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壹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淵明出生於壹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
陶淵明的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壹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壹時期,晉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淵明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
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 (405)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晉安帝義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
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今存詩歌***125首,計四言詩9 首,五言詩116首。
他的四言詩並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詩可大略分為兩大類;壹類是繼承漢魏以來抒情言誌傳統而加以發展的詠懷詩,壹類是幾乎很少先例的田園詩。
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陶淵明死後 100多年,蕭統搜集他的遺文,區分編目,編定了《陶淵明集》 8卷,並親自寫序,作傳。
後來,北齊陽休之又在蕭本基礎上,增加了別本的《五孝傳》和《四八目》,合序目為10卷本《陶潛集》。陽本隋末失其序目,為9卷本。
此後,別本紛出,爭欲湊成10卷,北宋時宋庠又重新刊定10卷本《陶潛集》,為陶詩最早刊本。以上各本都沒有傳下來。
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幾種南宋至元初本。主要有:曾集詩文兩冊本,南宋紹熙三年刊,有清光緒影刻本;汲古閣藏10卷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藏 8卷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漢魏七十二家集》中《陶集》5卷亦即焦□翻宋本。
此外,還有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本和元刊蘇寫大字本等。最早為陶詩作註的是南宋湯漢。
元以後註本、評本日增。元初刊本有李公煥《箋註陶淵明集》10卷:常見有四部叢刊影印本。
清代陶澍註《靖節先生集》10卷,有家刊本及文學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近人古直《陶靖節詩箋》,有“隅樓叢書”本,“層冰堂五種”本,後者稱為《陶靖節詩箋定本》。
1-50首:命子(10首) 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 辛醜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 雜詩四首 和郭主簿二首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 勸農(六首) 和胡西曹示顧賊曹 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停雲並序(四首) 時運並序(四首) 榮木並序(四首) 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 連雨獨飲 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 歸園田居五首 歸鳥(四首) 51-100首:責子 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和劉柴桑 酬劉柴桑 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 移居二首 與殷晉安別並序 形影神三首 止酒 雜詩八首 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氵巽]田舍獲 示周續之祖企謝景夷三郎 贈羊長史並序 飲酒二十首並序 還舊居 悲從弟仲德 贈長沙公並序(四首) 酬丁柴桑101-154首:諸人***遊周家暮柏下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 歲暮和張常侍 九日閑居 詠貧士七首 遊斜川 擬古九首 桃花源詩並記 述酒 於王撫軍座送客 讀《山海經》十三首 臘日 答龐參軍 答龐參軍並序(六首) 詠二疏 詠三良 詠荊軻 有會而作並序 乞食 挽歌詩三首 -------------------------------------------------------------------------------- 命子 其壹∶ 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焉虞賓,歷世重光。
禦龍勤夏,豕韋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
其二∶ 紛紛戰國,漠漠衰周。鳳隱於林,幽人在丘。
逸虬繞雲,奔鯨駭流。天集有漢,眷予湣侯。
其三∶ 放赫湣侯,運當攀龍。撫劍風邁,顯茲武功。
書誓河山,啟土開封。亹亹丞相,允迪前蹤。
其四∶ 渾渾長源,蔚蔚洪柯。群川載導,眾條載羅。
時有語默,運因隆寙。在我中晉,業融長沙。
其五∶ 桓桓長沙,伊勛伊德。天子疇我,專征南國。
功遂辭歸,臨寵不忒。孰謂斯心,而近可得。
