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對杜甫詩歌的影響,這個時期的藝術成就可以概括為:第壹、敘事抒情、寫景狀物真實而細膩。如《月夜》、《kk二首》、《北征》等。第二、反映現實客觀而概括。如其在《石壕吏》中,以壹家人遭遇而概說千萬家人的境況,並且,他吧自己的主觀意識和情感完全融入在客觀的記述和描寫當中。第三、豐富多彩的語言。如在《洗兵馬》壹詩中,杜甫只用了是四個字三年笛裏關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就把戰亂中全國的動蕩形勢道出,可謂概括而精準。又如《石壕吏》前四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就交代了出場的人物及行動,且時間、地點具備。而壹個投字,表現出在兵荒馬亂之際,壹個單身行客急於住宿的倉促情境。僅僅是杜甫詩歌全部作品量的六分之壹的安史之亂題材詩歌,實際上就已經可以涵蓋整個社會動亂的大背景和詩人藝術創作的自覺和藝術才能的展現。這個奠定後人評定杜甫作為詩聖的關鍵和基礎所在。
杜甫壹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的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壹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壹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沈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究練字練句。同時,其實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