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陳元光的人物生平

陳元光的人物生平

陳元光,唐朝前期河東人,明嘉靖年間《龍溪縣誌·之三·祠祀壹》:“威惠廟。城北門外祀唐將軍陳公元光,河東人,父政以諸衛將軍戍閩出為嶺南行軍總管,平廣寇,以左郎將領州事,後戰歿於陣,漳人至今思之。廟初建漳浦縣,建炎四年始建今所,宋守章大任記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廟食於漳,歷年數百祭皿未嘗壹日平也。”

壹,唐林寶纂的《元和姓纂》陳氏條記:“諸郡陳氏,……右鷹揚將軍陳元光……河東人。”《元和姓纂》是壹部皇命官書,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權威性。唐顯慶二年(657年)農歷二月十六日生,幼年時博覽經書,貫通子史。長博通經史,自著兵法、射法服習之。年十三,領鄉薦第壹。 二,《宋會要輯稿》卷壹二三七劄二之壹壹四二:“陳元光父政, 母吐萬氏……” 三,清朝初年編修的匯集唐代詩歌的總集,全書***九百卷的《全唐詩》記載: 陳元光在歌頌其祖母——太母吐萬氏之詩中有“華表謠池冥,清漳玉樹枝” 之句。 詩中所指的清漳水源於河東道 太原府,主流域在河東道上黨郡涉縣(今在河北), 在涉縣境內64公裏,自西北流向東南,且為山溪性河流,下遊為平原。福建雲霄當地河流的特點與清漳水完全相似。吐萬氏是河東道上黨郡涉縣人。 “玉樹”是壹種槐樹的別稱。唐劉餗撰《隋唐嘉話》雲:“雲陽縣界多漢離宮故地,有樹似槐而葉細,土人謂之玉樹。楊子雲甘泉賦中有“玉樹蔥蔥”句,雲陽縣即今陜西淳化縣,位於長安西北不遠,是秦、漢甘泉宮故地。《三輔黃圖·漢宮》雲:“甘泉谷北岸有槐樹,今謂玉樹,根幹盤峙,三二百年木也。”陳政出身於清漳河畔,河東也是我國槐樹的主要產地,陳元光是這壹帶人氏,熟知當地土人對槐樹之稱呼。

父陳政為唐玉鈐衛翊府左郎將歸德將軍,奉唐高宗命令進戍綏安(今福建雲霄),陳元光以鷹揚將軍隨父戍閩,唐總章二年(669年)泉潮間蠻獠反,唐高宗下詔命陳政為總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府兵3600名,將士自副將許天正以下123員,從其號令,前往七閩百粵交界,綏安縣地方,相視山源,開屯建堡,靖寇患病炎方,奠皇恩於絕域”。

儀鳳二年(677年)四月,陳政歿於雲霄住所,享壽六十二歲,謚忠肅。陳元光時年二十壹,襲職任佐郎將,代領其眾。會廣冠陳謙連結洞蠻苗自成、雷萬興等進攻潮陽,陷之。永隆二年(681),盜起,攻南海邊邑,循州司馬高王定,受命專政,檄元光潛師入潮。沿山倍道襲寇壘,俘獲以萬計,嶺表悉平。還軍於漳,事聞進正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

垂拱二年(686年),陳元光上表請於泉(當時泉州為今天的福州,唐嗣聖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龍溪置武榮州,治南安縣(福建南安市豐州鎮),不久,武榮州廢入泉州(今天的福州))潮間增置壹州變原來的七閩為八閩,並委派地方官吏,朝廷同意了他的請求,於是因地為名在漳江旁建漳州,有漳浦、懷恩二縣。並且朝廷令陳元光進中郎將右鷹揚衛率府懷化大將軍兼刺史之職,自別駕以下,得自辟置。

建置漳州以後,陳元光“乃率眾辟地置屯,招來流亡,營農積粟,通商惠工,奏立行臺於四境,時巡邏焉”。從這時起,“從距泉興,南逾潮惠、西抵汀贛,東接諸島嶼,方數千裏,無烽火之驚,號稱樂土。”(見《雲霄縣誌·名宦》)

