞音樂,更不要說是像李白和杜甫這樣的文藝青年了。從李白和杜甫流傳下來的詩作來看,其中就有壹部分包含了對音樂的喜愛,比如李白的"我有吳趨曲,無人知此音"和杜甫的"比訝漁陽結怨恨,元聽舜日舊簫韶",雖然表達的意思不同,但都是對音樂的壹種態度。
二、李白的音樂思想
李白的仙風道骨:音樂思想的基礎李白終其壹生追求的是自由,而且他喜歡修仙論道,以老莊為人生偶像,所有的行為舉止都透露著壹股"仙氣飄飄",為人也是特立獨行,恨不能像神仙壹樣"上九天攬月",所以人們稱他為"詩仙",也與這些有很大關系。
杜甫曾經是李白的"小迷弟",他知道李白喜歡修仙,甚至為他放棄了家庭,跟著李白壹起上山"采仙草、找仙人"。因為李白的性格和他對老莊哲學的信仰,決定了李白音樂思想是以道家思想為基礎的,追求的是自由和奔放。
名山大川是李白的最愛
李白的很多詩都有道家思想的影子,比如他在詩中把自己想象成壹個騰雲駕霧的仙人,想要看遍四海八荒,他晚年對自己壹生的求仙問道進行總結:"五嶽尋仙不辭遠,壹生好入名山遊",處處都體現著李白的道家思想精神。
李白對音樂作用的看法李白信奉道家思想,希望過壹種無拘無束的生活,在音樂思想方面也是如此,李白非常重視音樂的娛樂功能。
"子夜吳歌動君心",寫的是李白對吳歌的喜愛,也是他沈醉於吳歌的壹種狀態。李白在失落時有"彈弦寫恨意不盡"、高興時有"起舞落日爭光輝"、行樂時有"美酒樽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無論是什麽樣的心情,他都能通過音樂表達出來,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而音樂在他的喜怒哀樂中所體現的價值,就是音樂的娛樂作用。
因為信奉道家思想,所以李白也很重視音樂的修身養性功能,道教教徒經常用"嘯"來修道,這是壹種獨特的樂器,吹出來的聲音獨特,可以讓人感覺到身體和心靈的同時滿足,具有修身養性的作用,壹直廣受道教人士的喜愛。李白的詩中也經常提到"嘯",比如"撫劍夜吟嘯"、"天門壹日嘯"。
彈弦寫恨意不盡
李白的音樂審美李白壹生都活得非常隨性,所以他對音樂的審美也是追求自由的,從李白的很多詩作中我們不難看出他的灑脫豪邁,比如"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都毫不掩飾他的情感,塑造了壹種自由奔放的詩歌特點。
在音樂審美方面,李白也會選擇比較富有感情色彩和張揚活力的樂府形式進行創作,還有情感熱烈奔放的西域音樂,也是李白創作時最喜愛的音樂。
大唐音樂
三、杜甫的音樂思想
杜甫音樂思想的根基:儒杜甫出生於壹個官宦世家,他的祖上杜預是三國時期文武雙全的大官,在唐高宗的時候,以儒家先聖的身份和孔子***列廟堂,所以杜家是壹個儒學大家,這也決定了杜甫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正統教育。杜甫壹生都信奉儒學,向往"堯舜之君"和上古時期淳樸的民風民俗,杜甫的音樂思想中處處都體現著儒家思想。
杜甫對音樂功能的看法杜甫是壹個儒生,這也決定了他對於音樂功能的看法是與家國天下有關聯的,而並非李白的那種隨性灑脫。杜甫認為音樂與政治息息相關,音樂是反映政治得失的壹面鏡子,所以他在唐玄宗朝做官的時候,就寫了很多有關政治方面的詩歌禮樂,都與祭祀、民生、道德有關。
杜甫曾經寫過《朝獻太清宮賦》、《朝享太廟賦》、《有事於南郊賦》三首禮賦,以禮樂的形式贊頌了唐玄宗在祭祀太清宮、太廟、南郊的盛大典禮,其中很多處都把樂舞和政治聯系在壹起,具有濃厚的禮教色彩。
杜甫在《蠶谷行》中描寫了他理想中的大同社會,希望男人安心耕種,女人在家織布,唱著和諧的歌曲,營造壹派"男耕女織"的和平盛世。杜甫認為"政通人和"、"治世之音安以樂",音樂可以用來引導美好的生活,打造清明的盛世,是實現百姓幸福生活和國家安定的重要工具。
