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還寒的時候,憑著史冊上殘存的註釋,我把妳讀成西風中壹株黃花的模樣,妳的客船遠航千年,卻早已消失在碧空的盡頭,遲到的我,手捏壹張過期的船票,在擺渡的口岸守望。今夜,南北少年飛揚的心靈暫離多愁的軀殼而跨越歷史的天海雲波。
在秋水會睜的花季,妳著紫衫藍裙,在紫丁花前蕩秋千,正香汗淋漓呢!風流倜儻的趙公子搖扇而來,於是,天上的朝霞立即把妳的香腮染成嬌艷的桃紅。妳“心如驚鹿,含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桃嗅”。
請原諒我偷看了妳上鎖的心事,但後人已確實領略了妳當時心跳的感覺。在妳哀愁的壹生中,少許的歡樂只是悠長悲歌主曲中的壹個小小的音符。仔細回味妳後半生最好的慰藉,妳本過著踏雪尋梅、采茶自煎的寧靜生活,自從金人揮師南下之後。離人便如哀鴻四散。從此,妳淺淺低吟的只是些傷心的句子。在溪亭日暮驚起壹灘鷗鷺的那些興致便成為美好的回憶。
數點笛聲,把妳梅心驚破,濃愁吹動,蕭蕭疏雨,又催下妳千行熱淚。趙郎人去樓空,肝腸寸斷與天下誰同?妳恨天恨地,茫茫天地,誰是知己?生生死死與誰相依?舊時的天空,妳著舊羅衫,只有壹腔情懷大異於舊時呵!
楚楚可憐的妳學會了飲酒,完全是為了消解千古憂愁。但妳卻忽略了借酒消愁愁更愁。在梧桐更兼細雨的黃昏,點點滴滴反襯出妳的孤寂。這心情,三杯兩盞淡酒又有何用?!孤燈相伴直到夜已深深。香爐裏,香料早已燃盡,壹屋子靜悄悄,空蕩蕩。惟有樓前流水淙淙聲響,念妳終日凝眸,但在凝眸處又添了壹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新愁。
壹剪梅花,綻放在陰晦的冬季。北燕南飛之後,月滿西樓。山花開敗了,隨無情水東流。妳輕解羅衫獨上蘭舟,用哀怨的眼睛仰望,雲中誰寄來壹頁錦書?可望斷肝腸也總是壹春魚雁,無消息,愁緒才下眉頭又堆上心頭。淚水洗掉了脂粉。妳緩緩走過小重山,千萬遍地唱蝶戀花,“易安,時空橫阻,我半方揩淚的素絹無法寄達,空留妳夜雨剪刀花!!”
妳三面臨水的住所竹墻瓦頂,又是秋色又是寂寞的時令,庭院蕭條更兼斜風細雨。種種天氣令妳煩惱,天黑盼天亮,天亮盼天黑,只有妳才知道夜有多長。用破壹身心所成的詩賦,皆因萬千征鴻盡而獨自收藏。妳更加憔悴了,青絲冷霜,怕在夜間出,只躲在簾兒底下,傾聽他人的歡聲笑語。
曾記否?早年元宵佳節,正是融和天氣。中州盛日,妳閨門外停放著香車壹樣的熱鬧。如今這樣淒涼,影悄悄月依依,人在何處?永夜懨懨難忘可。壹個人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怎的不淒淒慘慘戚戚!
千年以後,海棠花依舊開得綠肥紅瘦,只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拾起人間妳留下的唱詞,我感動得欲雨淚先流了。而今天,我雖然把妳讀成淒苦的模樣,但我又怎麽能詮釋妳那顆飽浸血淚、千瘡百孔的心!守望地等待妳,必會讓歲月的風霜染黑發。而悲歡離合所造成的傷口,飛針的巧手又怎能縫合?但我仍甘願化作壹只啼泣的高原鳥,飛落於妳雕花的窗臺上,聆聽妳讓人低吟讓人感動的詩詞,苦苦盼守妳搖擺不定的歸期!
