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必背古詩文(古文部分)1、《論語》六則 《論語》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為政》)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公冶長》)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2、魚我所欲也 《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壹簞食,壹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儀而受之,萬鐘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3、生於憂患,死欲安樂 《孟子》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後死於安樂。 4、曹劌論戰 《左傳》 十年春,齊師伐我。
公將戰。曹劌請見。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
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壹戰。
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
公將鼓之。劌曰:“未可。”
齊人三鼓。劌曰:“可矣。”
齊師敗績。公將馳之。
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
對曰:“夫戰,勇氣也,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5、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鄒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
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
今齊地方千裏,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6、出師表 諸葛亮 前出師表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壹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
2.求適合中學生課外讀的古詩詞清平調詞三首
李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臺月下逢。
壹枝紅艷露凝香, 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 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 沈香亭北倚闌幹。
這三首詩是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作。壹日,玄宗和楊妃在宮中觀牡丹花,因命李白寫新樂章,李白奉詔而作。在三首詩中,把木芍藥(牡丹)和楊妃交互在壹起寫,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渾融壹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澤。從篇章結構上說,第壹首從空間來寫,把讀者引入蟾宮閬苑;第二首從時間來寫,把讀者引入楚襄王的陽臺,漢成帝的宮廷;第三首歸到目前的現實,點明唐宮中的沈香亭北。詩筆不僅揮灑自如,而且相互鉤帶。“其壹”中的春風,和“其三”中的春風,前後遙相呼應。
第壹首,壹起七字:“雲想衣裳花想容,”把楊妃的衣服,寫成真如霓裳羽衣壹般,簇擁著她那豐滿的玉容。“想”字有正反兩面的理解,可以說是見雲而想到衣裳,見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說把衣裳想象為雲,把容貌想象為花,這樣交互參差,七字之中就給人以花團錦簇之感。接下去“春風拂檻露華濃”,進壹步以“露華濃”來點染花容,美麗的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艷冶,這就使上句更為酣滿,同時也以風露暗喻君王的恩澤,使花容人面倍見精神。下面,詩人的想象忽又升騰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瑤臺。“若非”、“會向”,詩人故作選擇,意實肯定:這樣超絕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見到!玉山、瑤臺、月色,壹色素淡的字眼,映襯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聯想到白玉般的人兒,又象壹朵溫馨的白牡丹花。與此同時,詩人又不露痕跡,把楊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極。
第二首,起句“壹枝紅艷露凝香”,不但寫色,而且寫香;不但寫天然的美,而且寫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華濃”更進壹層。“雲雨巫山枉斷腸”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為神女而斷腸,其實夢中的神女,那裏及得到當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來,漢成帝的皇後趙飛燕,可算得絕代美人了,可是趙飛燕還得倚仗新妝,那裏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楊妃,不須脂粉,便是天然絕色。這壹首以壓低神女和飛燕,來擡高楊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題之法。相傳趙飛燕體態輕盈,能站在宮人手托的水晶盤中歌舞,而楊妃則比較豐肥,固有“環肥燕瘦”之語(楊貴妃名玉環)。後人據此就編造事實,說楊妃極喜此三詩,時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脫靴,認為大辱,就向楊妃進讒,說李白以飛燕之瘦,譏楊妃之肥,以飛燕之私通赤鳳,譏楊妃之宮闈不檢。李白詩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瞞不過博學能文的玄宗,而且楊妃也不是毫無文化修養的人。據原詩來看,很明顯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強加曲解,其實是不可通的。
第三首從仙境古人返回到現實。起首二句“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傾國”美人,當然指楊妃,詩到此處才正面點出,並用“兩相歡”把牡丹和“傾國”合為壹提,“帶笑看”三字再來壹統,使牡丹、楊妃、玄宗三位壹體,融合在壹起了。由於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釋春風無限恨”,春風兩字即君王之代詞,這壹句,把牡丹美人動人的姿色寫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帶笑,當然無恨,恨都為之消釋了。末句點明玄宗楊妃賞花地點——“沈香亭北”。花在闌外,人倚闌幹,多麽優雅風流。
這三首詩,語語濃艷,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將花與人渾融在壹起寫,如“雲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寫花光,又似在寫人面。“壹枝紅艷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讀這三首詩,如覺春風滿紙,花光滿眼,人面迷離,不待什麽刻畫,而自然使人覺得這是牡丹,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別的。無怪這三首詩當時就深為唐玄宗所贊賞。
3.人教版初中古詩用典急人教版初中語文古詩詞典故來源、解釋及其作用歸納古詩詞很講究用典,因為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詩詞的容量增大,表達更生動、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簡意豐的效果。
古詩詞中的典故和所要表達的思想常常是緊密聯系在壹起的。所以,熟記典故是我們理解古詩詞的重要途徑之壹。
現將七――九年級含典故的詩句歸納如下: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典故:聞笛賦--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司馬氏集團而被殺,向秀經過嵇康故居時,聽見有人吹笛,不禁悲從中來,於是作《思舊賦》。