其六∶ 肅矣我祖,慎終如始。直方二臺,惠和千裏。
於皇仁考,淡焉虛止。寄跡風雲,冥茲慍喜。
其七∶ 嗟余寡陋,瞻望弗及。顧慚華鬢,負影只立。
三千之罪,無後為急。我誠念哉,呱聞爾泣。
其八∶ 蔔雲嘉日,占亦良時。名汝曰儼,字汝求思。
溫恭朝夕,念茲在茲。尚想孔伋,庶其企而!其九∶ 厲夜生子,遂而求火。
凡百有心,奚特於我!既見其生,實欲其可。人亦有言,斯情無假。
其十∶ 日居月諸,漸免子孩。福不虛至,禍亦易來。
夙興夜寐,願爾斯才。爾之不才,亦已焉哉! -------------------------------------------------------------------------------- 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 其壹∶ 行行循歸路,計日望舊居。
壹欣侍溫顏,再喜見友於。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江山豈不險,歸子念前塗。
2.誰有陶淵明的故事名言詩句奇文***欣賞,疑義相與析。 (東晉·陶淵明·移居)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東晉·陶淵明·飲酒)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東晉·陶淵明·飲酒)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東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壹)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東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壹)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東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刑天舞幹戚,猛誌固常在。 (東晉·陶淵明·讀山海經)
盛年不重來,壹日難再晨。 (東晉·陶淵明·雜詩)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東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東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陶淵明只知真隱,苦隱,實在是“隱”這壹行道中最差的選擇。
隱士在中華文化中,是受尊敬和禮贊的人物。他們是種內守文化的代表,他們不怕清貧,不怕遠離世事,固為他們追求有尊嚴的生活,是“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生活,是壹種退去囚系神魂桎梏的自由生活。
自由,多麽美麗誘人的字眼啊!人生而愛自由,然而,自由是有條件的,自由是相對的,自由是要付出代價的。人,有了這種自由,便要失去那種自由。絕對的自由就是神仙也做不到,因為自由總是要受不自由的制約。
追求精神絕對自由的陶淵明,只能是戴著鐐銬舞蹈的自由之子,他的宿命註定要終生陷在物質的種種不自由之中。
3.關於陶淵明的事跡和詩詞的作文引用片段又見陶淵明(穿越體對比法——本人獨創)
《壹》
我看到了陶淵明
走在落英繽紛的桃花林裏
問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在桃花源的入口
同行的女友催我前行
壹如她在自由女神像下面催我
我說,岸上的那老者是陶淵明
《二》
陶淵明看到了我
走在落英繽紛的桃花林裏
問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在桃花源的入口
同行的女友催我前行
壹如她在金日成廣場上面催我
我說,船上的那老者是陶淵明
4.陶淵明的詩句壹、陶淵明的偉大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田園詩人,是我國田園詩的開山鼻祖。
這是由於他對社會、對時空、對人生、對生死的徹悟;由於他的博學強記和豐富的人生實踐;特別是由於他出類拔萃的文學天才,用白居易的話說:“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他的詩寫得看似通俗,明白如話,但卻表達了很高的情操和很深的哲理。
例如陶淵明寫的《歸園田居五首》,其中的壹首是: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這首詩寫得通俗明白像兒歌壹樣,卻表達了陶淵明高尚情操,寧願早出晚歸的躬身耕鋤,不怕夕露沾衣,守拙田園,也不隨腐敗的官場狗茍蠅營。由於陶淵明的詩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千百年來,叫人百讀不厭,愛不釋手。
陶淵明的壹生與酒有不解之緣,酒是他生活的需求,酒是他生活的留戀。陶淵明離開我們快1600年了,在那個物質生活非常貧乏的年代,人們過著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特別是陶淵明從爭權奪利、勾心鬥角的官場辭職歸隱,住在山遠地偏的鄉村,只有酒,能使他解憂,能使他消愁,能使他興奮,能使他舒適。
小飲小舒適,大飲大舒適,再喝多了他會說:“我欲睡眠卿且去”。酒是壹種神奇的飲料,它不僅具有物質的屬性,能解饑解渴;它還具有精神的屬性,能作用於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調節人的高級神經活動,影響人的精神和情緒。
在陶淵明那個時代,還沒有煙草、咖啡之類的精神興奮劑,人們只能借助於酒來調節自己的情感。陶淵明的許多代表作品,如《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飲酒詩二十首》等,都舒發了對酒的眷戀,或酒後有感而作。
陶淵明戀酒的故事膾炙人口,千古傳頌。陶淵明的飲酒詩寫得意境優美,含蓄深隧。
