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崇武古城的詩句

關於崇武古城的詩句

1. 關於介紹崇武的詩歌

江南的風景總給人以清幽秀麗之感,因為江南多水,水則以柔勝出,取悅於人的審美。

然而,出泉州,至惠安城,東行20余公裏,登臨崇武古城,當用手撫摸著歷經千載、蒼老斑駁的花崗巖城墻,傾聽海浪拍打巖石的聲音,凝視古城、海浪和礁石組成的畫面時,雄壯和威嚴便成了壹種不可替代的意象。 在海山相連、靈秀而奇幻的閔南,總面積19.6平方公裏的崇武半島,處處金沙碧水,卷濤激浪,嫵媚明麗,素有“南方北戴河”之稱。

“崇武”是壹個剛剛的名字,顧名思義就是崇尚武備。瀕海而立的崇武古城,三面臨海,西連陸地,前面是波濤洶湧,無邊無垠的海,背依陸地,地勢起自大霧山脈,蜿蜒起伏,十分壯觀。

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突出部分的崇武古城,遙看像壹名堅毅的哨兵,盡職地駐守在大陸海防。崇武城修建在湄州灣與泉州灣之間,往北與莆田的南日、湄州互為犄角:往南與晉江的永寧、祥芝遙相迎合:東臨臺灣海峽,近城海域遍布島嶼與礁石,地形復雜,易守難攻。

正因處於如此險要的地理位置,崇武城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崇武城最早修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烽火、狼煙的升騰中,倔強地生存了六百多年。

據說宋朝時,這裏就有兵丁把守,稱為崇武鄉守?1y裏。公元981年,惠安置縣後,在這裏設小兜巡檢寨。

元朝初期改為小兜巡檢司。明朝洪武初年,活動在朝鮮利我國沿海的倭寇開始禍患大陸,公元1370年,倭寇突然登陸祥芝的蚶江,對泉州地區的安全造成威脅。

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禦倭寇入侵,委派江夏侯周德興巡視東南沿海。軍事工程專家周德,根據泉州沿海地區海岸線曲折、地形險要的特點,采取聯合防衛,“壹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在崇武地區修築城池,成為抵禦倭寇的壹個軍事要塞。

崇武城為泉州永寧衛五城之壹,隸屬福建司永寧衛的壹個千戶所。 崇武城周長2567米,高7米,基寬5米,垛子1304個,上建臨港最低處中辟水關,內砌跑馬道二至三層,四方設門,各有城門兩道,城門上各設烽火臺壹座,在城內制高點——蓮花山,還設了望臺。

四面城邊各有壹潭壹井和通往城前的涵井,城內的十字人街相接四個城門。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城墻又加高1.3米。

這些城墻、窩鋪、門樓、月城、墩臺、捍寨和演武廳,構成我國古代壹套完整的海上戰略防禦工程體系。明朝崇武守丞丁少鶴贊稱:“孤城三面魚龍窟,大昨雙峰虎豹關”。

然而雄關萬丈,卻因明朝朝廷的腐敗而使城池遭受倭寇蹂躪,上演著壹曲曲軍民聯手保家衛國的贊歌。明朝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倭寇壹千多人從大山登陸,燒殺搶掠。

崇武的千戶張朵率領軍民奮起抗倭,力戰身死,終於保住古城,免卻倭寇屠城之災。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止月,倭寇偷襲崇武城,全城軍民浴血奮戰,由於孤立無援,古城陷落,慘遭倭寇42大的洗劫。

明朝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將戚繼光親臨崇武,指揮剿倭,最終剿除倭寇。此外,作為海防要塞,崇武古城還是鄭成功揮師東渡,收復臺灣的據點,也是人民解放軍揚帆南征,解放祖國廈門的海上基地。

1956年臺海危機中,崇武古城還是還擊美蔣聯軍海上侵入的崇武海戰的主戰場。 海門雄關——崇武古城,以其英雄的歷史屹立在大陸海防的前哨,也以其不屈的精神奠定了崇武人的文化家園。