男耕女織
杜甫還認為音樂可以修身養性,因為儒家先聖孔子教弟子"六藝",其中的第壹條就是重視禮樂,以禮樂之道來修身養性,做謙謙君子。杜甫壹生都貫徹了對這種音樂功能的認可,無論身在何處,都正襟危坐且衣冠整齊,將禮樂思想嚴格貫徹到底。
杜甫早年處於開元盛世之中,經常與友人們結伴同遊,出席各種娛樂場所,欣賞歌舞音樂,他在蜀地時寫道:"白日移歌袖,清霄近笛床",在《城西陂泛舟》中寫道:"青蛾皓齒在樓船,橫笛短簫悲遠天",這些與音樂融合的詩歌都反映了杜甫年輕時的快樂,對於社會安定、海晏河清的認同。但值得壹提的是,杜甫無論怎麽享受歌舞,都能夠保持克制,並且要求朋友也不能過分沈迷於歌舞之中,由此可見杜甫的音樂修養是很高的。
杜甫的音樂審美杜甫的音樂審美是比較哀傷的,這與唐朝宮廷的樂曲風格有關。唐朝的宮廷音樂為清商樂,這種樂曲最早起源於楚國,曲風哀婉纏綿,絲竹歌聲會讓人潸然淚下,是楚國大詩人屈原最喜歡的壹種音樂之壹,因為後來的漢高祖劉邦是楚國人,所以對這種音樂鐘愛有加,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清商樂成為了宮廷音樂的主體。杜甫本來就是壹介文人,有著文人的多愁善感,長年受到清商樂哀婉曲風的影響,杜甫的音樂審美自然也就變得悲傷。
杜甫的後半生都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唐玄宗晚年寵信奸臣安祿山、楊國忠,就連國家宰相李林甫都是口蜜腹劍的小人,以至於朝政混亂,爆發了長達數年的"安史之亂"。杜甫飽受戰亂之苦,在戰爭中看到了很多恃強淩弱的現象,後來更是親眼目睹了幼子的慘死,這更加重了他"悲"的音樂審美,只要看到有悲情的人存在,杜甫音樂思想中的"悲"也就會被激發出來。
萬裏悲秋
四、李、杜二人音樂思想差異的根源
李白信奉道家思想,追求的是天地萬物合壹的思想,李白認為自己就是天地之間的滄海壹粟,其他人也是如此,基於這種"萬物平等"的思想,李白把天下眾生都看作是平等的。他的性格也是非常灑脫,喜歡不拘壹格又淳樸自然的音樂,這就決定了他的音樂思想也是平等和灑脫的,所以吳歌西曲、民間俗樂、西域歌舞都是李白所鐘情的,在他眼裏不存在音樂等級的差別。
杜甫是飽讀詩書的儒生,他對於代表政治和民生的禮樂情有獨鐘,他希望音樂承載著"致君堯舜上"的盛世華章,認為這樣的音樂才是有意義的。但是儒家思想本來就有著崇尚高雅、貶低民俗的差別,這就導致了杜甫並不像李白那樣在音樂的審美和對音樂功能的認可上都做到壹視同仁,所以杜甫的音樂思想實際上是欣賞高雅而摒棄民俗的,他並不註重於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而是始終保持著克制的態度,這雖然符合儒家思想對音樂的要求,但是在某種意義上也削弱了音樂本身的價值。
李白和杜甫
結語:
縱觀李白和杜甫的音樂思想,其實就是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對立:道家思想追求音樂的自由感和平等性,要求人對音樂必須壹視同仁,抒發自己全部的真情實感。儒家思想強調音樂的政治作用和教化作用,追求禮樂對社會民生創造的價值。雖然李白和杜甫代表的音樂思想有所不同,但是他們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傳遞著音樂思想的精髓,讓我們看到了道家音樂的灑脫和儒家音樂的莊重,無所謂孰是孰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