二、寫林黛玉的
該死的林黛玉
——誤入大觀園之我見“黛玉之死”
我愛《紅樓夢》,癡狂鄰人聞。十歲入園去,壹夢到如今。
曹公花十年時間為我們做了壹場《紅樓夢》,我用等量的時間啃下了《石頭記》。十年時光,恍然若夢,彈指即逝。只是緊抱著《紅樓夢》的我抱出了些須心得,沒見過名家大言,更沒見過“脂批”,所以我也不知道這心得是正是誤。大家權且當“賈語”、“誤解”來看罷。
誤入大觀園,誤讀《紅樓夢》……
啃了十年的《石頭》是壹百二十回的曹高合著本。前八十回的曹公原著其妙自不必多言,且說這高氏續本。
我個人認為,無論是就藝術手法還是前後銜接而言,高氏續本最精華的部分應是“黛玉之死”——如曹公所寫的“元春省親”前的“秦鐘之死”,如省親中的合家泣涕——以喜襯悲到了極至。特別是在寶玉成婚的那壹刻,在合家喜慶中,黛玉留下的那句未完的話:“寶玉,寶玉,妳好——”這“好”字的後面是什麽呢?是“好好過”?是“好狠”?是“好自為之”?乍壹看,都是;細壹想,又都不是。想來,此刻的黛玉對寶玉該是又恨又愛的。恨他,是今日的糊塗、是今日的背叛;愛他,是素日的情分終不能相忘。高鶚的壹個未完的“好”字恰到好處地表現出黛玉臨死時的復雜情感,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每讀到此處,我更深刻覺得:
林黛玉該死!
寶玉、寶釵二人天賜的“金玉良緣”理應美滿,只嘆多出了壹株絳珠草來攪和。來攪和還不算,竟拉著老太太壹起攪。請看六十六回的開頭,興兒(賈璉小廝)給尤氏姊妹介紹賈府中的壹段話:“只是他(指寶玉)已有了,只未露形。將來準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則都還小,故尚未及此,再過三二年,老太太便壹開口,那是再無不準的了,”看看,賈母的意思明顯到連壹個尋常家人都看得出來!
就算家人的話不大可信,那麽鳳姐呢?鳳姐可是榮、寧兩府裏第壹機靈人,把賈母的心摸了個透亮。鳳姐也不只壹次地“明示”了賈母的意思。二十五回中間,他們姐弟中邪前,鳳姐在寶玉房裏同黛玉開玩笑:“妳既吃了我們家的茶,怎麽不給我們家做媳婦?”又指著寶玉說:“妳瞧瞧,人物兒、門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壹點還玷辱了誰呢?”不只這個,五十無回裏,鳳姐和平兒估算園裏人的終身大事的花費時,不是有這麽壹句話:“寶玉和林妹妹他兩個壹娶壹嫁,可以使不著官中的錢,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來。”
再者,從私人感情出發,林黛玉是賈母的外孫女,賈母豈有不偏愛之理?有好的,自然要留給她。寶玉是賈母的孫子,二者結合,親上加親的好處自不必述,旁的好處也不少。壹者兩人自幼感情深厚與別個不同,結了親,往後的日子自是更加和睦。二者,黛玉自幼失孤,倘使嫁去別家,賈母百年後,恐給別人欺負了去。嫁與寶玉就不同了,又是娘家又是婆家的,誰敢欺負“寶二奶奶”?賈母百年之後,見了賈敏,也可以讓賈敏安心。三者,這林黛玉的容貌、才情更是壹絕,大處的為人做人也上配人疼的。總此三者,賈母字上願意黛玉嫁寶玉的。
但是,曹公不想黛玉嫁寶玉。三十六回“繡鴛鴦夢兆絳蕓軒”裏,曹公讓寶釵而不是黛玉繡鴛鴦,就直截了當地告訴讀者,他要讓寶釵嫁寶玉。林黛玉不死,寶釵怎麽嫁寶玉?
林黛玉該死!
《紅樓夢》看了這麽久,越看越覺得寶玉身邊的丫鬟裏有壹位“林妹妹”——晴雯。七十四回裏王夫人描述晴雯時就說了:“眉眼又有些像妳林妹妹的。”而且,放眼大觀園,膽敢與寶二爺弄性子的,也只有黛玉、晴雯了,象“絞穗”、“撕扇”壹類的事,也只有她們會做的。再來,寶玉幹的壹系列“壞事”(如:讀《西廂》,寫大字哄騙賈政,甚至是最後抄檢大觀園的幌子——寶玉夜遇黑影,賈母要查賭)都有她們的身影。晴雯死後,寶玉還為她做了壹篇《芙蓉女兒誄》。大家細想想,怡紅院夜宴上,是誰拈到了芙蓉簽?不是林黛玉,卻是哪個?
