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隱遊泉山詩
名山狎招隱。俗外遠相求。還如倒景望。忽似閬風遊。臨崖俯大壑。披霧仰飛流。歲積松方偃。年深椿欲秋。野花開石鏡。雲葉掩山樓。何須問方士。此處即瀛洲。
擬四愁詩四首
我所思兮在瀛洲。願為雙鵠戲中流。牽牛織女期在秋。山高水深路無由。湣予不遘嬰殷憂。佳人貽我明月珠。何以要之比目魚。海廣無舟悵勞劬。寄言飛龍天馬駒。風起雲披飛龍逝。驚波滔天馬不厲。何為多念心憂泄。
遊仙詩十首
三山羅如粟。巨壑不容刀。白龍騰子明。朱鱗運琴高。輕舉觀滄海。眇邈去瀛洲。玉泉出靈鳧。瓊草被神丘。
輕舉篇
天地能長久。神仙壽不窮。白玉東華檢。方諸西嶽童。俄瞻少海北。暫別扶桑東。俯觀雲似蓋。低望月如弓。看棋城邑改。辭家墟巷空。流珠餘舊竈。種杏發新業。酒釀瀛洲玉。劍鑄昆吾銅。誰能攬六博。還當訪井公。
侍從宜春苑奉詔賦龍池柳色初青聽新鶯百囀歌李白
東風已綠瀛洲草,紫殿紅樓覺春好。
池南柳色半青青,縈煙裊娜拂綺城。
垂絲百尺掛雕楹,上有好鳥相和鳴,間關早得春風情。
春風卷入碧雲去,千門萬戶皆春聲。
是時君王在鎬京,五雲垂暉耀紫清。
仗出金宮隨日轉,天回玉輦繞花行。
始向蓬萊看舞鶴,還過茝石聽新鶯。
新鶯飛繞上林苑,願入簫韶雜鳳笙。
賦詠得神仙詩
羅浮銀是殿,瀛洲玉作堂。朝遊雲暫起,夕餌菊恒香。聊持履成燕,戲以石為羊。
修改了。
2. 瀛洲的詩詞以下是壹些寫到“瀛洲”的唐詩、宋詞,它們都與仙境聯系,表達出了詩人、詞人的飄渺,神話般的願望。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壹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煙。
裂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朝遊碧峰三十六,夜上天壇月邊宿。仙人攜我搴玉英,壇上夜半東方明。
仙鐘撞撞近海日,海中離離三山出。霞梯赤城遙可分,霓旌絳節倚彤雲。
八鸞五鳳紛在禦,王母欲上朝元君。群仙指此為我說,幾見塵飛滄海竭。
竦身別我期丹宮,空山處處遺清風。九州下視杳未旦,壹半浮生皆夢中。
始知武皇求不死,去逐瀛洲羨門子。 《侍從宜春苑奉詔賦龍池柳色初青聽新鶯百囀歌》李白東風已綠瀛洲草,紫殿紅樓覺春好。
池南柳色半青青,縈煙裊娜拂綺城。垂絲百尺掛雕楹,上有好鳥相和鳴,間關早得春風情。
春風卷入碧雲去,千門萬戶皆春聲。是時君王在鎬京,五雲垂暉耀紫清。
仗出金宮隨日轉,天回玉輦繞花行。始向蓬萊看舞鶴,還過茝石聽新鶯。
新鶯飛繞上林苑,願入簫韶雜鳳笙。 美人為政本忘機,服藥求仙事不違。
葉縣已泥丹竈畢,瀛洲當伴赤松歸。先師有訣神將助,大聖無心火自飛。
九轉但能生羽翼,雙鳧忽去定何依? 津亭欲闋戒棠舟,五兩風來不暫留。西北浮雲連魏闕,東南初日滿秦樓。
層城渺渺人傷別,芳草萋萋客倦遊。平樂舊歡收不得,更憑飛夢到瀛洲。
金數已三伏,火星正西流。樹含秋露曉,閣倚碧天秋。
灰琯應新律,銅壺添夜籌。商飆從朔塞,爽氣入神州。
蕙草香書殿,槐花點禦溝。山明真色見,水靜濁煙收。
早歲忝華省,再來成白頭。幸依群玉府,末路尚瀛洲。
冥搜過物表,洞府次溪傍。已入瀛洲遠,誰言仙路長。
孤煙出深竹,道侶正焚香。鳴磬愛山靜,步虛宜夜涼。
仍同象帝廟,更上紫霞岡。霽月懸琪樹,明星映碧堂。
傾思丹竈術,願采玉芝芳。儻把浮丘袂,乘雲別舊鄉。
道德吾君重,含貞本去華。因知煉神骨,何必在煙霞。
棋散庭花落,詩成海月斜。瀛洲舊仙侶,應許寄丹砂。
倚棹太湖畔,踏月上垂虹。銀濤萬頃無際,渺渺欲浮空。
為問瀛洲何在,我欲騎鯨歸去,揮手謝塵籠。未得世緣了,佳處且從容。
飲湖光,披曉月,抹春風。平生豪氣安用,江海興無窮。
身在冰壺千裏,獨倚朱欄壹嘯,驚起睡中龍。此樂豈多得,歸去莫匆匆。
浪萍風梗,寄人間,倦為客。夢裏瀛洲,姓名誤題仙籍。
斂翅歸來,愛小園、蛻籜篔筜碧。新種幽花,戒兒童休摘。
