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高士隱居於山水之間的詩句

關於高士隱居於山水之間的詩句

1.關於梅表示隱士,高士的詩及鑒賞

陸遊的《雪中尋梅》:

幽香淡淡影疏疏,

雪虐風饕只自如。

正是花中巢許輩,

人間富貴不關渠。

巢父和許由,

均為古代的隱士,

相傳二人為唐堯時人。堯讓君位給巢父,他不受。堯又將君位讓給許由,巢父又叫許由隱居。梅不與百花爭春色,正如巢父和許由壹樣,不愛人間的富貴和權勢。

陸遊甚至認為,梅花的品格如此高堅,以至自己都不配與梅花為友“欲與梅為友,常憂不稱渠。從今斷火食,飲水讀仙書”(《梅花》)。要想與梅為友,須先斷了人間煙火才行,凡夫俗子是絕對不能與梅花為伍的。

2.歸隱林泉,寄情山水的詩句

有關詩句:1、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維《山居秋暝》2、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唐·杜牧《山行》3、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4、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唐·李白《望廬山瀑布》5、山泉散漫繞階流,萬樹桃花映小樓。

——唐·元稹《離思五首》6、轉來深澗滿,分出小池平。——唐·儲光羲《詠山泉/山中流泉》7、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

——唐·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懷》8、水繞陂田竹繞籬,榆錢落盡槿花稀。——宋·張舜民《村居》9、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唐·王維《終南別業》10、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唐·王維《畫》11、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宋·楊萬裏《小池》12、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唐·王維《過積香寺》。

3.急~~,求不被世俗羈絆,歸隱山林的詩句,越多越好

我最欣賞《飲酒》(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這首詩的意境表現了作者自得其樂的隱居生活和那種悠然、恬靜、消雅的心情。“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壹語把這種心境的原因道破。

陶潛對禪機悟透頗深,乃至使這首詩的藝術境界產生空靈之感,使人身臨其境,若在仙界上,不在五行中。所以說這首詩難就難在體會出作者當時的心境。

陶潛是東晉的壹偉大隱士。從客觀上看,為不願同流合汙;從主觀上看,則是因其自身所形成的性情,因為人總是不斷地向自己的本性邁進,當本性與後天之性情產生沖突,便會產生大悲哀。

然後棄之,而後得魚或熊掌也。而陶潛便是取熊掌而歸山林,因其性本愛丘山。

所以,此詩意境雖在悠閑,然心境卻大相徑庭。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暄”,乍聞只覺得清凈,悠閑,細思方感作者之愁情,壹個人久居僻靜之所,則向往喧鬧的聲音,人之常情。

壹個“無”字盡顯作者之遺憾。“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看則沒問,實則扣心自問,敲打警鐘,終於驀然回首,否極泰來,再看眼前之青山綠水,自然風光,心曠神怡,想起日常之生活往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多麽灑脫,飄逸的情景,壹個“見”字,令人忘俗,浮想聯翩。

酒是很妙的東西,忘卻暫時的煩惱,使壹切朦朧、模糊,達到美的極致,景中生情,這是體驗高峰。“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佳”完善高度的統壹。

“相與還”,何也?周而復始,返樸歸真,如果謝靈運還是寄情於山水,那麽,陶潛則是與自然山水合二為壹,這便是他此時的心境。而後,作者便把自己的領悟升華為哲理的高度,“此中有真意,欲辯而忘言”,最美的大自然的語言便是默默無言。

作者的心情由愁生悲,有悲見喜,有喜達歡,又由歡歸於平淡。

4.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的詩句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

山中何所有?

嶺上多白雲。

只可自怡悅,

不堪持寄君。

作者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丹陽秣陵(今江蘇江寧人)。好道術,愛山水。梁時隱居

於句容曲山(即今茅山),自號“華陽隱屋”。梁武帝遇有朝廷大事,常前往

諮詢,時稱“山中宰相”。今傳《陶隱居集》輯本壹卷。

品評

這是陶弘景隱居之後回答齊高帝蕭道成詔書所問而寫的壹首詩。首句即照

應題目。齊高帝之問,帶有勸其出山,頗不以棄功名、隱林泉為然。而詩

人則平平淡淡地回答:「嶺上多白雲」。話雖簡淡,含意卻很深。是的,山中

能有什麼呢?沒有華軒高馬,沒有鐘鳴鼎食,沒有榮華富貴,只有那輕輕淡淡、飄飄渺渺的白雲。在述戀利祿的人看來,「白雲」實在不值什麼;但在詩人心目中卻是壹種超塵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徵。然而「白雲」的這種價值是名利場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潔、風神飄逸的高士才能領略「白雲」奇韻真趣。

所以詩人說:「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言外之意,我的誌趣所在是白雲青山林泉,可惜我無法讓您理解個中情趣,就像山中白雲悠悠,難以持寄壹樣。言詞間頗替齊高帝感到惋惜。——詩人以這種委婉的方式表達了謝絕出仕之意。

此詩寫得輕淡自然,韻味雋永,歷代傳誦。

5.中國古代都有哪些辭官歸隱的詩人

中國古代歸隱田園的詩歌並不在少數,當我們提到山水田園詩的時候,陶淵明的《歸田園居》始終是茫茫詩海中那顆閃耀的珍珠。

它字裏行間透露出來的那種自然﹑清新﹑純樸的鄉野氣息是其它同類詩詞所無法相比的,真實的如同詩人鋤下翻松的泥土。了解任何壹個藝術作品的實質,都必須通過與作者時代的時空轉換回到作者的身邊看到他是怎樣的生活,在怎樣的情況下觸發了靈感,為什麽而創作。

