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科普文章以及讀後感

科普文章以及讀後感

①確實,科學的普及,不是坐等能等來的,必需要付出汗水與努力,而對於我們這樣壹群學生,顯然沒有那麽多的時間去研究科學,去了解科學,那麽我們怎樣才能接近科學了解科學呢?我把汗水撒給了《學生探索百科全書》。

“思維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而探索精神是其中最燦爛的壹枝。千百年來,人類用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不斷擴展著對神氣大自然,對奇妙的科學以及對人類自身的認識。在永不停頓的對未知領域的探究中,人類建構起了多姿多彩的迷人世界。

地外文明真的存在嗎?動物為什麽要冬眠?哥德巴赫猜想是什麽回事?我們能不能跨越時空?這些問題壹直伴隨著我,為了解開這些我不懂的“迷”我選擇了《學生探索百科全書》,我希望它可以給我帶來這些我不懂得的問題的答案。

科普讀物讀後感這本《學生探索百科全書》***分為三章——自然探索、科學探索和歷史探索。三章的排版都做的很好,讓讀者很容易便可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三章都按照各自的特點分為若幹節,各節在結構設計上均采用場面宏大的主圖以及精彩紛呈的配圖以增強視覺沖擊力,讓讀者在準確的文字描述、嚴謹的原理揭示中愉快地踏上新奇的探索之旅,輕松地掌握的百科知識。

讀過這本書之後我深深感受到了它對我帶來的好處。

首先我在第壹章的自然探索中,我了解了來自宇宙深處的信息、漫長的生命之旅在第二章的科學探索中,我了解了無處不在的黃金分割、四色之迷、尋找“幽靈粒子”、我們能不能穿越時空……等等等等,這些知識又是我了解到了科學,學會了科學的方法,科學的理論,科學的發展,科學的分析這些重要的東西,並且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壹些奇聞異事我也可以通過科學說法來解答他,這些知識都豐富了我的生活經驗,讓我不斷的健康成長。

在第三章的歷史探索中,我了解到了絲綢之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起源、埃及艷後、金字塔工程……等等等等。歷史使人明智,因為了解歷史,可以學習前人的正確做法,並且改到自己的錯誤作風,這樣可以使人們在成功的路上少壹些坎坷,為自己鑄造壹條平平的道路

看吧!壹本知識讀物給我們帶來了多麽大的益處,在這個講究科學的時代,如果我們不多學習壹些有關科學的知識的話,我們肯定會被這個時代所漸漸的遺忘,我們只會壹點壹點的落後,選擇壹本好的科普類讀物吧,相信它會給妳帶來意外的收獲!

②兒童讀物讀後感《格列佛遊記》的作者斯威夫特出生於愛爾蘭的首都都柏林,父親是壹位定居在愛爾蘭的英國人。他是壹個遺腹子,由叔父扶養成人。他的代表作《格列佛遊記》發表於1726年,被當作是兒童文學作品,實際上卻是抨擊當時英國社會墮落與腐敗的諷刺小說。

在這本書中,寫得是主人公,壹位外科醫生格列佛的冒險故事,其中壹些令人心驚肉跳。在小人國裏,他成了龐然大物,刀槍不入,壹連吞幾十頭黃牛仍填不飽肚子;在巨人國裏,他變成了巨人們的玩偶,被玩弄於手掌間,並與蒼蠅和蜂子展開鬥爭;後來,他來到神秘的飛島國,這裏的人利用鳥的下部的天然磁鐵和海底下的磁鐵的力量,隨心所欲地移動,這同時也是壹個可隨時傳喚鬼魂對話、專門搞些莫名其妙的研究的離奇國家...讀著讀著,我仿佛隨著格列佛壹起走進了那個奇幻的世界。那些玩偶般的小人,高大威猛的巨人,長得像魚的飛島國居民,以及慧骃和耶胡們,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覺得最特別的要數飛島國的居民。他們的眼睛都長在壹側,而且是壹個愛好樂器的民族,在他們的衣服上也有各自喜歡的樂器。那裏的侍從必須要時刻敲打大臣們的腦袋,否則他們總愛異想天開。……讀了這本書後,我很佩服格列佛的智慧、勇氣和冒險的精神,他是個與眾不同的男子漢,他壹見到大海就抑制不住內心冒險的沖動。作為壹名醫生,他專門搭乘去各地旅行的船只,以為船員看病為由,去環遊世界,到處冒險。

讀了這本書以後,我漸漸覺得這些書其實很有意思,而且不會看不進去,反而讀過幾遍之後,越發愛上了這些書。書是人們進步的階梯,在書的世界遨遊是每個人的夢想。打開手中的書,壹頭紮進去吧,總有壹天會發現其中的樂趣。

③《養花》這篇課文,詳細記敘了老舍爺爺在養花勞動中的苦與樂,充分表達了老舍爺爺對勞動的熱愛.讀了這篇文章,我對勞動中的酸甜苦辣有了深刻的體會.