放懷隨分,各逍遙,飛鷃等鵬翼。舍此蕭閑,問君攜杖安適。
諸彥群英,詩酒皆勍敵。太平時,向花前,不醉如何休得。
嫋嫋涼風。吹汗漫。
平岸。遙空新卷絳河收。
卻怪姮娥真好事。須記。
探支明月作中秋。 半夜六龍飛海嶠。
滉漾鰲波,露出珊瑚小。玉粉枝頭春意早。
東風未綠瀛洲草。姑射仙人真窈窕。
凈練明妝,如伴商巖老。夢入水雲閑縹緲。
壹樓明月千山曉。 涼生秋早,正梧桐院落,風清月白。
簾卷香凝人笑喜,應是瀛洲仙謫。雲繞畫梁,花明彩服,中有人華發。
恩袍藍綠,高年況已逾百。最是有子宜家,蘭階方競,珠履延佳客。
好喚淩波來洛浦,醉促霓裳仙拍。玉井開蓮,金莖承露,莫惜金尊側。
試占弧兆,祥光已映南極。 迢遞關山身歷遍,煙霞勝處曾遊。
九江江畔系孤舟。匡廬如畫裏,南望插天浮。
瀑布香爐齊五老,層層爽氣陵秋。何須魂夢覓瀛洲。
雲松終可蔔,我與謫仙儔。
3. 瀛洲在李白的哪首詩裏面夢遊天姥吟留別 / 別東魯諸公 唐代 李白原文: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四萬 壹作:壹萬)我欲因之夢吳越,壹夜飛度鏡湖月。(度 通:渡)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是壹首記夢,也是壹首遊仙詩。意境雄偉,變化惝恍莫測,繽紛多采的藝術形象,新奇的表現手法,向來為人傳誦,被視為李白的代表作之壹。
這首詩的題目壹作《別東魯諸公》。其時李白雖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憤怨仍然郁結於懷,所以在詩的最後發出那樣激越的呼聲。
李白壹生徜徉山水之間,熱愛山水,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此詩所描寫的夢遊,也許並非完全虛托,但無論是否虛托,夢遊就更適於超脫現實,更便於發揮他的想象和誇張的才能了。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詩壹開始先說古代傳說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虛無縹緲,不可尋求;而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浮雲彩霓中時隱時現,真是勝似仙境。
以虛襯實,突出了天姥勝景,暗蘊著詩人對天姥山的向往,寫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勝。 天姥山臨近剡溪,傳說登山的人聽到過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
天姥山與天臺山相對,峰巒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墮仙境,容易引起遊者想入非非的幻覺。浙東山水是李白青年時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時曾說“此行不為鱸魚鲙,自愛名山入剡中”。
入翰林前曾不止壹次往遊,他對這裏的山水不但非常熱愛,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號稱奇絕,是越東靈秀之地。
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嶺如我國的五大名山──五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見大巫之別。可是李白卻在詩中誇說它“勢拔五嶽掩赤城”,比五嶽還更挺拔。
有名的天臺山則傾斜著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壹樣。這個天姥山,被寫得聳立天外,直插雲霄,巍巍然非同凡比。
