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花杜牧
曉迎秋露壹枝新,不占園中最上春。
桃李無言又何在,向風偏笑艷陽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詠雪奉呈廣平公-全宋詩-黃庭堅
連空春雪明如洗,忽憶江清水見沙。
夜聽疏疏還密密,曉看整整復斜斜。
風回***作婆娑舞,天巧能開頃刻花。
正使盡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華。
代悲白頭翁
劉希夷
洛陽城東桃李花, 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 行逢落花長嘆息。
今年落花顏色改, 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 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 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 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 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 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 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 將軍樓閣畫神仙。
壹朝臥病無相識, 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 須臾鶴發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 惟有黃昏鳥雀悲。
感遇·其二
張九齡
江南有丹桔,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佳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梅
元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壹夜清香發,
散作乾坤萬裏春。
《召南·何彼禯矣》
何彼襛矣,華如桃李。
蘭花 楊萬裏
雪徑偷開碧淺花,冰根亂吐小紅芽。 生無桃李春風面,名在山林處士家。
政坐國香到朝市,不容霜節老雲霞。 江籬圃蕙非吾耦,付與騷人定等差。
2. 關於“桃李”的詩句有哪些1.《望人家桃李花》
唐代:賀知章
山源夜雨度仙家,朝發東園桃李花。桃花紅兮李花白,
照灼城隅復南陌。南陌青樓十二重,春風桃李為誰容。
棄置千金輕不顧,踟躕五馬謝相逢。徒言南國容華晚,
遂嘆西家飄落遠。的皪長奉明光殿,氛氳半入披香苑。
苑中珍木元自奇,黃金作葉白銀枝。千年萬歲不雕落,
還將桃李更相宜。桃李從來露井傍,成蹊結影矜艷陽。
莫道春花不可樹,會持仙實薦君王。
2.《小園桃李始花,偶以成詠》
唐代:王周
桃李栽成艷格新,數枝留得小園春。
半紅半白無風雨,隨分夭容解笑人。
3.《賦得桃李無言》
唐代:李商隱
夭桃花正發,秾李蕊方繁。應候非爭艷,成蹊不在言。
靜中霞暗吐,香處雪潛翻。得意搖風態,含情泣露痕。
芬芳光上苑,寂默委中園。赤白徒自許,幽芳誰與論。
4.《武陵春·桃李風前多嫵媚》
宋代:辛棄疾
桃李風前多嫵媚,楊柳更溫柔。喚取笙歌爛熳遊。且莫管閑愁。
好趁春晴連夜賞,雨便壹春休。草草杯盤不要收。才曉便扶頭。
5.《雨中花(睢陽途中小雨見桃李盛開作以下奉使途中作)》
宋代:葛立方
壯歲嬉遊,樂事幾經,青門紫陌芳春。未見廉纖,膏雨浥花塵。濯錦寶絲增艷,洗妝玉頰尤新。向韶光濃處,點染芳菲,總是東君。
蘇州老子,經雨南園,為誰壹掃花林。誰信道、佳聲著處,肌潤香勻。曉試何郎湯餅,暮留巫女行雲。寄言遊子,也須留眄,小駐蹄輪。
3. 含有桃李的詩句非常多:)
紫薇花杜牧
曉迎秋露壹枝新,不占園中最上春。
桃李無言又何在,向風偏笑艷陽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詠雪奉呈廣平公-全宋詩-黃庭堅
連空春雪明如洗,忽憶江清水見沙。
夜聽疏疏還密密,曉看整整復斜斜。
風回***作婆娑舞,天巧能開頃刻花。
正使盡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華。
代悲白頭翁
劉希夷
洛陽城東桃李花, 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 行逢落花長嘆息。
今年落花顏色改, 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 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 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 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 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 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 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 將軍樓閣畫神仙。
壹朝臥病無相識, 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 須臾鶴發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 惟有黃昏鳥雀悲。
感遇·其二
張九齡
江南有丹桔,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佳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梅
元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壹夜清香發,
散作乾坤萬裏春。
《召南·何彼禯矣》
何彼襛矣,華如桃李。
蘭花 楊萬裏
雪徑偷開碧淺花,冰根亂吐小紅芽。 生無桃李春風面,名在山林處士家。
政坐國香到朝市,不容霜節老雲霞。 江籬圃蕙非吾耦,付與騷人定等差。
黃庭堅
桃李春風壹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4. 桃李年華的出處古人指女子二十歲的年齡。
古代年齡稱謂小集 繈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誌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
(《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
(《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
(《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
(《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幹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幹支,因而稱作“六十幹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
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
(《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
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男女統稱:男稱須眉、女稱巾幗。
夫妻五方去世稱:喪偶。 老師稱:恩師、夫子。
學生稱:門生、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