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劉備文不及臥龍鳳雛,武不及關張趙,他卻如願的坐上皇位

劉備文不及臥龍鳳雛,武不及關張趙,他卻如願的坐上皇位

東漢末年大漢王朝走向了沒落,各地群雄並起,連年紛爭不斷,百姓受盡了折磨,在這乾坤未定的年代,各路雄主都想站出來壹統天下,拯救天下蒼生,最有名的代表屬劉備、曹操等,劉備雖然自稱有皇室血統,但和壹名普通的老百姓沒有什麽區別,沒有占到皇家的壹點優勢,所以想要幹出壹番事業只能白手起家。

劉備雖然自身沒有多少的資源可以利用,但劉備有壹副好頭顱,夠聰明,而且還能能屈能伸,為了達到自己統壹天下的願望劉備忍辱負重,廣交英雄豪傑,這也就是他為什麽能從壹名草根逆襲的原因,劉備是個有野心的人,所以壹般跟人交往時他是不會跟人計較壹時的得失與榮辱,因為壹個雄心壯誌的人是有壹個寬廣的胸懷的。

劉備最終能獲得三分天下,都是離不開身邊人對他的輔佐,劉備定下的目標就是統壹天下,但具體要怎麽去實現就是身邊人的事情了,所以當時跟在劉備身邊打天下的人壓力可想而知,如今我們面對壹點點工作壓力都喘不過氣來,更不要說去統壹天下了,劉備身邊的人能文能武,每壹個都是當代數壹數二的大人物。

那劉備到底是具備什麽樣的素質才能聚集這麽多的文人武將輔佐他呢?首先劉備自稱是皇室宗親,所以他給人的印象和概念就是他本來就應該當皇帝的,在如今那就是造勢,先把自己的身份標榜起來,古代人壹直都是講究名不正言不順,所以做壹件事情之前就要先給它正名,做的事情才會顯得正大光明。

劉備就憑他的這個身份就已經勝過千軍萬馬,如果劉備沒有這個身份想要去統壹天下,在那樣的年代難度可想而知,劉備首先就已經站到了道德的最高位,因為他發起戰爭就是為民除害,而其他人就成了亂臣賊子,所以擁護他的人也就不在少數,因為他是正統,就像如今的壹些有名人士,他的壹個名氣就可以吸引到不少人。

劉備不光身份正統,而且為人仁義忠厚,劉備壹直都是用仁義標榜自己,在那樣紛爭的年代,突然出來壹位好人誰不想投靠他,誰又不想擁護壹位明主,可以說劉備是做足了所有的準備,人們需要什麽他就標榜自己成為什麽,與曹操人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就連歷史學家執筆時也站在劉備的陣營。

劉備在當時的年代具備了壹名君子的所有條件,他為了統壹天下求賢若渴禮賢下士,最出名的莫過於三顧茅廬了,劉備在沒有遇到諸葛亮之前壹路不順,可以說是百戰百敗,幾乎沒有贏過壹次,在他人的推薦下讓他結識了壹位當時還是壹名隱士的諸葛亮,諸葛亮被他的真情所打動跟他壹起下了山。

劉備把諸葛亮請下山之後,而又可以做到完全的信任於他,大小事宜皆由諸葛亮說了算,劉備這時把自己定義為壹名君子的身份體現的淋漓盡致,諸葛亮覺得他也是壹名君子更是壹名好主子,所以鞠躬盡瘁,出謀劃策的幫助了劉備打下了最終三分天下的江山,他們君臣之間配合的也很好,劉備也從不懷疑諸葛亮的對他起什麽不仁之心。

之後鳳雛龐統也加入到了他的戰隊,當時有流傳臥龍鳳雛得壹人者可得天下,結果臥龍鳳雛都被劉備收入帳下,雖然最終也沒能完成統壹天下的夙願,但從此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也不算是失敗的,大漢王朝因他而又延續二十二年(公元221年-2263年),劉備雖然壹生坎坷但最終還是如願的坐上皇帝的寶座。

劉備放在如今那也是壹名很成功的人士,雖然他不懂技術也不做策劃,但他會用人,會包容人,重要的是會領導人,他可以聚集天下英才,這是我們普通人做不到的,有的人很有天賦做什麽事情都是名列前茅,但是就是不會做人,最終單槍匹馬也成不了氣候,其實劉備的身上有很多我們需要向他學習的東西。

劉備算是做到了以無為而無所不為的境界,因為他從文還是從武都不及身邊的人,他從能力上可能也是壹個壹般的人,但他不走這個路線,不跟妳們比文也不跟妳們比武,他走的是壹名領袖的路線,他的目的就是領導妳們這些能文能武的人壹起去統壹天下,他的人生藍圖和規劃是很明確的,所以他是不會拘於這些小節。

劉備的身上告訴我們自己不懂不要緊,找個懂的人就可以了,自己不會也不用怕找個會的人就解決了,沒有資源也不用犯愁先把藍圖規劃好和身份定位好,再做做宣傳資源就會來了,或許妳缺少的不是遊戲籌碼,而是沒有跳脫遊戲規則,想要突出重圍就不能用固有的思維模式,必須要有跳躍出某種框架的枷鎖規則裏,這樣才能實現自己人生的理想與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