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這是唐朝詩人盧綸(748--798或799)寫的邊塞詩,這首詩寫得如此有英武之氣。可是這首詩寫得不是唐朝的將軍而是贊美漢朝的飛將軍李廣的詩篇。
盧綸還有壹首懷念李廣的詩“李陵甘此沒,惆悵漢公卿。”不止是他懷念李廣,還有很多唐朝的人都懷念飛將軍李廣。為什麽?大概可以從這些懷念李廣詩篇中可以看出來,王昌齡(698--757):“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高適(702--765):“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 嚴武(726--756):“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假若飛將軍李廣還在,胡人哪能度過陰山?如果當年的飛將軍李廣還在,將士們哪能征戰那麽艱苦?多麽希望飛將軍李廣在呀,殺得那些胡人匹馬不留……
2.盧綸為李廣做的詩塞下曲六首(其二)
盧綸
林暗草驚風, 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 沒在石棱中。
註解:
草驚風:風吹草叢,以為有猛獸潛伏。
韻譯:
夜裏林深草密,忽然刮來壹陣疾風;
是猛虎吧?將軍從容不迫搭箭引弓。
天明搜獵去,尋找白羽裝飾的箭桿。
發現整個箭頭,深嵌入壹塊石中。
盧綸《塞下曲》***六首壹組,分別寫發號施令、射獵破敵、奏凱慶功等等軍營生活。因為是和張仆射之作(詩題壹作“和張仆射塞下曲”),語多贊美之意。
此為組詩的第二首,寫將軍夜獵,見林深處風吹草動,以為是虎,便彎弓猛射。天亮壹看,箭竟然射進壹塊石頭中去了。通過這壹典型情節,表現了將軍的勇武。詩的取材,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據載,漢代名將李廣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就有這樣壹次富於戲劇性的經歷:“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
首句寫將軍夜獵場所是幽暗的深林;當時天色已晚,壹陣陣疾風刮來,草木為之紛披。這不但交代了具體的時間、地點,而且制造了壹種氣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區,深山密林是百獸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黃昏夜分出山,“林暗草驚風”,著壹“驚”字,就不僅令人自然聯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壹片緊張異常的氣氛,而且也暗示將軍是何等警惕,為下文“引弓”作了鋪墊。次句即續寫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這不僅是因為詩要押韻的緣故,而且因為“引”是“發”的準備動作,這樣寫能啟示讀者從中想象、體味將軍臨險是何等鎮定自若,從容不迫。在壹“驚”之後,將軍隨即搭箭開弓,動作敏捷有力而不倉皇,既具氣勢,而形象也益鮮明。
後二句寫“沒石飲羽”的奇跡,把時間推遲到翌日清晨(“平明”),將軍搜尋獵物,發現中箭者並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讀之,始而驚異,既而嗟嘆,原來箭桿尾部裝置著白色羽毛的箭,竟“沒在石棱中”,入石三分。這樣寫不僅更為曲折,有時間、場景變化,而且富於戲劇性。“石棱”為石的突起部分,箭頭要鉆入殊不可想象。神話般的誇張,為詩歌形象塗上壹層浪漫色彩,讀來特別盡情夠味,只覺其妙,不以為非。
清人吳喬曾形象地以米喻“意”,說文則炊米而為飯,詩則釀米而為酒(見《圍爐詩話》),其言甚妙。因為詩須訴諸讀者的情緒,壹般比散文形象更集中,語言更凝煉,更註重意境的創造,從而更令人陶醉,也更象酒。在《史記》中才只是壹段普普通通插敘的文字,壹經詩人提煉加工,便升華出如此富於藝術魅力的小詩,不正有些象化稻粱為醇醪嗎?
