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是壹部充滿隱喻性、象征性,同時又洋溢著鮮明的現實性、傾向性的作品。但丁借貝阿特麗切對他的談話表示,他寫作《神曲》的主旨,是“為了對萬惡的社會有所裨益”,也就是說,《神曲》雖然采用了中世紀特有的幻遊文學的形式,其寓意和象征在解釋上常常引發頗多爭議,但它的思想內涵則是異常明確的,即映照現實,啟迪人心,讓世人經歷考驗,擺脫迷誤,臻於善和真,使意大利走出苦難,撥亂反正,尋得政治上、道德上復興的道路。 但丁生活在社會變革的歷史時期,作為壹位“有強烈傾向的詩人”,他壹心想革新政治,實現他的理想與抱負。但他痛苦地看到,他的故鄉佛羅倫薩成了分裂與內訌的受害者,“禍起蕭墻,戈操同室”,城市陷於黨派的仇恨,虛弱無能,日益墮落:在妳所記憶的年月裏,妳改變了多少次法律、錢幣、官吏、風俗,更換過多少次市政府的委員!
而意大利動亂的現實,封建主暴虐無能使生靈塗炭的情景,更令他痛心疾首:
嗚呼,奴隸的意大利,
痛苦的溫床,
妳是暴風雨中失去舵手的孤舟,
妳不復是各省的主婦,卻沈淪為娼妓!
因此,但丁比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希望建立中央集權的君主政體,以約束和駕馭互相敵對的城邦和封建諸侯,保障意大利成為壹個統壹的、富強的國家,“使世紀獲得穩固的和平,使雅諾的廟門關閉”。
當時,意大利名義上隸屬神聖羅馬帝國,但帝國的皇帝通常從德意誌諸侯中產生,僅僅在名義上行使對意大利的統治。但丁抨擊皇帝魯道夫壹世和阿爾伯特壹世父子只熱衷於在德國擴充勢力,不來意大利行使權力,使意大利實際上陷於政治分裂狀態,“帝國的花園荒蕪了”。但丁在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政治和社會現實後,對企圖主宰基督教世界的教會,對壟斷中世紀全部文化的宗教神學,給予異常嚴厲的揭露和批判。他進壹步發揮在《帝制論》中闡述的政教分離的原則,並針對中世紀神學宣揚的“日月說”,在《神曲》裏把自己的政教平等的觀點形象地概括為“兩個太陽說”:
造福世界的羅馬,向來有兩個太陽,分別照明兩條路徑,
塵世的路徑,和上帝的路徑。
這個比喻生動地說明,政權和教權是分別照耀塵世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兩個太陽,它們之間應當是獨立平等、分工合作的關系,而不是從屬、爭鬥的關系,更不可合而為壹。而如今呢?
但丁無限感慨地指出:
壹個太陽把另壹個熄滅,
寶劍和十字架都拿在壹個人的手裏。
教權入侵政權的結果,使兩者互相制約、監督的職能喪失了,世界由此“遭了殃”,連教會也“跌入泥潭,玷汙了自己所承擔的責任”。
因此,但丁對教會肆無忌憚地幹涉意大利內政,破壞國家的和平與統壹的罪惡,對教會僧侶顛倒善惡,犯罪造孽的種種敗行劣跡,表示了異常強烈的憎恨。他痛斥教皇、主教、教士“日夜在那裏用基督的名義做著買賣”,幹著買賣聖職,敲詐勒索、荒淫無度、迫害基督徒等醜惡的行為,“使世界陷入悲慘的境地”;他們沈湎於金錢的淫穢汙臭,“到處斷絕上帝賜給人民的面包”,樹立了導致人民“走上邪路”的“壞榜樣”。但丁指出,背棄《聖經》教義的僧侶,把聖保羅、聖彼得拋到九霄雲外,把羅馬教廷變為“汙血的溝,垃圾的堆”,“聖殿變成了獸窟,法衣也變為裝滿罪惡面粉的麻袋”。
耐人尋味的是,但丁把貪婪的教皇、主教、教士置於第4層接受懲罰,並把當時還在世的鎮壓佛羅倫薩***和政權,在意大利制造動亂和分裂,企圖篡奪世俗權力的教皇朋尼法斯八世預告打入地獄第8層,頭腳倒栽在深穴裏,接受火刑。但丁借用中世紀處置政治謀殺犯的酷刑,嚴厲懲罰朋尼法斯八世,預言式地宣告了正義必將戰勝邪惡,教會幹涉世俗的局面必將結束的前景。但丁的這種願望和情感,表達了新興市民階級擺脫中世紀教會束縛和宗教神學桎梏的要求。
但丁熱情地歌頌現世生活的意義,認為現世生活自有本身的價值。他在《神曲》中強調人賦有“自由意誌”,這是“上帝最偉大的主張”,上帝給予人類“最偉大的贈品”。他鼓勵世人在現實生活中應該堅定不移地遵循理性:
妳隨我(按:指象征理性的詩人維吉爾)來,