文如其人,陶淵明高尚的人品,正如它的不朽詩篇壹樣,因為酒而大放異彩。本文力求用最簡練的文字,詮釋陶淵明的酒詩酒辭。
通過描寫陶淵明生活的時代背景及陶淵明對酒的眷戀,表現陶淵明壹生的高尚氣節及文學創作的偉大成就。在歷史的長河裏,有多少顆閃灼的星星,他們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不同的貢獻,因而在人們的記憶裏,或明或暗,閃閃發光。
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歷史的前進,有些星星暗淡了,消失了,被人遺忘了,又有更多新的星星,出現在歷史的長河裏。在歷史的長河裏,有的人在世的時候很偉大,呼風喚雨。
死去後,隨著時間的消失,逐漸被人們所遺忘。有的人活著的時候很平凡,或小有名氣,隨著歷史的發展,他的名氣越來越大,他的歷史貢獻也越來越偉大。
陶淵明就是這樣壹種偉大,他像壹顆紅寶石,他像壹顆夜明珠,在他活著的時候,在他去世很長壹段時間裏,沒有引起人們的註意。隨著歷史的前進,幾代人逐漸認識了他,揩去掩埋他的塵埃,使他閃閃耀眼,永遠地閃灼在歷史的長河裏。
公元427年,陶淵明走完了他76年的生命歷程,與世長辭。他被安葬在南山腳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縣和星子縣交界處的面陽山腳下。
如今陶淵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壹大二小***三塊碑石組成,正中楷書“晉征土陶公靖節先生之墓”,左刻墓誌,右刻《歸去來兮辭》,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孫所立。陶淵明去世後,他的至交好友顏延之,為他寫下《陶征土誄》,給了他壹個“靖節”的謚號。
顏延之在誄文中褒揚了陶淵明壹生的品格和氣節,但對他的文學成就,卻沒有充分肯定,陶淵明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後幾十年裏,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認。梁朝的昭明太子肖統,對陶淵明的詩文相當重視,愛不釋手。
肖統親自為陶淵明編集、作序、作傳。《陶淵明集》是中國文學史上文人專集的第壹部,意義十分重大。
肖統在《陶淵明集序》中,稱贊“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如之京”。南朝時期,陶淵明的文學地位,雖得不到應有的肯定,但他的詩文作品,流傳越來越廣,影響越來越大。
到了隋唐時期,有越來越多的詩人喜歡陶淵明的詩文,對陶淵明的評價越來越高。初唐王績是位田園詩人,他像陶淵明壹樣,多次退隱田園,以琴酒自娛。
其《醉後》詩道:阮籍醒時少,陶潛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興且長歌。
唐朝的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對陶淵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歸漢南寄京邑舊遊》中寫道:賞讀《高土傳》,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園趣,自謂羲皇人。李白更是仰慕陶淵明的人品和詩作。
在《戲贈鄭溧陽》中寫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
清風北窗下,自謂羲皇人。何時到栗裏,壹見平生親。
李白那種“安能催眉折腰侍權貴”的思想,和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精神,是壹脈相承的。杜甫在安史之亂之後,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把陶淵明引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韋尹丈人》中寫道:寬心應是酒,譴興莫過詩。
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中唐詩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淵明的為人。
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離陶淵明的家鄉潯陽很近。曾去拜訪陶淵明的故居,寫下了《訪陶公舊宅》這首詩。
詩中先用“塵垢不汙玉,靈鳳不啄腥”,頌揚陶淵明高尚的人格,最後寫到:柴桑古村落。
5.陶淵明的故事 5個小故事1,葛巾漉酒陶淵明正在釀酒。
郡將前來探望。適值酒熟,陶淵明順手取下頭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後,仍將葛巾罩在頭上,然後接待他。
2,無弦琴陶淵明有壹張不加裝飾的琴,這琴沒有琴弦,每逢飲酒聚會的時候,便撫弄壹番,來表達其中意趣。3,白衣送酒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時候,重陽節這天,陶淵明沒有酒喝,就在東籬采了壹把菊花,又坐在東籬旁邊。
過了壹會,陶淵明望見壹個穿白衣的人過來了,原來是刺史王弘給他送酒來了。淵明當即小酌壹番,大醉而歸。
4,量革履陶淵明沒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幫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請示他陶淵明腳的大小,陶淵明便坐下來伸出腳讓他們測量。
5,我醉欲眠卿可去不論貴賤,只要有人拜訪陶淵明,只要他有酒,就會和客人壹起喝酒。陶淵明若先於客人醉了,就會對客人說:“我醉了想睡了,妳離開吧。”
淵明的率真就在此處。
擴展資料:
他的文學思想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真的理解,既註重歷史與生活的真實,更註重思想情感和襟懷抱負的真實,是較完美的藝術真實。
