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興本來包含“比”和“興”兩種修辭手法,但人們談論古典詩歌和民歌時常“比興”連及,當以“興”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時即指“起興”壹法。由於“起興”具有引發、聯想等作用,故常置於篇章的開頭。比如前面的《孔雀東南飛》開頭用“孔雀東南飛,五裏壹徘徊”就用起興手法,用具體的形象來渲染氣氛,激發讀者想象,創造出纏綿悱惻的情調,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統攝全篇的作用。。“比興”是壹個含義豐富而又歧義頗多的概念。西漢毛亨所謂“興”,包括兩種情況。壹個意義是指“發端”作用。《毛詩訓詁傳》說“興,起也。”就是由物象引發情思的作用,物象與情思不壹定由內容上的聯系,有時僅是音韻上的聯系。《毛傳》所說的“興”,還有另壹意義,是指壹種復雜而隱晦的比喻。朱熹在《詩集傳》中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淺顯而準確地解釋了比興的含義。“比”便是通過類比聯想或反正聯想,引進比喻客體,“寫物以附意”;“興”則是“觸物以起情”,“它物”為詩歌所描寫的景物,而這種景物必然蘊涵著詩人觸物所起的情。“興”是壹種比“比”更為含蓄委婉的表現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