晴雯這位丫鬟群裏的林妹妹結局如何?也只能“俏丫鬟抱屈夭風流”。晴雯都死了,林黛玉自然也留不了多久。
林黛玉該死!
四十九回的中間偏後部分,林黛玉對寶玉說的兩句話更顯得她大限將至——“近來我只覺心酸,眼淚卻象比舊年少了些的。心裏只管酸痛,眼淚卻不多。”絳珠草是來報答神瑛侍者的澆灌之恩的,是來“還淚”的!“淚”已盡,該回太虛幻境了……
林黛玉該死!
林黛玉孤高,林黛玉嬌弱,林帶魚乖僻,在賈府的庇護下,尚且過著“壹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日子,賈府敗落後,林姑娘又該何去何從?我想,以曹公對黛玉的愛惜,必定不會讓她淪落到被作踐成“蒲柳”的。所以她應登仙而去。在賈府衰敗之前,她就應回去了。
林黛玉該死!但林黛玉不該這麽死!林黛玉不該如高鶚所述那般孤獨離世,生前身後淒慘悲涼——賈母不問,眾人不管,連她自幼隨身的丫鬟雪雁都冷淡了她,末了末了,居然連寶玉的最後壹面都沒有見上!甚至,可以說是賈府眾逼死了她!她與寶玉之間的暗香浮動,眾人豈會不知?即使有不知道的,襲人也把那層窗戶紙捅破了:讓寶玉娶寶瘥就是在要林黛玉的性命呀。眾人這是在用林黛玉的性命去換賈寶玉的神智呀!這麽做的,還不是她的敵人,是她的親外婆、親舅媽!賈府人再無情、再冷酷也不至於把自己的親外孫女、親外甥女往死路上逼!況且這麽做,還不壹定能換回寶玉的神智,還可能把寶玉的命也搭上!
林黛玉的生命縱然是壹場悲劇,黛玉縱然命薄如紙,她幼年失孤,還會早夭,也夠慘的了,再添上壹層“親離”,對她會不會太殘忍了呢?
林黛玉還是該死的!她應該死在“金玉良緣”之前,死在賈府敗落之前。這位絕塵的女子應該這麽死:
在壹場妖異的兆頭(或園子內奇花異草壹夜雕零,或沁芳斷流、凹晶幹涸,或是別的什麽)之後,在壹個東風和煦的日子裏,在眾人(至少有寶玉、寶釵、紫鵑、雪雁)的環繞中,翩然逝去。臨終前的黛玉不是絕望無助的,她只是放心不下“要做和尚去”的寶玉, 她把寶玉托付給了寶釵,促成了她以前最恨的“金玉良姻”,帶著無奈、帶著不舍,咽了氣……
我覺得,四十二回裏“衡蕪君蘭言解疑癖”讓黛玉、寶釵的關系轉暖、親密,為的便是後來黛玉的“臨終托玉”。再回過頭來,看五十八回末尾,寶玉由芳官嘴裏聽得藕官壹席暗合他意的“瘋語”、“呆話”——“比如男子喪了妻,或有必當續弦者,也必要續弦者,也必要續弦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丟過不提,便是請深意重了。若壹味因死的不續,孤守壹世,妨了大節,也不是理,死者反而不安了。”想來便是曹公為後來寶玉在黛玉逝去後娶寶釵,預設下的埋伏。
註:作者尤心
三、陸遊
梅香如故——關於陸遊
壹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壹曲《詠梅》吟斷了古今多少文人騷客的情思。壹片開闊的雪地,亂紅飛舞,伴著雪片,和著蕭聲,壹老者霜髯白發,滿目憂郁與憤懣,質問蒼穹。
寒流為之凝香,天地為之動容。
這老者,便是詩人陸遊。
我壹直認為,陸遊是中華民族壹個大大的英雄。但或許是因為我們的思維過於狹隘,總把英雄的身影籠罩到金戈鐵馬,黃沙飛揚的沙場。確實,就連陸遊本人也不曾覺得他是個英雄,要不,他怎會發出“壹事無成兩鬢霜”的哀嘆呢?
時代畢竟是暫時,而歷史終究是無盡的永恒。
被時代所遺忘與埋沒的英雄必定會得到歷史的理解。
盡管詩人的壹生自悲劇始,以悲劇終,但這悲情正是他英雄魅力之所在!
英雄,終歸是英雄!