爛柯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把已經朽爛。
回到村裏,才知道已過了壹百年了。在詩中的意思和作用:詩人是借這兩個典故說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來,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誦“聞笛賦”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日的光景了。後壹句用王質爛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貶謫時間的長久,又表現了世態的變遷,以及回歸之後生疏而悵惘的心情,涵義十分豐富。
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漁家傲·秋思》範仲淹)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後漢書·竇融列傳》中的典故,東漢時竇憲率兵打敗匈奴,壹直追擊到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
在詞中的意思和作用:詞人在這裏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們的壹種心理矛盾:他們思念相距萬裏的家鄉,但卻沒有辦法回去,因為還沒有達到建立軍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詞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鄉與憂國、報國之情交織在壹起。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典故:遣馮唐--據《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雲中太守,抵禦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 後來,文帝采納了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到雲中去赦免魏尚。
在詞中的意思和作用:這裏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達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馮唐赦魏尚那樣重用自己。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典故:射天狼--天狼星,據《晉書·天文誌》說是“主侵略”的。在詞中的意思和作用:這裏用以代指從西北來進擾的西夏軍隊。
詞人在這句中表達了自己要報效國家,抵禦入侵者,建功立業的決心。八百裏分麾下炙,……馬作的盧飛快(《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典故:八百裏--指牛。
據《世說新語·汰侈》載:晉王愷有良牛,名“八百裏駁”後世詩詞多以“八百裏”指牛。的盧--良馬名。
據《三國誌·蜀誌·先主傳》載,劉備在荊州遇險,他所騎的的盧馬“壹踴三丈”馱他脫險。在詞中的意思和作用:形象的描寫了軍旅的生活和表現了抗金將士的英雄氣概。
4.初中古詩賞析題及答案(課外)醉花陰
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賞析:這首詞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趙明誠分別之後所寫,它通過悲秋傷別來抒寫詞人的寂寞與相思情懷。早年,李清照過的是美滿的愛情生活與家庭生活。作為閨閣中的婦女,由於遭受封建社會的種種束縛,她們的活動範圍有限,生活閱歷也受到重重約束,即使象李清照這樣上層知識婦女,也毫無例外。因此,相對說來,他們對愛情的要求就比壹般男子要求更高些,體驗也更細膩壹些。所以,當作者與丈夫分別之後,面對.單調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來抒寫自己的離愁別恨了。這首詞,就是這種心情的反映。從字面上看,作者並未直接抒寫獨居的痛苦與相思之情,但這種感情在詞裏卻無往而不在。
上片寫秋涼情景。首二句就白晝來寫:“薄霧濃雲愁永晝。”這“薄霧濃雲”不僅布滿整個天宇,更罩滿詞人心頭。“瑞腦消金獸”,寫出了時間的漫長無聊,同時又烘托出環境的淒寂。次三句從夜間著筆,先點明節令:“佳節又重陽”。隨之,又從“玉枕紗廚”這樣壹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與詞人特殊的感受中寫出了透人肌膚的秋寒,暗示詞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貫穿“永晝”與“壹夜”的則是“愁”、“涼”二字。深秋的節候、物態、人情,已宛然在目。這是構成下片“人比黃花瘦”的原因。
下片寫重九感懷。首二句寫重九賞菊飲酒。古人在舊歷九月九日這天,有賞菊飲酒的風習。唐詩人孟浩然《過故人莊》中就有“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之句。宋時,此風不衰。所以重九這天,詞人照樣要“東籬把酒”直飲到“黃昏後”,菊花的幽香盛滿了衣袖。這兩句寫的是佳節依舊,賞菊依舊,但人的情狀卻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上下對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異趣之感。就上下片之間的關系來說,這下片寫的是結果。
比喻的巧妙也是這首詞廣泛傳誦的重要原因之壹。古詩詞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屢見不鮮。如“人與綠楊俱瘦”(宋無名氏《如夢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宋程垓《攤破江城子》),“天還知道,和天也瘦。”(秦觀《水龍吟》)等等。但比較起來卻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寫得這樣成功。原因是,這首詞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結合得十分緊密,極切合女詞人的身份和情致,讀之親切。
詞中還適當地運用了烘雲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韻味。例如,下片寫菊,並以菊喻人。但全篇卻不見壹“菊”字。“東籬',本來是用陶淵明‘采菊東籬下”詩意,但卻隱去了“采菊”二字,實際是藏頭。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來有“菊花”二字,因古人於九月九日有飲菊花酒的風習,這裏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這裏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氣。“黃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見,全詞不見壹個“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態卻俱現紙上。詞中多此壹層轉折,吟味時多壹層思考,詩的韻味也因之增厚壹層。
設問手法也是詞中值得註意的藝術特點之壹。明茅映在《詞的》中說:人們“但知傳誦結語(指“人比黃花瘦”句),不知妙處全在‘莫道不消魂’。”這話是很有見地的。“莫道”壹句,實際上可以與賀鑄《青玉案》中“試問閑愁都幾許”壹句相媲美。所不同的是“莫道”句帶有反詰與激問的成分。
元伊士珍《瑯環記》有如下壹段故事:“易安以重陽《醉花明》詞函致趙明誠。明誠嘆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壹切謝客,忌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城詰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易安作也。”不論這壹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單從這故事的流傳就足以說明李清照的生活體驗不是壹般文人所能體驗得了的;他的藝術風格與藝術技巧,也不是壹般詞人所能模仿得了的。詞裏出現的那種多愁善感、弱不禁風的閨閣美人形象,也正是這樣創造出來的。因為這壹形象是封建社會特定歷史時期與特定階層的產物。
所以,今天我們在欣賞時,主要借鑒她的表現手法和表達方法。千萬不要成了“愛上層樓”者,到時還要“為賦新詞強說愁”。但願讀者諸君莫道不受用,金榜題名時,妳比我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