3.盧綸寫給李廣的詩年代:唐
作者:盧綸
作品:塞下曲六首
內容:
鷲翎金仆姑,燕尾繡蝥弧。
獨立揚新令,千營***壹呼。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野幕敞瓊筵,羌戎賀勞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
調箭又呼鷹,俱聞出世能。
奔狐將迸雉,掃盡古丘陵。
亭亭七葉貴,蕩蕩壹隅清。
他日題麟閣,唯應獨不名。
4.唐代:關於盧綸的《塞下曲》中的李廣將軍的故事李廣的祖先是秦朝將軍李信李廣,曾率軍戰敗燕太子丹。
李廣接受世傳弓法,射得壹手好箭。 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舉入侵邊關,李廣以良家子從軍抗擊匈奴。
因善於用箭,殺死和俘虜了眾多敵人,升為漢中郎,以騎士侍衛皇帝。多次跟隨文帝射獵,格殺猛獸,文帝曾慨嘆:“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劉邦)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史記·李將軍列傳》) 漢景帝即位後,李廣為隴西都尉,不久升為騎郎將。
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抗擊吳楚叛軍。因奪取叛軍帥旗由此在昌邑城下立功顯名。
雖有功,但由於李廣接受了梁王私自授給他的將軍印,回朝後,沒得到封賞。 諸王叛亂平定後,李廣任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
典屬國公孫昆邪上書:“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史記·李將軍列傳》)於是被任為上郡太守。
後李廣又在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做太守,以打硬仗而聞名。 匈奴入侵上郡(郡治膚施,今陜西榆林東南魚河堡),景帝派壹個寵信宦官同李廣壹起統率和訓練軍隊抗擊匈奴。
壹次宦官帶幾十個騎兵出獵,路遇三名匈奴人騎士,與其交戰,結果,匈奴人射殺了所有隨從衛士,還射傷宦官,宦官慌忙逃回報告給李廣。李廣認定三人是匈奴的射雕手,於是親率百名騎兵追趕三名匈奴射雕手。
匈奴射雕手因無馬而步行,幾十裏後被追上,李廣命令騎兵張開左右兩翼,自己親自射殺二名匈奴射雕手,生擒壹名。剛把俘虜縛上馬往回走,匈奴數千騎兵趕來,見到李廣的軍隊,以為是漢軍誘敵的疑兵,都大吃壹驚,立刻上山擺開陣勢。
李廣的壹百名騎兵,也十分害怕,都想掉轉馬頭往回奔。李廣說:“吾去大軍數十裏,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必不敢擊我。”(《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命令所有的騎兵說前進,壹直走到離匈奴陣地不到二裏多路的地方才停了下來。
李廣又下令道:“皆下馬解鞍!”(《史記·李將軍列傳》)他手下的騎兵說:“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說:“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史記·李將軍列傳》)匈奴騎兵果真不敢冒攻。
這時壹名騎白馬的匈奴將領出陣來監護他的士兵。李廣騎上馬,帶十幾個騎兵,射殺白馬將,然後重回到他的隊裏,卸下了馬鞍。
他命士兵都放開馬匹,睡臥地上。這時天色已晚,匈奴兵始終覺得他們可疑,不敢前來攻擊。
半夜時分,匈奴以為漢軍在附近有伏兵,想乘夜襲擊他們,便引兵而去。第二天壹早,李廣回到了部隊。
但“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身為主將冒然追擊而不通知大軍,此不可取。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眾臣認為李廣是名勇將,武帝於是調任李廣任未央宮的衛尉。這時程不識也任長樂宮衛尉,他倆從前都以邊郡太守的身份統帥軍隊,卻有截然不同的帶兵方法。
程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鹹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
士兵人人自便,晚上不打更巡邏自衛,但如果匈奴進攻,大軍沒辦法抵擋。程不識則以嚴格治軍而聞名,他註重部隊的編制,隊列和陣式。
晚上敲刁鬥巡邏,軍中事務繁瑣,卻不怕匈奴進犯。可是士兵卻苦於程不識之嚴,都喜歡跟隨李廣作戰,這是程不識對老戰友李廣委婉的批評。