陳政早年曾隨唐軍出征臨汾、上黨(今山西長治市)等郡,對當地清漳河印象頗為深刻。當他入閩後,屯兵中營西林(今雲霄縣境內)江邊時,便借舊喻新以激勵士氣說“此水如上黨之清漳”,遂名西林溪為“漳江”。西林傍江而立,陳元光建州時又為州治,便命州名為漳州。 在唐朝初期陳政陳元光率軍南下攻打漳州時曾路過豐州(駐地今福州)莆田縣南部。這樣史實的記述,在宋代的《仙溪誌》(今莆田市仙遊縣)中,有陳政與陳元光家族在當地居住的史料。 這壹史料證明:陳政父子應為唐朝初期派駐泉州(包括泉州所轄的莆田)的駐軍首領,他們來自北方,陳政父子應來自北方,因此,其部隊的核心應為北方人。現存最早的光州固始縣誌——明嘉靖《固始縣誌》,以及後來的清乾隆《重修固始縣誌》卻又只字不提陳元光及其先人。漳州自明嘉靖以後,數歷重大兵災:壹是明萬歷年間,倭寇亂閩沿海;二是明末清初,鄭成功抗清,漳州是主戰場之壹;三是太平軍四次入閩,占據漳州,舊族譜和歷史資料損失慘重。明嘉靖《龍溪縣誌·卷之三·祠祀》壹記載:“威惠廟。城北門外祀唐將軍陳公元光,河東人,父政以諸衛將軍戍閩出為嶺南行軍總管,平廣寇,創漳州,以左郎將領州事,後戰歿於陣,漳人至今思之。廟初建漳浦縣,建炎四年始建今所,宋守章大任記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廟食於漳,歷年數百祭皿未嘗壹日平也。”明嘉靖《龍溪縣誌》大量引用宋代資料,其可靠性是很高的,明嘉靖官修《固始縣誌》和清乾隆官修《重修固始縣誌》中的記、傳、表都沒有只字記述陳元光和他上下代的關系。 明《龍溪縣誌·地理誌》還明確記載唐朝鮮卑人恭容韋到過漳州,並在蔡公嶺(是九龍江北溪東岸)賦詩:“閩越曾為塞,將軍舊置營,我歌胡感概,西北望神京。”在明代的特殊歷史條件下,其後裔在修纂族譜時,是不可能承認胡人祖先作為壹世祖的,相反地只可能精心改選擇漢族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作為始祖。這樣來也就使族譜記載的宋以前的歷史人物的真實性就很差了,所以明代修史索性不予記載。唐朝永淳二年(683年)陳元光上奉《請建州縣表》,至垂拱二年(686年)十二月初九日獲準於泉潮間增置壹州,如請設治所於雲霄屯營地之漳江畔,因名漳州。下設漳浦、懷恩兩縣,漳浦的名字由來是因為唐朝初期陳政陳元光家族曾定居在莆田縣南部,幾十年後又遷徙到漳州,古代人非常重視曾經定居的地方,比如上面的改原綏安溪名為故鄉漳江,所以各取曾經定居的地方——莆田縣的“莆”字(“莆”字的繁體字在古代有時寫作蒲字)的諧音“浦”和再次遷徙的地方漳州的“漳”字,組成“漳浦”壹詞;還有設立的漳州最早的幾個縣之壹雲霄縣的莆美鎮,有莆田的“莆”字諧音“浦”,和陳元光部隊的駐地火田鎮非常近,還有浦南鎮的“莆”字諧音“浦”,懷著崇高的敬仰之情,深情緬懷先賢的偉績和功德。

垂拱四年(688年),陳元光上《請置吏表》,以其知人善任,深受部眾擁戴。是年,祖母魏氏卒,享壽九十有三。次年,葬魏媽於雲霄半徑仙人山之麓。元光以支孫承重,結廬墓左,守制三年。當時漳人稱其為半徑將軍。 陳將軍久牧茲土,既有綏靖之功,又重文治,特於州治設員專司文學,後復設立書院。

從明代以前的史誌記載來看,陳元光為河東人;陳元光的部下,在宋代的《仙溪誌》中,我們找到了陳政與陳元光在當地居住的史料。這壹史料證明:陳政父子應為唐朝派駐福建的駐軍首領,他們來自北方,因此,其部隊的核心應為北方人。陳元光入漳作戰,且招且戰,其部下應有不少當地土著。陳元光與蠻僚的矛盾,應當看作是定居農業民眾與遊動不定的蠻僚之間的矛盾,唐代的漳州不過幾千戶人家,這些人應為唐朝可以控制的農業戶口,在他們之外,尚有不可計數的蠻僚生活於漳州山區。陳元光率領定居農業人口與蠻僚為爭奪漳州控制權進行了長期的戰爭,雙方交戰的最後結果,定居農業民眾控制了漳州沿海壹帶,而蠻僚控制了漳州的腹地。所以,對唐代漳州的開發程度,不可估計過高。實際上,直到北宋時期,漳州還是屬於落後的地區。漳州的發展,是在南宋進入頭壹個高潮,而其具有全國大影響,則是在明代。 景雲二年(711年)十壹月初五,值粵東流寇陳誠復起於潮,十壹月初五潛抵嶽山。陳元光將軍於出巡途中聞警,率輕騎討之,因步兵後至,為賊將蘭奉高所刃,竟以身殉。同時赴難者,尚有營將馬仁等。陳將軍終年五十五歲,百姓哀號,相與制服哭之。權葬於雲霄之大峙原(原墓遺址猶存)。事聞於朝,隨於次年,即先天元年(712年)詔增秩豹韜衛鎮軍賜謚,並於漳江畔之州治所在地為其建立祠廟。

開元四年(716年)徙州治於李澳川(即今漳浦縣城),詔立廟於治所之西建廟,名“陳將軍祠”,俗稱西廟,並追封為潁川侯,賜樂器、祭器,建威德,世祀之,坊以表之。

乾元二年(759年)漳州府治又從漳浦縣李澳川遷到龍溪縣古縣城桂林村(古縣、半林),陳元光之孫漳州刺史陳酆為祭祀之便又在龍溪古縣城再修壹座“陳將軍祠”, 二十七年後貞元二年(786年),漳州府治又再遷往龍溪縣永寧鄉唐化裏(現在的漳州城),因龍溪古縣城“陳將軍祠”在漳州城南後來稱“南廟”,南廟毀於南明永歷六年(1652年)。

迨貞元二年(786年),州治再遷龍溪(今薌城區),為祭祀之便,乃移陳將軍墓葬於州治之北九龍裏松洲之高坡山,迨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繼於州治之城北又修壹廟,俗稱北廟,春秋饗祀。自唐以來,除於州治所在地為其立廟崇奉外,歷代又續有封贈。如五代封廣濟王;北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封忠應侯;南宋高宗紹興十三年(1143年)追封開漳主聖王;紹興十六年(1146年)又封靈著王;明初封昭烈侯。

以此,漳民鹹尊陳元光將軍為開漳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