這座夢中的天姥山,應該說是李白平生所經歷的奇山峻嶺的幻影,它是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筆下誇大了的影子。 接著展現出的是壹幅壹幅瑰麗變幻的奇景:天姥山隱於雲霓明滅之中,引起了詩人探求的想望。
詩人進入了夢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飛渡過明鏡壹樣的鏡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鏡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謝靈運當年曾經歇宿過的地方。
他穿上謝靈運當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謝公當年曾經攀登過的石徑──青去梯。只見:“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煙。”繼飛渡而寫山中所見,石徑盤旋,深山中光線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雞高唱,這本是壹片曙色;卻又於山花迷人、倚石暫憩之中,忽覺暮色降臨,旦暮之變何其倏忽。
暮色中熊咆龍吟,震響於山谷之間,深林為之戰栗,層巔為之驚動。不止有生命的熊與龍以吟、咆表示情感,就連層巔、深林也能戰栗、驚動,煙、水、青雲都滿含陰郁,與詩人的情感,協成壹體,形成統壹的氛圍。
前面是浪漫主義地描寫天姥山,既高且奇;這裏又是浪漫主義地抒情,既深且遠。這奇異的境界,已經使人夠驚駭的了,但詩人並未到此止步,而詩境卻由奇異而轉入荒唐,全詩也更進入高潮。
在令人驚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時間“丘巒崩摧”,壹個神仙世界“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洞天福地,於此出現。“雲之君”披彩虹為衣,驅長風為馬,虎為之鼓瑟,鸞為之駕車,皆受命於詩人之筆,奔赴仙山的盛會來了。
這是多麽盛大而熱烈的場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隊迎接詩人的到來。
金臺、銀臺與日月交相輝映,景色壯麗,異彩繽紛,何等的驚心眩目,光耀奪人!仙山的盛會正是人世間生活的反映。這裏除了有他長期漫遊經歷過的萬壑千山的印象、古代傳說、屈原詩歌的啟發與影響,也有長安三年宮廷生活的跡印,這壹切通過浪漫主義的非凡想象凝聚在壹起,才有這般輝煌燦爛、氣象萬千的描繪。
值得註意的是,這首詩寫夢遊奇境,不同於壹般遊仙詩,它感慨深沈,抗議激烈,並非真正依托於虛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虛無飄渺的描述中,依然著眼於現實。神遊天上仙境,而心覺“世間行樂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夢境旋亦破滅,詩人終於在驚悸中返回現實。夢境破滅後,人,不是隨心所欲地輕飄飄地在夢幻中翺翔了,而是沈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
“古來萬事東流水”,其中包含著詩人對人生的幾多失意和深沈的感。
4. 關於亭的詩句高亭
唐白居易
亭脊太高君莫拆,東家留取當西山。
好看落日斜銜處,壹片春嵐映半環。
江亭夕望
唐白居易
憑高望遠思悠哉,晚上江亭夜未回。
日欲沒時紅浪沸,月初生處白煙開。
辭枝雪蕊將春去,滿鑷霜毛送老來。
爭敢三年作歸計,心知不及賈生才。
曲江亭晚望
唐白居易
曲江岸北憑欄幹,水面陰生日腳殘。
塵路行多綠袍故,風亭立久白須寒。
詩成暗著閑心記,山好遙偷病眼看。
不被馬前提省印,何人信道是郎官?
新澗亭
唐白居易
煙蘿初合澗新開,閑上西亭日幾回?