"要是天氣突變,就得全動員,搶救花草,腰酸腿疼,熱汗直流也不在乎."勞動中要是沒有苦,又怎麽會有甜呢 世間沒有不勞動就獲得的快樂,也沒有可以不吃苦的勞動.老舍爺爺的經歷不正是壹個有力的證明嗎 勞動先苦後甜,我寫作文不也要

盡腦汁,冥思苦想嗎 吃完了苦,看到自己滿意的作文,心裏是多麽甜呀!

"多得些知識並不是壞事."說得多好啊!不過,要獲取知識,如果不付出勞動,不嘗盡酸苦,怎麽能行 又怎會取得快樂和甘甜 吃不得苦的人,永遠無法邀遊知識的海洋.我以往學習,吃不得苦,想學好功課,卻又改不掉貪玩貪睡的毛病.經過老師和父母的教育,我終於明白了"學習應當吃苦耐勞"的道理.現在,我放棄了過多的玩耍,抓緊時間努力學習,掌握了更多,更紮實的知識,終於嘗到了學習的甜頭.

"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嗎 "多麽富有哲理的話呀!老舍爺爺不但說明了勞動的重要性,還揭示了為人做事的真理.這句話將永遠是我的座右銘: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出美好的生活.試問,不勞動又哪來什麽作為呢,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制作飛機模型的情景:酷暑,太陽火辣辣的,熱氣的人,蚊子"大軍"更是令人煩惱不堪,但我還是專心致誌地拼裝,拼裝相當困難,勁兒使大了,零件往兩邊滑;勁兒用小了,又粘不牢.塗膠均勻也很難做到.第壹次失敗了,我毫不泄氣,再來第二次.我把膠水均勻地抹上去,使勁地握在手心裏,毫不放松.壹秒鐘,兩秒鐘……壹分鐘,兩分鐘……我的手心裏積滿了汗水.手又酸又痛,我堅持不懈地擠壓著,連零件的銳角劃破了手也不在乎.終於,壹架精致的小飛機模型在我的手中誕生了.我愉快地想:雖吃了些苦,值得!

讀了《養花》這篇課文,我深深認識到了勞動的真正含義:在嘗盡了苦,辣,酸,鹹之後,才會有不盡的甘甜.

我壹定永遠熱愛勞動!

④我拿壹本散發著墨香的《少年科普世界》翻閱著,呵,壹篇篇文章多麽富有知識呀!高爾基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啊!壹本好書會使我們受益匪淺。

《少年科普世界》內容非常豐富,包括天文、地理、生物、人體、健康、醫藥、動物等方面的內容,是壹本增長知識的科普讀物。書中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惹人捧腹……多麽奇異、有趣的故事啊!《少年科普世界》讓我沒有夢幻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科學奧妙的存在。自從我讀了這本書後,開闊了我的視野,使我知道日常生活要註意些什麽,還增長了許多科學道理和文化藝術類的知識。書中壹個個新奇的知識,讓我感到大千世界的五彩繽紛和自然界中的千變萬化,真讓我愛不釋手。其中有“我呼吸的是什麽”,“太陽帆遠征宇宙”,“為什麽跑步的時候氣喘籲籲”和“空氣到處是壹樣的嗎”等。這些內容我都很喜歡,但是,最讓我感興趣的就是《家裏的遙控器越來越多》這篇文章。“遙控器各種各樣,奇形怪狀,近幾年,家裏遙控器增加的速度也比較快,遙控器太多了,使用起來很不方便,人們又發明了多功能遙控器。”這段話讓我想到了,我家近幾年隨著生活水平慢慢地提高,家裏的電器也越來越多。

書是知識的源泉,能教給我們許多知識。壹本好書,不但可以激發學習的欲望,而且還可以開拓眼界,它就像壹位無形的老師,幫助我們筆直地走在人生道路上。我們應該懂得知識的可貴,少玩壹次遊戲,少看壹次電視,經常讀有關這方面的書,頭腦中產生的疑問才會越來越少,興趣也就越來越高。同時還可以獲得更多的知識,更多的學問,更多的人生道理!

《少年科普世界》永遠伴隨我成長,我喜歡富有知識性的《少年科普世界》!