古往今來,崇武是文人雅士,詠今懷古,抒情言誌的地方。“噓吸滄溟涵地脈,吐吞日月鎮天池”,是明代布政使惠安人戴卓峰在崇武的龍喉巖摩巖石刻上的句子。

在描述崇武古城雄渾氣勢的同時,也表達了他見賢思齊的英雄氣概。在崇武城南郊峽道壁谷,盤石巖,峭壁間的“海門深處”石刻即為明代著名詩人、書畫名家黃吾野所書。

詩人在經歷“十年避亂別江灣”後,於倭患平定後的公元1569年,重返家園,詠唱起倭患後的太平景象:“海天南望戰塵收,漠漠平沙罷唱籌,漁艇已鳴煙前櫓,農人又住水邊洲。” 崇武古城,不僅遍布墨客騷人、達官顯宦的足跡,而且因其大地靈秀、風物造化,也是僧道信徒潛心修煉的風水寶地。

在崇武城,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寺廟庵堂三十多座,。其中有宋代的“雲峰庵”、“水潮庵”,有明代的“關帝廟”、“東嶽廟”,也有敬奉海神媽祖娘娘的“天妃宮”,以及紀念當地有功人物的“靈安王廟”等。

至今朝拜者絡繹不絕,香火興盛。在這些古色古香的建築,以及歷代民居都有許多名人題詠,更使古城透出古樸優雅的人文氣息。

“石雕之鄉”是崇武另壹個人文化的雅稱。在去往崇武的公路兩旁,堆滿了成品和半成品各種石雕,刻石雕的作坊也數不勝數,石雕產品更是包羅萬象,有圓雕、浮雕、影雕、碑石四大類,近兩百個品種。

老君巖是古代石雕的精品,有“老子天下第壹”之稱。為宋代工藝家就崖石略加雕刻而成,高5.63米,寬8.01米,面海背山,氣勢天成,是現存最早最大的老君古雕造像。

大地藝術巖雕,是現代石雕的傑作,著名畫家洪世清教授以崇武古城下海礁巖崖的原始形態,依形取勢,創作出具體與抽象之間的各種形象170余件,其中三分之壹取材原始礁巖的形態,三分之壹以藝術和人工:加以雕琢,留二分之壹讓時間利大自然。

2. 關於崇武古城這個景點的導遊詞(具體裏面看

崇武古城風景區是壹處集濱海風光、歷史文物、民俗風情雕刻藝術於壹體的特色旅遊風景區。歷來被世人稱之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崇武古城是我國僅存的壹座比較完整的石頭城,也是我國海防史上壹個比較完整的史跡,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武古城位於惠安縣東南海濱,瀕臨臺灣海峽,系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海防時為抵禦倭寇所建。隆慶元年(1567年)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視師崇武,北城門橫眉石刻"威鎮海邦"傳為戚所書。清順治八年(1651年)鄭成功駐此抗清,傳有"馬蹄石"遺留。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城內外,有20多處分別始建於宋、明、清,後經修葺延續至今的宮庵廟堂等古建築遺存,與古城構成了可供參觀稽古的古跡群。尤其是城外3公裏處的大乍山龍喉巖,既有新石器時代遺址,又有記述古城史事的文人詩家摩崖石刻。城外半月海灣,著名畫家洪世清創作的大地巖雕——“魚龍窟”,以及著名書藝大師朱屺瞻、錢君陶、劉海栗等人的篆刻書法精品鐫刻在奇石怪礁上。古城下還建有現代石雕博覽園及省級海邊森林公園。登臨古城,足可探古覽勝。

來源:

3. 有關於崇武古城的問題,有知道的,告訴下

崇武古城是我國僅存的壹座比較完整的石頭城,也是我國海防史上壹個比較完整的史跡,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崇武古城座落在泉州市惠安縣東南24公裏的崇武半島南端。近年來,崇武半島優雅的環境,漁村的民俗,引起了許多遊客的廣泛興趣;而半島上這座巍峨的古城,更吸引了無數專家、學者和遊客不遠萬裏,慕名而來。各位朋友壹定也有同感吧?我們要想了解祟武古城,就必須追本溯源,從頭講起。崇武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的突出部,三面臨海,西連陸地,地勢起自大霧山脈,婉蜒起伏,十分壯觀。它夾在湄州灣與泉州灣之間。往北與莆田的南日、湄州互為犄角;往南與晉江的永寧、祥芝互為犄角;東臨臺灣海峽。近處海域遍布島嶼與礁石,地形復雜,易守難攻,是個戰略位置十分顯著的國防要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崇武的意思就是崇尚武備。據說宋朝時,這裏就稱為崇武鄉守節裏。宋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惠安置縣後,在這裏設小兜巡檢寨。元朝初期改為小兜巡檢司。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活動在朝鮮和我國沿海的日本海盜集團壹倭寇突然登陸祥芝的蚶江,對泉州地區的安全造成威脅。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禦倭寇人侵,委派江夏侯周德興巡視東南沿海。周德興是個軍事工程專家,他根據泉州沿海地區海岸線曲折,地形險要的特點,“壹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當年,泉州設永寧衛,管轄五個所,即福全、中左、金門、高浦、崇武五所。惠安設立五座城,即崇武城、獺窟城、小岞城、黃崎城、峰尾城。祟武城為五城之壹,隸屬福建司永寧衛的壹個千戶所。建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了。崇武古城全部用白色花崗巖壘成,城墻***長2457米,城基高5米,墻高7米,並設有兩層跑馬逍。墻上有墻碟1304個,箭窗1300個,窩鋪26座。四面設城門,內門每扇高3.2米,寬1.3米,前門每扇高2.6米,寬o.9米,東、西、北三座城門相似,各有城門兩道,城門上各設烽火臺壹座,南城門外加設壹照墻。在城內蓮花山制高點,還設有了望臺。四面城邊各有壹潭壹井和通往城前的涵井,城內的十字大街相接四個城門,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城墻又加高1.3米。這些城墻、窩鋪、門樓、月城、墩臺、捍寨和演武廳,構成我國古代壹套完整的戰略防禦工程體系。明代守丞丁少鶴曾有詩句贊道:“孤城三而魚龍窟,大岞雙峰虎豹關”。作為海防的最前沿,崇武古城曾經在明代倭患其間首當其沖,屢遭進犯;亦曾失利陷城,鐵馬哀鳴。幾百年來,古城幾代軍民憑借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歷經血與火的洗禮,用生命譜寫出可歌可泣的戰鬥詩篇。這裏的“護龍官”、“崇山官”、“崇報祠”、“元飼宮”、“十二爺官”等,都是古城軍民為紀念抗倭犧牲的英雄而建造的。祟武建城之初,由各地抽丁防守,至今還有“百家姓,萬人丁”之稱(現尚有98姓氏),兵士們在這裏生息繁衍,為捍衛古城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據史書記載,明朝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倭寇壹千多人從大山登陸,燒殺搶掠。崇武的千戶張榮率領軍民奮起抗倭,力戰身死,終於保住古城,崇武城免卻壹場災難。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正月,倭寇偷襲崇武城,全城軍民浴血奮戰,由於孤立無援,糧盡城陷。倭寇入城洗劫42天,無惡不作,令人發指。明朝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將戚繼光親臨崇武,指揮剿倭,人民才得以安居樂業。十年倭亂平定後,崇武也成了東南沿海的重鎮。此外,崇武古城作為歷史的見證人,她還曾目睹鄭成功大軍揮師東渡,收復祖國寶島臺灣,目睹崇武軍民隨人民解放軍揚帆南征,解放祖國南大門廈門島,目睹1956年周總理親自指揮崇武海戰,擊沈擊傷入侵的美蔣“永泰”、“永昌”號軍艦。古城的軍民兵士驍勇善戰,令人精神振作;而古成的文人雅士,深切熱愛自己的家鄉,他們對故園的熱情謳歌,引起了後人的強烈***鳴。在崇武城南郊峽道壁谷,盤石巖,峭壁間的“海門深處”石刻即為著名詩、書、畫名家黃吾野所書。黃吾野曾經“十年避亂別江灣”。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倭患平定,黃吾野重返家園,他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詠唱了平倭後的太平景象:“海天南望戰塵收,漠漠平沙罷唱籌,漁艇已鳴煙前櫓,農人又住水邊洲。”明代布政使惠安人戴卓峰也曾在崇武的龍喉巖上摩刻壹聯:“噓吸滄溟涵地脈,吐吞日月鎮天池,”高度概括了崇武的雄渾氣勢,照見了先賢的萬古英風。今日的崇武城仍保存看宋、明、清歷朝所修建的寺廟庵堂三十多座,主民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