同時,他對自然的理解也表現其文學思想的獨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鑿,註重情感的自由抒發,註重詩文的自然天成,這是壹種非常高的境界。
然而,無論是提倡藝術真實,還是推崇文學的自然,都是為了酣暢淋離地表現人生。這是陶淵明文學思想的靈魂。
參考資料:
陶淵明的生平
陶淵明(365?~427),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尋陽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十分復雜的政治環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晉朝的大司馬;祖父做過太守,父親大概官職更低壹些而且在陶淵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視門閥的社會裏,陶家的地位無法與王、謝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於寒門。陶侃出身寒微,被譏為“小人”,又被視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見,他的後人在政治上的處境是相當尷尬的。
陶淵明在柴桑的農村裏度過少年時代,“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壹),“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飲酒》其十六),便是那時生活的寫照。他常說因家貧而不得不出仕謀生,這固然是實情,但也不能排除壹般士人具有的那種想要建功立業的動機。“猛誌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就透露了這壹消息。陶淵明29歲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辭職。後來江州召為主簿,他未就任。
晉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淵明到江陵,入荊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當時桓玄掌握著長江中上遊的軍政大權,野心勃勃圖謀篡晉。陶淵明便又產生了歸隱的想法,在隆安五年(401)所寫的《辛醜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中說:“詩書敦素好,林園無世情。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回尋陽居喪了。此後政局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安帝元興元年(402),桓玄以討尚書令司馬元顯為名,舉兵東下攻入京師。元興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國號曰楚。元興三年(404)劉裕起兵討伐桓玄,入建康,任鎮軍將軍,掌握了國家大權,給晉王朝帶來壹線希望。於是陶淵明又出任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在赴任途中寫了《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他的心情矛盾,壹方面覺得時機到來了,希望有所作為:“時來茍冥會,婉轡憩通衢。”另壹方面又眷戀著田園的生活:“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這時劉裕正集中力量討伐桓玄及其殘餘勢力,陶淵明在劉裕幕中恐難有所作為。到了第二年即安帝義熙元年(405),他便改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這年八月又請求改任彭澤縣令,在官八十餘日,十壹月就辭官歸隱了。這次辭去縣令的直接原因,據《宋書》本傳記載:“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而他辭官時所作的《歸去來兮辭》說出了更深刻的原因:“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陶淵明徹底覺悟到世俗與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違背的,他不能改變本性以適應世俗,再加上對政局的失望,於是堅決地辭官隱居了。
辭彭澤令,是陶淵明壹生前後兩期的分界線。此前,他不斷在官僚與隱士這兩種社會角色中做選擇,隱居時想出仕,出仕時要歸隱,心情很矛盾。此後他堅定了隱居的決心,壹直過著隱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靜:“日月擲人去,有誌不獲騁。念此懷悲淒,終曉不能靜。”(《雜詩》其二)他在詩裏壹再描寫隱居的快樂,表示隱居的決心,如“且***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其九);
“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飲酒》其四)。這固然是他真實的感受,但也可以視為他堅定自己決心的壹種方法。在後期他並非沒有再度出仕的機會,但是他拒絕了。晉朝末年曾征他為著作佐郎,不就。劉裕篡晉建立宋朝,他更厭倦了政治,在《述酒》詩裏隱晦地表達了他對此事的想法。到了晚年他貧病交加,
“江州刺史檀道濟往候之,偃臥瘠餒有日矣。道濟謂曰:‘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對曰:‘潛也何敢望賢,誌不及也。’道濟饋以粱肉,麾而去之。”(蕭統《陶淵明傳》)宋文帝元嘉四年去世前寫了壹篇《自祭文》,文章最後說:“人生實難,死如之何?嗚呼哀哉!”