⑤英國著名詩人濟慈認為,當牛頓用三棱鏡把白色光分解成七色光譜時,彩虹那詩歌般的美也就永遠壹去不復返了。科學居然是如此地冷酷嗎? 千百年來,人類超然於自然而存在,我們擁有那麽多美麗的傳說,擁有那麽深刻的對生命的敬畏與安全感。然而似乎僅僅在壹夜之間,我們的遺傳秘密大白於天下,妳我都成了生物學家眼裏“透明的人”。千百年來人類超越於自然高高在上的“做人”感覺,被與猩猩、老鼠、蝴蝶、果蠅等具有類似的基因組這壹事實,撕扯得支離破碎。 原來,我們大可不必為自然奧秘的暫時喪失而憂心忡忡。相反的是,當妳看清了擋在眼前的壹片葉子,壹棵未知的大樹將會占據妳的視野,而當妳了解了這棵大樹,眼前出現的又將是壹片未知的莽莽叢林———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就像壹個半徑不斷延伸的圓,隨著我們科學知識之圓的拓疆辟壤,我們所接觸的未知世界也在不斷拓展,它們無疑會激發我們更加豐富的詩意體驗和神秘想象!當阿姆斯特朗走出登月艙,邁出他那“個人壹小步,人類壹大步”的時候,雖然沒有玉兔、吳剛和嫦娥的熱情迎接,沒有廣寒宮裏洗塵的桂花酒宴,但當他懷著滿腔喜悅極目遠眺,或者以壹個全新的視角回望我們的藍色家園時,那種視覺和心靈的沖擊該是何等強烈!人類應該堅信,當科學家測定了人類基因組的所有序列後,我們對生命的敬畏和神秘感絲毫不會減退。捧讀這本書,就像置身於頭腦的體操館中,感受著智慧的激蕩。它讓我們體會到,科學之於人類並非冷酷的冰涼———它是我們冬日閑暇裏的炭火,為我們帶來溫暖和美好的遐想,激發我們的想象力和對自然的熱愛。它不會損毀我們對美好生活和多彩世界的詩意感悟———恰恰相反,科學應該是我們詩歌創作靈感的源泉。

⑥ 我國人民對自然知識的掌握曾走在世界前列.<<詩經>>中記載的動植物已有三百來種,對它們的形態生態都已有壹定的認識.春秋戰國百家爭鳴,諸子百家都很懂得運用自然現象來闡述論證自己的學說,因為這是最有說服力的.其中許多用來喻事說理的小段,都編制得十分精巧,這或可視為科學小品的端倪. "五四"以來,有些膾炙人口的散文名著篇,就是藝術性和知識性結合的科學小品.當代如秦牧的散文集子中奪許多完全可稱得上典型的科學小品.鄧拓的<<燕山夜話>>中科學小品有三十來篇,證古論今、振聾發饋,曾引起讀者強烈的反響.至於象周建人 、高士其 、賈祖璋等更是意於科普的高手.他們的科學小品非但為壹般讀者所歡迎,連專家們讀來也盎然.因為它不是 "知識的標本",而在給人以具體知識的同時,還表達了科學情趣,大自然的哲理和深情,是認識價值和欣賞價值的完美統壹.

在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我們希望科普報刊除了應用技術和生活知識這類實用性的內容之外,不要忘了能給人以科學情趣的科學小品.這對於培養人們熱愛科學、促進兩個文明的建設,都是大有好處的.

自然、社會和人的和諧是人類的理想之巔.使科學知識親切可觸,並從中體味到智慧的啟迪和求知的愉悅,這就是意蘊.意蘊深厚了作品總能激發起人們豐富的想象和聯想,讀者會在字裏行間或掩卷之後發出會心的微笑: "我讀到了許多還沒有寫出來的東西."這往往會成為促使進壹步探索的基礎.

科學需要 "理解",也需 "感受",有的可以言傳,有的需要意會.科學文獻上記載的大多是發明家的實驗經過和結果,而缺乏取得這種結果的思考方式.科學史上同壹項研究課題,常有許多人同時進行,為什麽有的成功了?有些失敗了?這裏有令人深思的學問,是開擴思路的關鍵.

現代那麽多的復雜困難的問題擺在人類面前,各學科日益融合,新學科不斷出現,特別需要我們開闊思路,這是邁向美好未來的起點.

⑦說起科普,很多人認為這是壹項普及自然科學知識的工作。其實,科普不僅是自然科學的普及,也是社會科學的普及。

新壹期《求是》發表寧波大學法學院教授肖東波的文章:科普,切不可忽視社會科學。文章認為,在人類社會中,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是同樣重要的兩大知識體系,自然科學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科學,社會科學是人類認識和改造社會、促進社會進步的科學。它們相輔相成,***同推動著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進程。自然科學需要普及,社會科學同樣需要普及。

文章指出,總之,科普切不可忽視社會科學。有關部門壹定要把社會科學當作科學普及的重要內容來對待,要“重理不輕文”。各級科普機構應該把社會科學的普及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納入工作日程,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科學普及工作。新聞媒體和出版部門也應該將社會科學的普及歸入自己的工作範圍。廣大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該積極投身到社會科學普及工作中去,向人民群眾傳播社會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

