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請問上古歌謠的特征是什麽啊

請問上古歌謠的特征是什麽啊

二、上古歌謠的藝術特征

上古歌謠在藝術上的突出特征之壹,是它的集體性、綜合性的藝術形式。上古歌謠絕大部分是與上古音樂、舞蹈在勞動中三位壹體同時出現的。《呂氏春秋·古樂》記載了葛天氏之民的樂舞情形:“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持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三人”說明是集體演唱,“牛尾”是以獵物為道具,“投足”是小步為節拍的舞姿,“八闋”是八支原始歌曲名。八闋的唱辭已亡,但從曲名看,與原始宗教、圖騰崇拜和生產勞動有關。多人揮牛尾投足而歌的情形,形象說明了上古歌謠多具綜合性藝術形式。

上古歌謠第二個突出的藝術特點,是它再現生活的直接性。上古歌謠源於生活,又直接表現生活。它對生活的再現是直接的,即興的,生活是什麽就是什麽,純任自然,坦白直率。這與《詩經》選擇典型的生活現象和富於特征的細節展現現實和抒發情感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雖有所不同,但它明顯是《詩經》現實主義精神的源頭。

語言簡樸、節奏流暢是上古歌謠第三個顯著的藝術特點。我國上古歌謠語言都極為簡樸,大都是二言、三言或四言,復雜壹點的句子很少見。這首先是因為當時生產、藝術落後,勞動動作簡單,勞動節奏短促、鮮明、整齊,因而與之相伴的詩歌也就自然簡短。其次與先民的思想能力和語言水平較低有關。簡單的思維表現為簡單的語言,發為詩歌,自然也簡短質樸。再次是當時藝術表現手法不成熟,單壹的敘述手法,沒有雕琢,沒有誇飾,質樸無華。上古時歌謠雖然簡樸,但並不平淡寡味,我們讀上文所舉的短歌,總感到它們的語言極為精練生動,節奏韻律暢快流動,朗朗爽口。

以賦為主的表現手法,是上古歌謠的第四個顯著藝術特點。漢代文人曾把《詩經》的藝術表現手法概括為“賦、比、興”三種。三種之中,上古歌謠最常用的是賦的藝術表現手法,“比興”極其少見。這是因為“比興”的形成有壹個歷史和藝術的長期積累過程,而賦是壹種即興式的直接鋪陳事物的藝術方法,不需要這個過程,因而它成為我國上古歌謠的基本表現手法。如《彈歌》用賦法敘述整個過程,《候人歌》直陳塗山氏女候禹不歸的焦灼、惆悵之情。不過,在上古歌謠中的直陳中也包含著描寫成分,隨著直陳中描寫成分的增加,有些客觀描寫便積演成“有意味的形式”,從而具有了藝術意象的“比興”意義。如《周易·明夷·初九》以“明夷於飛,垂其翼”起興,來比喻君子在旅途多日無食,這已和《詩經》裏的比興基本相同。可見,上古歌謠的“賦”的手法,也是後世詩歌創作中比興等藝術手法的基礎與源頭。

================

上古歌謠

壹、上古歌謠的保存

上古歌謠零散保存在先秦兩漢的典籍之中,後代集中輯本有:清代沈德潛的《古詩源》,今人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收錄最為詳盡。但並不完全可信,有些如《擊壤歌》、《卿雲歌》、《南風歌》是出於後人的偽托。

二、上古歌謠的內容

1、再現勞動過程的:

《吳越春秋》中《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相傳為黃帝時代的作品,反映漁獵時代的勞動過程。弓箭的發明是人類擺脫蒙昧時代的重要標誌。恩格斯說:“弓箭對於蒙昧時代,正如鐵劍對於野蠻時代和火器對於文明時代壹樣,乃是決定性的武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我國弓箭的發明很早,有所謂:“少昊生般,是始為弓”(《山海經·海內經》);“羿作弓”。(《墨子·非儒》)其實弓箭的發明不是個人創造,而是原始人在漫長的時代中智慧和經驗的積累。這首短歌流露著原始人對制造靈巧工具的自豪和喜悅,也表現了他們獲取更多獵物的渴望。

2、征服自然願望的:

《禮記·郊特牲》中《蠟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

相傳為伊耆氏時代的作品。伊耆氏,即神農氏,壹說指帝堯。蠟,是古代壹種祭禮的名稱。周代在12月舉行祭祀百神之禮,稱為蠟禮,蠟禮上所用的禱辭,即稱蠟辭。從這首短歌命令的口吻看,實際是對自然的“咒語”。

大水泛濫,土地被淹沒,昆蟲成災,草木荒蕪,眼看收獲無望,在原始宗教意識的支配下,原始人企圖靠著這種有韻律的語言,來指揮自然,改變自然,使它服從自己的願望。

3、反映上古婚姻制度的:

《周易》中《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

這是壹首搶婚的詩,壹群男子騎在馬上,迂回繞道而來,原以為是敵寇,等到闖進門來把姑娘搶走,才知道是為了婚事。反映了古代確實存在過的搶婚制度。詩短,但寫得曲折形象,音韻和諧。

4、與戰爭相關的:

《周易》中《中孚·六三》: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

這是壹首寫戰爭的詩,描寫戰爭結束勝利歸來的情景。戰爭勝利以後,有的仍在擂鼓示勇,有的坐臥休息,有的在哭泣,有的在引吭高歌。寥寥十字,寫出了壹個動人的場面。

5、愉快的勞動生活:

《周易》中《歸妹·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

牧場上男男女女們在剪羊毛、拾羊毛,男的剪羊毛,不見血;女的承筐裝羊毛,不覺得有重量。輕快、生動,有情有景。

6、思戀之歌

《呂氏春秋·音初篇》中《候人歌》:候人兮猗。

傳說大禹治水,娶塗山氏女為妻,大禹巡省南土,久不歸,女乃唱了這首歌,渴望大禹歸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比較穩定的夫妻關系和夫妻感情,只有在壹夫壹妻制出現以後才有可能,而這時已屬私有制萌芽後的氏族社會晚期。二字為句,語氣詞拖長尾音,取得了獨特的抒情效果。這是中國最古老的情詩,開抒情詩傳統之先河。

三、上古歌謠主要特征:

原始歌謠大都采用二言形式,這是因為上古勞動動作簡單,勞動節奏短促、鮮明,因而伴隨勞動動作產生的詩歌節奏自然也不復雜。另外,上古漢語都是單音節詞,兩個單音節詞組合是最初的句子,這種句子的產生與上古人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能力直接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