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這兩句,是中華民族愛國精神的動人寫照。面臨國破家亡,詩人視死如歸從容就義,兩句看似平淡的話,實則動人心魄,成為千古絕唱。在浩繁的文學史中,愛國情懷壹直湧動在無數文人誌士的心頭,古往今來,留下無數愛國名篇。值此新中國65周年華誕之際,我們特地從現當代文學作品的愛國名篇中挑選了十篇詩文,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作者的壹腔愛國情懷。
詩詞部分
艾青: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壹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為什麽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沈……
1938年11月17日?
賞析?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現代著名詩人。詩作多反映民族和人民的苦難和命運,反映現實的生活和鬥爭,表現對光明的向往和謳歌。
抗戰初期,日軍連續攻陷華北、華東、華南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誌。但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不屈不撓。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鬥爭的洪流中,並創作了這首詩。
這是壹首在現代詩歌史上被廣泛傳誦的抒情名篇,以壹只鳥生死眷戀土地作比,形象抒發了作者深沈而真摯的愛國情懷,這壹情懷曾經並將繼續感動無數讀者。>>>>>>>>艾青:我愛這土地
郭沫若:爐中煤?
……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從重見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鄉,
我為我心愛的人兒
燃到了這般模樣!
1920年1、2月間作
賞析?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現代文學家、詩人、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對中國的新詩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成為新文學的奠基者之壹。
這首詩作於1920年,當時詩人雖遠在日本,卻時時刻刻關註著祖國發生的壹切。詩人用擬物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燒的“爐中煤”,又用擬人法把祖國比作“我心愛的”“年青的女郎”,全詩就構築在這壹組核心意象之上,表達了作者愛國的衷腸。正如郭沫若自己所言:“‘五四’以後的中國,在我的心目中就和我的愛人壹樣。”“‘眷戀祖國的情緒’的《爐中煤》便是我對予她的戀歌。”>>>>>>>>郭沫若:爐中煤
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
……
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
只有那遼遠的壹角依然完整,
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
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
貼在上面,寄與愛和壹切希望,
因為只有那裏是太陽,是春,
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
因為只有那裏我們不像牲口壹樣活,
螻蟻壹樣死……
那裏,永恒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