讓人們去議論吧,
要像豎塔壹般,
任憑狂風呼嘯,
塔頂都永遠巋然不動。
詩中熱烈歌頌歷史上具有偉大理想和堅強意誌的英雄豪傑,希望世人以他們為榜樣,振奮精神,避開怠惰,戰勝壹切艱險,去創造自己的命運。在但丁看來,坐在絨墊上或者睡在被子裏,是不會成名的;只能是虛度壹生。
贊頌理性和自由意誌,召喚對現世和鬥爭的興趣,追求榮譽的思想,這是但丁作為新時代最初壹位詩人的特征之壹。這種以人為本,重視現實生活價值的觀念,同中世紀壹切歸於神的思想,同宗教神學宣揚的來世主義,都是針鋒相對的。
《神曲》還表露了反對中世紀的蒙昧主義,提倡文化,尊重知識的新思想。但丁稱頌人的才能和智慧,對於教會排斥和否定的古典文化,他更是推崇備至。他在詩中奉荷馬為“詩人之王”,亞裏士多德是“哲學家的大師”,稱維吉爾是“智慧的海洋”。他熱情洋溢地謳歌荷馬史詩中的英雄奧德修斯在求知欲的推動下,離開家庭,拋棄個人幸福,歷盡千難萬險,揚帆於天涯海角去探險的事跡,並通過奧德修斯指出:
妳們生來不是為了走獸壹樣生活,
而是為著追求美德和知識。
意大利從中世紀向近代社會過渡的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變化和精神道德情狀,在《神曲》中也獲得了真切、廣泛的描繪。難能可貴的是,但丁對新興市民階級的貪圖私利,追逐金錢,高利貸者的重利盤剝,對正在形成中的資本主義關系的罪惡,也有清晰而深刻的認識,並予以嚴厲的譴責。他指出,市民階級暴發戶充滿了“驕狂傲慢和放蕩無度之風”,田園式的寧靜生活已壹去不復返,因為驕傲、嫉妒和貪婪是三顆星火,使人心燃燒起來。
但丁是新舊交替時期的偉大詩人。基督教神學觀念,中世紀思想的偏見,世界觀的種種矛盾,也在《神曲》中得到表現。
《神曲》中處處洋溢著對現世生活的熱忱歌頌,但是但丁又把現世生活看作來世永生的準備。他揭發教會和僧侶的敗行劣跡,但又不整個地反對宗教神學和教會,甚至還把宗教神學置於哲學之上,把信仰置於理性之上。例如,他把維吉爾選為他幻遊地獄和煉獄的向導,隱喻理性和哲學指引人類認識邪惡的途徑,而把貝阿特麗切作為遊歷天堂的向導,說明詩人仍然局限於信仰和神學高踞理性和哲學之上,人類只有依靠信仰和神學,才能達到至善之境的經院哲學觀點。
但丁對奧德修斯遠航探險的英雄業績的描繪,是《神曲》中最光彩奪目的詩章之壹,奧德修斯召喚世人追求美德和知識的話語,也已成為至理名言傳留下來。而另壹方面,但丁又借維吉爾之口表明理性的軟弱:“誰希望用我們微弱的理性識破無窮的玄夢,那真是非愚即狂。”《神曲》中抒寫的保羅和佛蘭切絲卡這對癡情戀人的悲劇性遭遇,淒楚動人,但丁因聽到他們的哭訴而極度痛苦,以致昏厥。後世無數的畫家、詩人、音樂家以這則故事為素材,創作出許多優秀的藝術作品。但是但丁又根據中世紀的道德標準,把這對青年戀人作為貪色的罪人,放入地獄接受懲戒。他還把苦行禁欲派始祖聖芳濟各置於榮耀的天堂。但丁對中世紀禁欲主義和舊禮教既摒斥又在壹定程度上認同的矛盾在這裏充分體現了出來。
在對待封建君主的態度上,但丁也常常是矛盾的。他曾義憤填膺地譴責,說意大利沒有壹塊幹凈的土地,“意大利所有的城市,到處充斥著暴君”。在《神曲》中,他對那不勒斯和西西裏王國的國王查理壹世以及法國國王腓力普四世的罪行是痛加鞭撻的。但在但丁的政治理想中,皇帝又被視為拯救陷於危難中的意大利的救星。他在《神曲》中時常提到亨利七世,認為只有這位皇帝才是能夠使意大利這艘在暴風雨中漂蕩的“孤舟”撥正航向,順流而進的“舵手”,並在《神曲·天堂》裏給他預告保留了壹個光榮的位置。這正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弱小的市民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的反映。為了對抗專橫恣肆的教會,最初的人文主義者不得不謀求王權的支持和保護。
