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先生杖屨無事,壹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後,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窺魚笑汝癡計,不解舉吾杯。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
水調歌頭·盟鷗翻譯及註釋翻譯 帶湖是我最愛的地方啊,放眼千丈寬闊的湖水,宛如打開翠綠色的鏡匣壹樣,壹片晶瑩清澈。我閑居無事,手扶竹杖,腳穿麻鞋,徜徉湖畔,壹日裏竟然千百次繞湖徘徊。鷗鳥啊,妳既和我締結盟好之後,就應常來常往,不要再相疑猜。還有那白鶴在什麽地方呢?請妳也邀請它壹起來。鷗鳥立於水邊蒼苔之上,時而撥動浮萍,時而排開綠藻,原來是在偷窺魚兒,伺機而捕。可笑妳只知盯住遊魚多麽癡呆,卻不懂我此時舉杯的情懷。昔日這裏是破敗的池沼荒蕪的山丘,今夜已是月色皎潔,清風徐來。人世間幾度歡樂,幾度悲哀?河東綠蔭尚嫌稀少,還須把楊柳多多來栽。
註釋 1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遊」等。相傳隋煬帝開汴河自制《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 「歌頭」就是大曲中的開頭部分。雙調九十五字,平韻, 宋代 也有用仄聲韻和平仄混用的。2盟鷗:是活用《列子·黃帝》狎鷗鳥不驚的典故,指與鷗鳥約盟為友,永在水國雲鄉壹起棲隱之意。李白詩:「 明朝 拂衣去(歸隱去),永與白鷗盟。」3帶湖:在信州(今江西上饒)北靈山下。4翠奩:翠綠色的鏡匣。這裏用來形容帶湖水面碧綠如鏡。5先生:作者自稱。杖屨(ju):手持枴杖,腳穿麻鞋。屨,用麻、葛做成的鞋。6「凡我」三句:表示與鷗鷺結盟,要互相信任,不要猜疑。鷺,鷺鷥,壹種水鳥。7偕來:壹起來。8「破青萍」三句:描寫鷗鷺在水中窺魚欲捕的情態。9癡計:心計癡拙。十「不解」句:不理解我舉杯自飲的情懷。⑾「廢沼」三句:意思是過去荒涼的廢池荒丘,如今變得景色優美。以帶湖今昔的變化,感嘆人世滄桑,歡樂和痛苦總是相繼變化的。疇昔,以往,過去。
水調歌頭·盟鷗賞析此詞上闋以首句中「甚愛」二字統攝。次句用「千丈翠奩開」之比喻,盛贊帶湖景色之勝,說明「甚愛」原因。放眼千丈寬闊的湖水,宛如打開翠綠色的鏡匣壹樣,壹片晶瑩清澈。面對如此美景,難怪「先生杖屨無事,壹日走千回」了。這是用誇張寫法來說明「甚愛」程度,句格同杜詩「壹日上樹能千回」:閑居無事,拄杖納屨,徜徉湖畔,竟壹日而千回。下面寫因愛湖之「甚」,而及湖中之鳥,欲與這結盟為友——這是用的擬人法。「凡我」三句,是寫對眼前鷗鳥之願:希望既結盟好之後,就應常來常往,不要再相猜疑了。這裏「莫相」之「相」,雖然關系雙方,但實際只表詞人絕無害鳥之心,望鷗鷺盡情棲遊,無須擔驚。《左傳·僖公九年》有這樣記載:「齊盟於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詞裏這幾句格式,當為《左傳》辭句套用,純是散文句法。
「白鶴」二句,是寫對眼前鷗鳥之囑:托其試將白鶴也壹起邀來。由愛所見之鷗鷺,而兼及未見之白鶴,其「愛」更進壹層。以上極寫帶湖之美及對帶湖之愛,固然表露了詞人擺脫了官場爾虞我詐的煩惱和明槍暗箭的驚恐以後心情之寧靜,但在這寧靜之中又透露出幾分孤寂與無聊。試想,壹個「壯歲旌旗擁萬夫」(作者《鷓鴣天》中語)的沙場將帥,竟然落得終日與鷗鳥為伍,其心境之淒涼,可想而知。妙在詞中表面上卻與「愁」字無涉,全用輕松之筆,這大概就是詞人後來所說的「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醜奴兒》)的手法。如此表達,意境更深壹層。
過片緊承上闋遐想。作者壹片赤誠,欲與鷗鳥結盟為友,然而鷗鳥是「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它們立於水邊蒼苔之上,時而撥動浮萍,時而排開綠藻,對詞人的美意不理不睬。其意從下句「窺魚笑汝癡計」中可以看出。原來他們「立蒼苔」,「為有求魚心,不是戀湖水」,與詞人「同居而異夢」。專心「窺魚,伺機而啄在詞人看來,只是壹種「癡計」,對此,他當然只能付之壹「笑」了。這「笑」,既是對鷗鳥「何時忘卻營營」的諷笑,也是嘆自己竟無與無友。「多情卻被無情惱」的苦笑。看來,鷗鳥亦並非詞人知已,並不懂得詞人離開官場之後此時的情懷,所以他悵然發出了「不解舉吾懷」之嘆。盟友縱在身旁,孤寂之心依舊,無人能釋分毫。可見,詞人所舉之杯,根本不能為永結盟好作賀,只能澆胸中塊壘罷了。雖然人們常說「舉杯澆愁愁更愁」,但詞人並沒有被愁所壓倒。「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他從自己新居的今昔變化中,似乎悟出了社會滄桑和個人沈浮的哲理——「人世幾歡哀」。詞人本是心情郁悶,卻故作看破紅塵、世態炎良。變得益發曠達開朗,因而對隱居之所帶湖也更加喜愛了。「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要作久居長棲之計了。詞到此處完篇,對開首恰成回應。
如果說上闋旨意全在不寫之中寫出,那麽下闋則就是在委婉之中抒發了。然而其語愈緩,其愈切,感情愈發強烈,較上闋又進壹層。天地之大,知己難尋;孑然壹身,情何以堪!雖有帶湖美景,但縱是盟鷗,也不解已意,作者心緒可知了。可見,這首詞表面是寫優遊之趣,閑適之情;分明是抒被迫隱居、不能用世的落寞之嘆,孤憤之慨。 清代 劉熙載《藝概·詞曲概》雲:「詞之妙莫妙於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細玩稼軒此作,確有「不言言之」之妙。
水調歌頭·盟鷗創作背景此詞寫於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作者被主和派彈劾落職閑居帶湖之初。淳熙八年(1181年)的冬末,四十二歲的作者,正是年富力強,應當大有作為的時候,卻被 南宋 政權罷官,回到剛落成不久的信州上饒郡帶湖新居,開始了漫長的歸田生活。這首詞即作於作者罷官歸家不久。 詩詞作品: 水調歌頭·盟鷗 詩詞作者: 宋代 辛棄疾 詩詞歸類: 春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