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革命之初,白話與文言激烈交鋒,正是在這時,新詩掙脫了幾千年舊詩的桎梏應運而生,但是伴隨著詩體的大解放,自然而然地出現了新詩散文化的傾向,新詩的提倡者都強調自由抒寫,隨心所欲,這就使新詩似野馬脫韁,各自奔馳,卻沒有***同遵守的格律要求,從而給當時詩壇造成壹定的混亂。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新月派作為現代新詩史上壹個重要的詩歌流派,以壹種嶄新的姿態出現在混亂的文壇上,並表現出熠熠光彩。新月詩人受泰戈爾《新月集》影響,不滿於“五四”以後“自由詩人”忽視詩藝的作風,提倡新格律詩,主張“理性節制情感”,反對濫情主義和詩的散文化傾向,從理論到實踐上對新詩的格律化進行了認真地探索。1923年由陳源、徐誌摩、聞壹多、梁實秋等人在北京發起的“新月社”,只是壹個社交性的“聚餐會”,成員大多曾是旅英美留學生。不久,其內部逐漸形成壹個詩人群,由此產生了新月詩派。
前期新月派,是1926年以北京《晨報副刊》“詩鐫”為陣地形成的詩人群,提倡新格律詩,並倡導“三美”主張,主要成員是聞壹多、徐誌摩、朱湘、饒孟侃、楊世恩、孫大、劉夢葦、於賡虞等人。在新詩已經基本上立足以後,新月派的主要任務便是 “在新詩與舊詩之間建立壹架不可少的橋梁”,與此同時把創造的重心從早期白話詩人關註‘白話’,即‘非詩化’轉向‘詩’自身,也就是“使新詩成為詩”,由此,新月派舉起了“使詩的內容及形式雙方表現出美的力量,成為壹種完美的藝術”的旗幟,從而使中國的新詩創作進入壹個自覺的時代。
後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繼續與發展,以1928年創刊的《新月》月刊新詩欄及1930年創刊的《詩刊》季刊為主要陣地,其基本成員除前期新月派的徐誌摩、饒孟侃、林徽因等老詩人外,主要有陳夢家、方瑋德等南京中央大學學生為基幹的南京青年詩人群。後期新月派是以徐誌摩為主要旗幟的,在詩的形式有從格律向自由發展的轉變趨勢下,詩歌註重詩情,並向內心回歸,提出的“健康”、“尊嚴”的原則,堅持超功利的、自我表現的、貴族化的“純詩”的立場,講求“本質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謹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