這成為他的絕筆。死後,朋友們給他以謚號曰“靖節先生”。他的好友顏延之為他寫了誄文,這篇誄文是研究陶淵明的重要資料。《宋書》、《晉書》、《南史》都有他的傳記。
參考資料:
陶淵明辭去彭澤令退居田園後過著自耕自種,飲酒賦詩的恬淡的生活. 相傳,壹天,有個少年前來向他求教,說:”陶先生,我十分敬佩妳淵博的學識,很想知道妳少年時讀書的妙法,敬請傳授,晚輩不勝感激.” 陶淵明聽後,大笑道:”天下哪有學習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學則進,輟學則退!” 陶淵明見少年並不懂他的意思,便拉著他的手來到種的稻田旁,指著壹根苗說:”妳蹲在這兒,仔細看看,告訴我它是否在長高?”那少年尊囑註視了很久,仍不見禾苗往上長,便站起來對陶淵明說:”沒見長啊!” 陶淵明反問到:”真的沒見長嗎?那麽,矮小的禾苗是怎樣變得這麽高的呢?” 陶淵明見少年低頭不語,便進壹步引導說:”其實,它時刻都在生長,只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罷了.讀書學習,也是壹樣的道理,知識是壹點壹滴積累的,有時連自己也不易覺察到,但只要勤學不輟,就會積少成多.” 接著,陶淵明又指著溪邊的壹塊磨刀石問少年:”那塊磨刀石為何像馬鞍壹樣的凹面呢?'”那是磨成這樣的.”少年隨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壹天磨成這樣的呢?”少年搖搖頭. 陶淵明說:”這是我們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鐮,日積月累,年復壹年,才成為這樣的,學習也是如此.如果不堅持讀書,每天都會有所虧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連忙再向陶淵明行了個大禮說:”多謝先生指教,學生再也不去求什麽妙法了.請先生為我留幾句話,我當時時刻刻記在心上.” 陶淵明欣然命筆,寫道:”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不為五鬥米折腰 誰能告訴我陶淵明當年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急!!!!!!!!! 懸賞分:5 | 解決時間:2008-9-11 20:57 | 提問者:yangyh02 | 檢舉 最佳答案 陶淵明生於公元365年,是中國最早的田園詩人。
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朝代更叠,社會動蕩,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
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來壹名官員來視察,這位官員是壹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壹到彭澤縣的地界,就派人叫縣令來拜見他。 陶淵明得到消息,雖然心裏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馬上動身。
不料他的秘書攔住陶淵明說:“參見這位官員要十分註意小節,衣服要穿得整齊,態度要謙恭,不然的話,他會在上司面前說妳的壞話。” 壹向正直清高的陶淵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長嘆壹聲說:“我寧肯餓死,也不能因為五鬥米的官餉,向這樣差勁的人折腰。”
他馬上寫了壹封辭職信,離開了只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職位,從此再也沒有做過官。 從官場退隱後的陶淵明,在自己的家鄉開荒種田,過起了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
在田園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寫下了許多優美的田園詩歌。他寫農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他寫自己勞動的感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也寫農人勞作的甘苦:“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
陶淵明 在東晉的壹個叫柴桑的地方,有壹個出名的詩人,名叫陶潛,又叫陶淵明,因為看不慣當時政治腐敗,在家鄉隱居。陶淵明從小喜歡讀書,不想求官,家裏窮得常常揭不開鍋,但他還是照樣讀書做詩,自得其樂。
他的家門前有五株柳樹,他給自己起個別號,叫五柳先生。 後來,陶淵明越來越窮了,靠自己耕種田地,也養不活壹家老少。
親戚朋友勸他出去謀 壹官半職,他沒有辦法只好答應了。當地官府聽說陶淵明是個名將後代,又有文才,就推薦 他在劉裕手下做了個參軍。
但是過不了多少日子,他就看出當時的官員將軍互相傾軋,心裏 很厭煩,又要求出去做個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澤(在今江西省)當縣令。
壹天,郡裏派了壹名督郵到彭澤視察。縣裏的小吏聽到這個消息,連忙向陶淵明報 告。
陶淵明正在他的內室裏撚著胡子吟詩,壹聽到來了督郵,十分掃興,只好勉強放下詩 卷,準備跟小吏壹起去見督郵。 小吏壹看他身上穿的還是便服,吃驚地說:“督郵來了,您該換上官服,束上帶子去拜 見才好,怎麽能穿著便服去呢!” 陶淵明向來看不慣那些依官仗勢、作威作福的督郵,壹聽小吏說還要穿起官服行拜見 禮,更受不了這種屈辱。
他嘆了口氣說:“我可不願為了這五鬥米官俸,去向那號小人打躬 作揖!” 說著,他也不去見督郵,索性把身上的印綬解下來交給小吏,辭職不幹了。/dzgj/ShowArticle.asp?ArticleID=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