這首詩是在他堅定的走上歸隱之路後壹年所作,心境已經相當的淡泊成熟,又不乏當日辭官而去的感觸余溫。在此之前他壹直過著仕隱不定的生活。

我把這首詩看作詩人終於發現了自我並勇敢的肯定自我的開篇之作。“少無世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壹去十三年。”開篇兩句頗有壹些“人的覺醒”的意味。

詩人受曾祖父和傳統儒家教育的影響,也有過濟世大誌。在多次不得誌時他也歸隱了多次,但這與後世那些尋求終南捷徑的文人們不同,其價值在於他是在尋找壹種適合自己並且與社會價值觀平行的生存方式而非借此尋找再次出世的機會。

為人生中目標太過明確時,結果往往是迷失了自己,自己為自己設計的那個自己常常不是真正的自己。陶淵明在追求政治理想時必然有著成型的計劃,未來的人生壹定有著美好的展望,這些可能是他所希望的,也或許是他身邊的人對他的期望。

在生活中,現實的世界,大眾的意識讓我們以為這(我認為出仕是當時文人的普遍理想,文人都追求***同的壹個目標,忽略自身的特點。在現代社會,我們依然有著種種自我定義對真實自我的限制。)

就是生活,當我們強迫自己去遵循這種生活的時候,我們以為我們在努力的使自己變得更加適應這個環境,這使我們感到不適和壓抑。執迷於不可見的前方,使得道途上的其它都變成了黯淡的灰色,於是不安和掙紮讓我們忽然在某個啟示下覺醒,於是回頭發現自己還在那裏,還是自己,好象已經回到了過去所願的某個安詳的時刻,但實際又是壹個升華了的自我。

在不斷的反復和徘徊中終於找到了自己。陶淵明的歸隱沒有絲毫勉強無奈的意思,因而詩中自然清新,樸實中展現農家之樂。

我可以想象詩人在徹底歸隱之前的思想鬥爭的苦悶,不斷在社會群體意識與真我的選擇中掙紮,想融於社會,卻無法按捺自己正直,自由的本性。我想象他是在某個清晨壹早醒來,壹拍腦門豁然開朗,釋然的接受了“性本愛丘山”的自己,拿著鋤頭悠然歸隱去了。

他慨嘆道“誤落塵網中,壹去十三年。”流露出的對整個前半生在塵網的癡迷、搖擺的反思和懺悔。

但此筆僅是壹嘆,並無深及肺腑的悔恨,我們仿佛看到詩人在山下勞作時擡頭看見夕陽時淡淡壹嘆,望著紅色混合的天邊發壹小會兒呆,然後繼續埋頭耕耘,或許他的臉上還掛著壹絲淡然的自嘲的笑意也未可知。我們姑且認為出世這壹段是詩人的人生道路上的壹段歧路(違背了詩人的本願),而詩人也淡泊的接受了這壹段。

也許他也希望自己沒有經歷過這壹段會有多好,但也許沒有“誤落塵網”的這壹段,他就永遠都達不到這樣超然的境地。這就是人生的規律,如同價值規律中商品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壹樣,人生的軌跡圍繞著真我的水平線上下波動,偏離的太遠總會回來,我們需要的是在嘗試中早點找到自己,增加交點,減少偏離的距離。

然而,面對現實生活時,我們所看到所了解的卻常常幹擾了選擇,我們面對每壹具體情況的時候,我們知道很多規則規律經驗,可是卻常常不知道用哪壹條來指導自己的行動。道德經給了答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何謂自然?自己如爾。西方也探討這樣的規律,從他們的古代就開始,我們可以在希臘神話或者北歐神話裏看到無論是偉大的宙斯還是神力的奧定,他們創造了人類,而他們自己的命運卻也早已在預言書上寫好了,人類創造了神,用他們的喜怒哀樂來解釋人世間種種奇妙的現象,而把探討真正的主宰者——規律的任務交給了他們用無限想象力創造的神們。

這裏我總要覺得西方人有著可愛的會偷懶的小聰明,而中國卻不安於這些宗教氛圍的解釋,總有人積極地尋找並早早地給出了“自然”這樣精妙的答案。這樣看來是簡單了,找到自己,照著自己做就可以了,但實踐上並非如想象那般容易,國際象棋32個棋子就產生了10的120次方種可能,而人的思想每分每秒都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誰也不知道這無限可能的結果是什麽,每個人的故事可能大同小異,可是每個細節都不可能相同,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先哲前輩們給了我們許多經驗,可是哪些能用到自己的身上還要經過自己的探索和尋找,陶淵明在出世和入世的反復中壹定經歷過徹夜難眠的夜晚,壹定曾郁結而飲酒也不能銷愁,然而終於超脫接受了自己,不管三十年還是十三年都只是壹個必由之路,他這壹聲“誤落塵網中,壹去十三年。”

的慨嘆,因是頗含辛酸,感觸良多卻淡然而出的。“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則是對自己的選擇的壹種肯定,認為自己回到了自己。後面幾句描寫自己的歸隱生活,並無鋪張華麗的渲染生活,也沒有矯揉造作的贊美生活有多美好,樸實平淡的敘述真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