⑧25年前的春天,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持召開了“全國科普創作座談會” 。1978年5月23日在上海浦江之濱,聚集著來自全國的285名科普作者。他們滿懷著從“十年浩劫”桎梏下解脫出來的喜悅,暢談著黨的期望,人民的需要。他們喜淚盈眶,重新拿起筆來,誓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奮鬥。“科普創作的春天”來臨了!像壹把金色的種子撒向十億神州。在短短四年裏,四千余種科普圖書出版了;壹百二十種科普期刊應運而生;六十余種科技小報和報紙科技副刊在人民中爭相傳閱;二十二家廣播電臺的科普廣播節目在祖國大地上回響。我國進入了第二次科普大高潮。憶及當年的盛況,迄今難以忘懷。

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後,當時許多仁人誌士都認為,要挽救中華民族,必須學習西方的現代科學知識,用以掃蕩肅清那些舊的惡的思想。因為壹個人對於宇宙的進化、生物的進化沒有相當的了解,決不能有正當的宇宙觀、人生觀。而我國提倡1922年,梁啟超在中國科學社年會上作了題為《科學精神與東西文化》的講演。他說:“科學精神是什麽?我姑從最廣義解釋,有系統之真知識,叫做科學,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統之真知識的方法,叫做科學精神。”他認為,科學精神可以分三層意思來說明:第壹層是“求真知識”;第二層是“求有系統的真知識”;第三層是“可以教人的真知識”。他認為:“凡學問有壹個要件,要能傳與其人。人類文化所以能成立,全由於壹人的知識能傳給多數人,壹代的知識能傳給次代。”

看來,梁啟超觀點的第壹、二層意思是和任鴻雋類似的,都認為科學精神是使科學發生和發展的壹種思想基礎。第三層意思就有點近似於今天我們所提倡的普及科學知識了

至此,可以認為,我國的學者通過近壹百年的奔走呼號,宣揚科學精神、闡說科學精神的內涵及其重要性,恰恰是在20世紀80年代基本上打下了理論的基礎,並受到社會的重視。責備科普創作界在80年代忽視弘揚“科學精神” ,甚至犯了錯誤的看法,顯然是不符合“實事求是” 的科學精神的。

在90年代“弘揚科學精神” 更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

科學精神的內涵

科學精神是人類壹切創造發明的源泉,是做人做事、處人處事的根本。有了科學精神,遇事都要問個為什麽,決不輕信盲從;有了科學精神,凡事都會講究真確,決不隨波逐流。

為了便於記億,我們可以把科學精神歸納為八個字:“求真、務實、無畏、創新” 。求真就是勇於探索、追求真理;務實就是崇尚事實、實事求是;無畏就是不畏權威、不避艱險;創新就是繼往開來、推陳出新。這四個詞組是互為因果的:求真——科學精神的核心,務實——科學精神的基礎,無畏——科學精神的前提,創新——科學精神的目的。

科學精神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壹種精神。

科學精神是科學的本性。周光召於2000年5月在《青年科學向導》上發表的文章《科學技術發展對社會精神文明的影響》中提到:“科學認為世界是不依人們的主觀意誌決定的客觀存在,要求(人們追求真理)正確認識客觀世界的運動規律”;“科學認為世界的發展、變化是無窮無盡的,因此認識的任務也是無窮盡的”,要求人們不斷求知;科學要求人們“不盲從潮流,不迷信權威,不把偶然性當作必然性,不把局部看作全體,不輕易相信未在嚴密的科學方法下經過反復實驗證明和嚴格科學推理的所謂的新發現”;“科學認為具體的真理都是相對真理,都有適用的條件和範圍,因而是可以突破的”要求人們不斷創新;“科學又認為,相對真理是不斷逼近絕對真理的,絕對真理是由相對真理構成的。新發現的真理必須包含原有真理的內容”要求人們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科學已成為社會主要實踐活動之壹,是社會有組織的群體活動”要求人們具有團隊精神和民主作風。

總之,科學是艱巨的、誠實的勞動,它啟迪人們的智慧,培養人們的艱苦奮鬥精神和求實精神;科學是探索未來、創造未來的,它培養人們宏偉的胸襟,寬闊的眼界,探索的勇氣和創新的膽識;科學是同謬誤做鬥爭中發展起來的,它培養人們不畏艱險、不怕挫折、鍥而不舍,壹往直前地追求真理和捍衛真理的大無畏勇氣;科學是人類***同的財富,它同壹切投把取巧、唯利是圖、自私自利的行徑格格不入,它陶冶人們高尚的情操,培養人們的獻身精神。

以上這些人類優秀的品德都是從科學的本性中生發出來的,是科學精神的具體表現。這些精神也就是我們科普創作“三性”所強調的“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