《神曲》是壹部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的作品。但丁描寫的地獄、煉獄和天堂,受到古典文學尤其是中世紀夢幻文學的啟示和影響,如維吉爾在《埃涅阿斯記》中關於主人公由神巫引導遊歷陰間的描寫,中世紀作家達·維羅納的《耶路撒冷天國頌》、《巴比侖地獄詩》和德拉·利瓦的《三卷書》對罪孽的靈魂在地獄接受懲戒,天堂光明、幸福的敘述,都給但丁提供了借鑒。但《神曲》不像中世紀文學作品那樣粗糙庸俗、虛無縹緲,詩人以豐富的想象力、精深的神學、哲學修養和新穎的構思,為三個境界設計了嚴密的結構、清晰的層次。他把地獄、煉獄、天堂各分為9層,蘊含著深邃的道德涵義。在描繪不同境界時,他采用不同的色彩。地獄是懲戒罪孽的境界,色調淒幽、陰森;煉獄是悔過和希望的境界,色彩轉為恬淡、寧靜;天堂是至善至美的境界,籠罩在壹片燦爛、輝煌之中。多層次、多色調的形象描繪,表達了詩人精辟而又抽象的哲學、神學觀點,又賦予這些境界以巨大的真實性,奇而不詭,精微致深,使人如身臨其境。
《神曲》堪稱壹座多姿多彩、形象鮮活的人物畫廊。作為這部史詩的主人翁,但丁本人苦苦求索的品格和豐富復雜的精神世界,刻畫得最為細微、飽滿。維吉爾和貝阿特麗切這兩位向導,雖然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但仍然各具鮮明的個性。維吉爾是導師,在對但丁的關懷和教誨中,顯示出父親般和藹、慈祥的性格。貝阿特麗切是戀人,在對詩人的救助和鼓勵中,顯示出母親般溫柔、莊重的性格。但丁擅長在戲劇性的場面和行動中,以極其準確、簡潔的語言,勾勒出人物外形和性格的特征。在哀怨欲絕的悲劇性氛圍中,詩人描寫保羅與佛蘭切絲卡這對戀人對愛情忠貞不渝的品格,在陰暗、憤懣的情境中,詩人勾畫教皇博尼法丘八世貪婪、欺詐的性格,無不入木三分。《神曲》中種種驚心動魄和神奇的景象,地獄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如吞噬幽靈的三個頭的惡犬,飛翔於自殺者樹林之上的人面妖鳥,長著三副不同顏色的面孔、三對龐大無比的翅膀的地獄王,滿身汙血、頭上盤著青蛇的復仇女神,在但丁的筆下,寥寥數筆,便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地勾畫了出來。他們不只是高度寫實的藝術形象,而且出色地烘托了地獄各個特定環境的氛圍。
但丁在寫人繪景時,常常喜歡采用來源於日常生活和自然界的極其通俗的比喻,產生極不尋常的藝術效果。例如,地獄裏的幽靈遇見陌生來客維吉爾和但丁,驚奇地盯視著他們,好像老眼昏花的裁縫凝視針眼壹樣。形容枯瘦的幽靈兩眼深陷無神,好像壹對寶石脫落的戒指。在魔鬼卡隆的鞭打下,幽靈從岸邊跳進地獄界河的小船,好像秋天的樹葉壹片壹片落下。
《神曲》的《地獄》《煉獄》《天堂》各有33歌,加上長詩的序曲,***100歌,計14233行。這三個境界的結構也異常勻稱、嚴謹,***有9層。每部曲的最後壹行都以“群星”壹詞作韻腳,彼此呼應。這種精確的結構和對稱的布局,是建立於數字3和10對中世紀文化所具有的神秘的、象征的意義上的。
《神曲》的韻律形式是民間詩歌中流行的壹種格律三韻句,即第三行為壹音節,隔行押韻,連鎖循環,貫穿全詩始終。這也顯示了詩人深厚的語言功力,使用韻律的技巧很成熟。但丁摒棄中世紀文學作品習慣運用的拉丁語,采用俗語寫作《神曲》,這對促進意大利民族語言的統壹,對豐富意大利文學語言起了重要的作品。
凡此種種都表明但丁擺脫了中世紀文學傳統的羈絆,力圖用新的藝術形式表現新時代的思想內容,這使但丁成為意大利第壹個民族詩人。
《神曲》的偉大歷史價值在於,它以極其廣闊的畫面,通過對詩人幻遊過程中遇到的上百個各種類型的人物的描寫,反映出意大利從中世紀向近代過渡的轉折時期的現實生活和各個領域發生的社會、政治變革,透露了新時代的新思想——人文主義的曙光。《神曲》對中世紀政治、哲學、科學、神學、詩歌、繪畫、文化,作了藝術性的闡述和總結。因此,它不僅在思想性、藝術性上達到了時代的先進水平,是壹座劃時代的裏程碑,而且是壹部反映社會生活狀況、傳授知識的百科全書式的鴻篇巨制。
《神曲》原名《喜劇》,薄伽丘在《但丁傳》中為了表示對詩人的崇敬,給這部作品冠以“神聖的”稱謂。後來的版本便以《神聖的喜劇》為書名。中譯本通稱《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