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在阿拉伯—伊斯蘭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伊斯蘭教誕生前的蒙昧時期,產生了許多抒情詩。由於阿拉伯半島沙漠廣布,自然環境險惡,部落間連年鏖戰,因而無法產生敘事詩或神話故事。“詩人從他們的生活環境中選擇容易提取的題材,不願意花費心力去尋找那些深刻的內容。”這壹時期的抒情詩的題材主要是女人、聲音、自然、戰爭、死亡、享樂等。這些詩經長期口誦,世代相傳。駝隊的吟歌在阿拉伯人心目中的地位崇高,被認作詩歌的雛形。據記載,有位名叫馬達爾·伊本·麥阿德的阿拉伯人,從駝背上摔下,手被挫傷,他便喊遭:“呀!亞達!呀!亞達(呀!我的手!呀!我的手!)!”他的喊聲瑯瑯如樂,於是駱駝踏著他的喊聲行進。這種駝隊的吟歌,被稱為“希加”,是阿拉伯人最早認識的韻文,由此產生民謠。民謠最初的旋律稱“拉加茲”,與駱駝行進的節奏合拍,每行內包括4—6個音步。阿拉伯人說:拉加茲是詩歌的頭生子,希加是父親,歌曲是母親。蒙昧時期的阿拉伯詩人社會地位顯赫,是“部落的先知,和平的領袖,戰爭的英雄;尋找新牧場要征求他的意見,搭起帳篷或收起帳篷,全憑他的壹句話;他就像壹個帶領壹群焦渴者尋找水源的向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