二
偉大的詩人誕生於沒落的國度,不幸的時代。
幼年的陸遊,便隨家人四處逃難“避胡兵”。顛沛流離的生活,奠基了他壹顆恒定不移的愛國抗金之心。
二十九歲那年,即公元1154年,意氣風發的他,參加兩浙地區的考試。才華橫溢的文章,竟使考官不顧權傾朝野的奸相的孫子,將陸遊排到第壹名。這並非幸事,而是悲劇的序幕。
“我堂堂秦檜,權覆天下,竟讓妳陸遊占了我孫兒的位子,等著吧!”
於是乎,陸遊生活在秦檜的魅影下,倍受壓抑,滿腹才華無以揮灑,壹腔豪情無從迸發。這,無異於壹個知識分子最大的悲哀,更是大宋王朝的悲哀。壹個腐落至此的王朝,大概沒有什麽希望了……
三
烏雲散盡,冷雨又至。
秦檜死了。
這對陸遊來說,應是他人生的轉折點——他終於踏上了仕途,可以追逐他兒時的夢了。
但黑夜不是寥寥幾顆星就可以點亮的。當時,主和派把持朝政。這幫膝蓋跪軟的人,提起金國便兩腿打顫,更別談什麽“抗金”了。
陸遊恐怕天生就是悲劇的主角。他浴血沙場的夢依舊難圓。倍受排擠的他不得不罷官隱居。
他的《豆葉黃》最能反映當時的心境:
“壹春常是雨和風,風雨晴時春已空。誰惜泥沙萬點紅。恨難窮,恰似衰翁壹世中”。
我想,陸遊就是壹個行將沒落王朝的受害者。這個末路王朝 沒有希望,沒有明天,有的只是若幹仁人誌士的赤膽忠心來捍衛風雨飄搖的政權。像陸遊,他從未想過那是個無可救藥的王朝。盡管不時哀嘆幾聲,發發牢騷,卻總不肯忘記“手梟逆賊清舊京”;盡管清楚的看到“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嶽飛”,卻仍對腐朽的朝廷充滿幻想,惹得壹生痛楚。
原來,陸遊的悲劇竟源於自己的執著!
四
陸遊決不是個稱職的隱者。
1170年,他又耐不住性子,出山了。而後的二十年,幾遷幾謫,有光榮,有夢想,有失望,有惆悵,其中的酸甜苦辣,大概只有詩人自己品得出來。
他的執著,註定了他不被時代所理解的命運;他那些極富戰鬥性的詩篇,深為權貴所嫉恨。二十余年,再鋒利的刀刃也會磨鈍。
詩人老了,帶著疲憊的身心,帶著華發蒼鬢,再度隱居山陰。這壹隱,便壹隱至終。
其實,他的“隱”又何曾忘了“顯”?這心誌,即使在他生命最後壹刻也未曾遺棄。
還記得那首哀感頑艷的絕筆《示兒》麽?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充斥著血汗的字裏行間,為詩人的悲劇劃了個不圓滿的句號┄┄
五
九百年轉瞬即逝,中華民族仍然繁衍不息。昔日的胡人,今朝已是中華版圖的有機組成了。不知陸遊見狀會如何感想,或許會熱淚濕襟吧。
但不管哪朝哪代,中華民族是少不得陸遊這樣的英雄的。他不是為己而生,而是為整個民族而生,是中華民族之真正脊梁!而我們要做的,無非是使他更加健壯,而不是將其摧折——壹個民族,禁不起這樣的折磨!只有挺起脊梁的民族,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文末,我們再來品鑒壹下詩人的《蔔算子.詠梅》以明其心誌,勵以前行吧!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壹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朋友,品到點點流芳千年的馨香了麽?
四、李白
關於李白的壹些
關於行走
“行走”在如今說來已經成了壹個很文藝很小資的詞。然而在李白的時代,行走漂泊,總是跟落魄推不開幹系。貶官才會去邊疆,流民才會離家鄉,況當時大唐盛世,誰願意離開繁榮的長安而去那些山水險惡之地呢?