老病歸山應未得,且移泉石就身來。
暮春日宴溪亭
唐成彥雄
寒食尋芳遊不足,溪亭還醉綠楊煙。
誰家花落臨流樹,數片殘紅到檻前。
蘇溪亭
唐戴叔倫
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
燕子不歸春事晚,壹汀煙雨杏花寒。
章梓州水亭
唐杜甫
城晚通雲霧,亭深到芰荷。吏人橋外少,秋水席邊多。
近屬淮王至,高門薊子過。荊州愛山簡,吾醉亦長歌。
灞陵亭
唐高蟾
壹條歸夢朱弦直,壹片離心白羽輕。
明日灞陵新霽後,馬頭煙樹綠相迎。
南亭
唐韓偓
每日在南亭,南亭似僧院。人語靜先聞,鳥啼深不見。
松瘦石棱棱,山光溪澱澱。塹蔓墜長茸,島花垂小蒨。
行簪隱士冠,臥讀先賢傳。更有興來時,取琴彈壹遍。
潁亭
唐韓琮
潁上新亭瞰壹川,幾重舊址敞幽關。寒聲北下當軒水,
翠影西來撲檻山。遠目靜隨孤鶴去,高情常***白雲閑。
知君久負巢由誌,早晚相忘寂寞間。
津亭
唐胡宿
津亭欲闋戒棠舟,五兩風來不暫留。
西北浮雲連魏闕,東南初日滿秦樓。
層城渺渺人傷別,芳草萋萋客倦遊。
平樂舊歡收不得,更憑飛夢到瀛洲。
北亭
唐李群玉
斜雨飛絲織曉空,疏簾半卷野亭風。
荷花向盡秋光晚,零落殘紅綠沼中。
金陵新亭
唐李白
金陵風景好,豪士集新亭。舉目山河異,偏傷周顗情。
四坐楚囚悲,不憂社稷傾。王公何慷慨,千載仰雄名。
西亭
唐李商隱
此夜西亭月正圓,疏簾相伴宿風煙。
梧桐莫更翻清露,孤鶴從來不得眠。
臨水亭
唐施肩吾
只怪素亭黏黛色,溪煙為我染莓苔。
欲知源上春風起,看取桃花逐水來。
登峴亭
唐司空曙
峴山回首望秦關,南向荊州幾日還。
今日登臨唯有淚,不知風景在何山。
梅亭
唐唐彥謙
東海窮詩客,西風古驛亭。發從殘歲白,山入故鄉青。
世事徒三窟,兒曹且壹經。丁寧速賒酒,煮栗試砂瓶。
宴南亭
唐王昌齡
寒江映村林,亭上納鮮潔。
楚客***閑飲,靜坐金管闋。
酣竟日入山,暝來雲歸穴。
城樓空杳靄,猿鳥備清切。
物狀如絲綸,上心為予決。
訪君東溪事,早晚樵路絕。
5. 形容仙鶴的詩句有哪些形容仙鶴的詩句有:
1. 寂寞壹雙鶴,主人在西京。
2. 我有所愛鶴,毛羽霜雪妍。
3. 鄰家亦有雛堪待,丹頂微微振薄翎。
4.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壹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5. 晴空壹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宵。
1. 鳥類的壹屬,頭小頸長,嘴長而直,腳細長,羽毛白色或灰色,群居或雙棲,常在河邊或海岸捕食魚和昆蟲,常見的有白鶴、灰鶴等。全世界有 15 種鶴,除了南美和南極以外,世界其它大陸都有鶴分布。鶴類起源於西半球,然後擴展到亞洲( 9 種鶴類)、非洲( 6 種鶴類)、澳大利亞( 2 種鶴類),北美現存 2 種鶴類。冠鶴是最古老的鶴類。在鶴類中,白鶴、美洲鶴、丹頂鶴是三個數量最瀕危的物種,而灰鶴和沙丘鶴是數量最高的鶴類。世界上幾種主要數量較小的鶴類野外種群數量如下:美洲鶴大約 200 只、白鶴 3000-4000 只、丹頂鶴 1900 只、白枕鶴 6000 只、白頭鶴 9000 只、黑頸鶴 8000 只、赤頸鶴 10000 只、肉垂鶴 8000 只、藍鶴 22000 只。
2. 上述詩句全文如下:
(1)《鶴嘆二首》劉禹錫 (唐)
寂寞壹雙鶴,主人在西京。故巢吳苑樹,深院洛陽城。徐引竹間步,遠含雲外情。誰憐好風月,鄰舍夜吹笙。丹頂宜承日,霜翎不染泥。愛池能久立,看月未成棲。壹院春草長,三山歸路迷。主人朝謁早,貪養汝南雞。
(2)《和樂天感鶴》元稹 (唐)
我有所愛鶴,毛羽霜雪妍。秋霄壹滴露,聲聞林外天。自隨衛侯去,遂入大夫軒。雲貌久已隔,玉音無復傳。吟君感鶴操,不覺心惕然。無乃予所愛,誤為微物遷。因茲諭直質,未免柔細牽。君看孤松樹,左右蘿蔦纏。既可習為飽,亦可薰為荃。期君常善救,勿令終棄捐。
(3)《別鶴》薛嵎 (宋)
見說瀛洲萬裏程,相思猶凱下青冥。已歸天上神仙籍,不就人間飲啄腥。昨夜月明如失友,故園籠在且休扃。鄰家亦有雛堪待,丹頂微微振薄翎。
(4)《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壹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5)《秋詞》劉禹錫(唐)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壹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