程不識景帝時因數次直諫而被任為太中大夫,為人清廉,謹於文法。 漢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漢用馬邑城(今山西朔縣)誘匈奴軍臣單於入塞。
派大軍埋伏在附近的山谷中,李廣擔任驍騎將軍,受護軍將軍韓安國節制。最後軍臣單於察覺了漢軍的謀劃撤退,馬邑之圍無功而返。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又壹次興兵南下,前鋒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軍四路出擊。
車騎將軍衛青直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治代縣,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壹帶)出兵,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出兵,李廣任驍騎將軍,率軍出雁門關,四路將領各率壹萬騎兵。衛青首次出征,直搗龍城(匈奴祭掃天地祖先的地方),斬首700人。
李廣終因寡不敵眾而受傷被俘。匈奴單於久仰李廣威名,命令手下:“得李廣必生致之”(《史記·李將軍列傳》)匈奴騎兵便把當時受傷得病的李廣放在兩匹馬中間,讓他躺在用繩子結成的網袋裏。
走了十多裏路,李廣裝死,斜眼瞧見他旁邊有個匈奴少年騎著壹匹好馬,李廣突然壹躍,跳上匈奴少年的戰馬,把少年推下馬,摘下他的弓箭,策馬揚鞭向南奔馳,匈奴騎兵數百人緊緊追趕。李廣邊跑邊射殺追兵,終於逃脫,收集余部回到了京師。
漢朝廷把李廣交給法官,法官判李廣部隊死傷人馬眾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應當斬首,後用錢贖罪,成為平民。但李廣展現出的驚人騎射技術給匈奴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正是匈奴稱其為“漢之飛將軍”的由來。
李廣賦閑期間,曾和潁陰侯灌嬰的孫子灌強到藍田南山(藍田南山,今陜西藍田縣東。藍田南山是顯官屏居遊樂的地方。
魏其侯竇嬰謝病,亦屏居藍田南山下數月。)中隱居遊玩。
曾有壹次在夜間帶著壹個隨從騎馬外出,跟別人。
5.有關李廣的詩句1、年代:唐 作者: 王維
《老將行》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
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須兒。
壹身轉戰三千裏,壹劍曾當百萬師。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自從棄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時飛雀無全目,今日垂楊生左肘。
路旁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
蒼茫古木連窮巷,寥落寒山對虛牖。
誓令疏勒出飛泉,不似穎川空使酒。
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檄交馳日夕聞。
節使三河募年少,詔書五道出將軍。
試拂鐵衣如雪色,聊持寶劍動星文。
願得燕弓射大將,恥令越甲鳴吾君。
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壹戰取功勛。
2、年代:宋 作者: 釋師範
《偈頌七十六首》
壹見便見,更不再見。
張顛草書,李廣神箭。
3、年代:宋 作者: 釋道顏
《頌古》
百丈野狐,塞雁銜蘆。
李廣神箭,張顛草書。
4、年代:宋 作者: 陸遊
《排悶》
棄官謂逍遙,勞苦殊未既。
荒疇須墾辟,破屋久塗塈。
疾深藥難求,食盡谷暴貴。
安能作經營,但覺睡有味。
秋高霜露逼,更苦薪炭費。
雖雲未遽死,饑凍亦可畏。
頗思從李廣,小獵聊吐氣;
復恐灞亭歸,邂逅逢醉尉。
5、年代:唐 作者: 杜甫
《將赴荊南,寄別李劍州》
使君高義驅今古,寥落三年坐劍州。
但見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廣未封侯。
路經灩滪雙蓬鬢,天入滄浪壹釣舟。
戎馬相逢更何日,春風回首仲宣樓。
6、年代:宋 作者: 王安石
《寄朱昌叔》
清江漫漫繞城流,尚憶城邊系小舟。
射虎未能隨李廣,割雞空欲戲言遊。
雲埋塞路驚塵合,霜入春風滿鬢愁。
此日君書苦難得,謾多鴻雁起南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