李白卻是不壹樣的。骨子裏刻著動蕩,宿命中寫著流離。李白的行走,應從他的性格說起。
他擁有極端的自信。他也曾渴求功名,寫信給韓朝宗以期引薦,筆墨中隱藏不住氣焰囂張。“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那些“溫良恭儉讓”的“君子”們會怎麽想呢?慣於中庸思想的他們,容不下這豪放的李白。李白在政治上不受重視,恐怕跟權貴們看不慣他有很大關系。仕途受阻,李白選擇了離開。“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那是因為這死板的世界不適合他。那麽,就走吧。“行路難,歸去來”。李白離開了常規世界,開始他無盡的旅途。
關於別離
李白的詩中,最多是送別,行樂和孤獨。即便那些寫女子的詩,她們也多是在等待和期盼中。這恐怕是因李白自身漂泊的經歷,及他重情義的性格,才使他表現了如此多的離愁別緒。
別離,是傷感的。於是李白便主張“行樂須及春”,趁著好時光盡興遊樂吧,以免過後留下的只有傷感。然而無論醒時如何交歡,醉後仍要各自分散。李白開始慨嘆光陰易逝,那使得“朝為青絲暮成雪”的,正是見證了百代過客的時光。浮生若夢,為歡苦短,最終壹切消逝。眾鳥高飛,孤雲獨去,只有敬亭山留下來,與他“相看兩不厭”。
李白的行走帶來了別離,別離帶來了行樂思想。
而最終這不過只是孤獨。
關於故鄉
故鄉何處?我們學的第壹首唐詩便是他的“低頭思故鄉”,然而李白,真的有故鄉麽?生於西域,幼年隨父東遷,二十即遠遊,足跡遍布神州;曾於長安供職,後又被貶,途中遇赦。對這樣的李白來說,哪有什麽故鄉的概念?李白自己也說“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這個李白,他低頭而思的,根本就不是壹個確切的地址,而是壹種心靈的寄托。故鄉是他曾行走的每壹寸土,喝過的每壹杯酒,作過的每壹首詩……
而最終李白抱月而眠,沈醉湖底。他回到故鄉了吧?
五、陶淵明
自然與美——論陶淵明的散文
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為我們所熟識的是其高尚的人格精神和清新怡然的田園詩句。然其成就卻不僅僅在於此,在辭賦散文方面,他也能夠卓然壹家、別具風格。那麽他的散文又是怎樣的呢?體現了詩人怎樣的胸襟和精神世界呢?
崇尚自然
崇尚自然不僅僅在陶淵明的詩句中有所體現,在其散文中也同樣體現了出來,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崇尚自然是陶淵明對人生更深刻的哲學思考,這個“自然”是老莊所謂的“自然”——非認為的;本來如此的,自然而然的。陶淵明在其散文中無不滲透了希望返歸和保持自己本來的、未經世俗異化的、天真性情的思想,從而使其散文在抒發追求自然本真方面比前人更勝壹籌。
隱士形象
陶淵明於《五柳先生傳》壹文中,以簡潔流暢的筆墨,塑造了壹個超脫俗世、清高怡然的隱士形象。雖然不是"自傳",卻是他心靈的畫像,從而為後世的士大夫提供了壹個寄托理想的人物典型。但是通過我們細觀其文章的脈絡,不難看出《五柳先生傳》以文的實質——是陶淵明托名五柳先生而寫的自傳,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他的自畫像——隱士。
回歸自我
《歸去來兮辭》可以說是壹篇由仕途回歸田園的宣言。從此,陶淵明踏上了“把酒話桑麻”和“采菊東籬下”的、貼近自然的、回歸自我的田園生活。而對於後人來說,壹切的回歸,壹切的解放,都可以借這篇《歸去來兮辭》來抒發。因此,它在壹定程度上也就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品酒中人生
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愛酒者多有,但大多的是借酒消愁,宣泄個人的情感。當然也有少數的文人,能於酒中寫出篇篇佳句。而真正能從酒中品味出自然與人生的真諦,構築壹種物我兩忘的,首推陶淵明,這在其散文中都有所體現,於人生的追求上更多了壹層意境,值得我們去揣摩。
人與自然的統壹
在陶淵明的散文中,人與自然的和諧統壹已經成為構築作品獨特意境的決定性因素。《桃花源記》壹文中虛構的“世外桃源”有著儒家幻想的上古之世的淳樸,也有老子的“小國寡民”社會模式的影子,是陶淵明“歸於自然”觀念的體現。
反觀以上對陶淵明散文的看法和當今社會散文發展的狀態,我們不免會提出這樣壹個問題——現代社會的散文向何處提升呢?賈平凹先生於1992年提出了“大散文”的主張,提倡散文寫大境界、大氣魄,追求壹種雄沈、博大的感情,拓寬寫作的領域和範圍,並且視壹切文章為散文。
這些從陶淵明的散文中我們都能夠找到影子,相信認真地細讀陶淵明的散文,壹定能夠從中學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