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提提君給大家講下詩歌鑒賞的壹些解題方法和技巧,希望各位同學能在看懂之後馬上去練。
詩歌賞析整體解題方法
體味詩歌的遣詞用句;體味詩歌的意象;體味詩歌所表現的情感旨趣、情物之類、含蓄之妙;審清試題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點,試題的側重點。
主觀題解題方法
主觀題包括填空、簡答、品述等子題型,在解答它們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從關鍵詞語上著手;從關鍵詩句上著手;從修辭手法上著手;從作品、作家的相關背景資料上著手;從詩歌所寫的具體內容上著手;從作家的風格和語言特征上著手。
古詩詞鑒賞五點註意
1、註意作品中的“意象”
從形象出發,鑒賞古典詩詞,應該充分考慮到它們創造形象的特點。
古典詩詞的形象,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出來的主觀的情感形象,我們姑且稱之為“意象”。鑒賞具體作品的時候,不僅要著眼於它們所描寫的客觀物象,還應透過它們的外表,看到其中註入的意念和感情;註意主客觀兩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體現的情調,意象的社會意義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鑒賞古代的詩詞作品。
2、註意作品中的“意境”
詩人在寫作時是十分註重意境的,作為鑒賞者在欣賞詩詞時也壹定要註重對意境的把握。
意境是什麽呢?是情和景的和諧統壹。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藝術境界。
意境是思想感情與藝術境界的結合,正如古代詩詞評論者所說,情與景諧,思與境***。具有完美意境的詩詞,情與景的和諧統壹,不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還能情景相映,思想感情與藝術境界互增光彩。意境是詩詞不可少的,但是意境又不是整齊劃壹的,在不同的作品中有著不同的形式。
觸景生情:因見到某壹景物、某壹場景,油然而引出某種情感的抒發,這體現在作品中常常是情與景的壹致,情與景的融合。杜甫《春望》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就染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花容與鳥鳴本是賞心悅目的,但讓處於戰亂中的作者看來,卻成了“花濺淚”、“鳥驚心”;歐陽修《蝶戀花》中的“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這裏的花也成了同作者感情壹致的東西,人“無計留春住”,花亦然。
情景分列:在詩詞中,寫景部分和抒情部分界限很清,表面看來,情與景是並列的,是分開的,實際上,情景壹致,情景交融。在壹句之中,上半寫景下半抒情的,如杜甫《江亭》中的“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前後句都是壹半寫景壹半抒情,“水流”、“雲在”是景,“心不競”、“意俱遲”是情;在壹首之中,上半部分寫景下半部分抒情或上半部分抒情下半部分寫景的,如杜甫的《蜀相》: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事,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首詩上部分寫景,畫出了蜀相祠堂這壹古廟的景象,下半部分抒情,反諸葛亮的遠見和勤奮進行了謳歌,並惋惜其事業未竟。上、下部分雖分寫景和情,但景與情是融合的。
景略情在:有的詩詞,表面看來,又全是抒情,同寄情於景的形式正好相反。象這樣的詩詞,是否就沒有意境呢?也是有的。本是觸景生情,情與景壹致,但寫成詩時,卻把景略去了,而直抒胸懷。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首詩是登幽州臺時所發出的慨嘆,從這不滿現狀的呼聲中,不僅可以領會出幽州臺的氛圍,而且也可覺察出當時的社會環境。因而,景雖略了,但意境很完美。
3、註意作者的“邏輯思維”
古典詩詞人們壹般能註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維,並對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視了對作品進行必要的邏輯思維的分析理解,從而在某些時候不能全面客觀地鑒賞出作品的真正意蘊。
形象思維不能排斥邏輯思維,而且必須以邏輯思維為基礎。在探討作品中具有的形象思維的特點的同時,不能忽視邏輯思維。如果我們把握了詩人在作品中為邏輯思路,又弄清楚詞和詞、句和句的邏輯聯系,那麽就能透徹地理解出作品的思想內容及其表現手法。
比如,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壹首寫景詩。詩人表面上寫景,實際上寓情於景。因果聯系是自然界或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壹種必然聯系。我們可以拿這個觀點去分析這首詩。當時詩人夜泊楓橋,時已深夜,不能成眠,因而能從視覺和聽覺出發,看到各種景物,聽到各種聲音,這是壹。
各種景物各種聲音又都緊緊圍繞著“夜泊楓橋”這壹特定的環境,這是二。
詩人先從遠處望,後向近處看,反映了由遠到近的觀察過程。“月落”、“烏啼”、“霜滿天”是遠處望到和聽到的;“漁火”、漁民的“愁眠”、“寒山寺”、“鐘聲”、“客船”是近處看到和聽到的。由這些景物和聲音構成了壹幅暮秋季節淒涼、冷落的夜景。面對這幅夜景,必然勾起詩人飄泊他鄉的孤愁情懷,這是三。
各種景物和聲音的描寫,不是胡亂的堆砌,而是按事物的條件、因果關系,安排先後順序。“月落”點明夜深。只有在深夜裏,才能聽到烏鴉的啼叫,才能看到濃重的霜露;因為是深夜,所以有“漁火”,並有“漁火”的映照下,才能看到漁民睡覺時的“愁態”;“寒山寺”在詩人停泊的所在地,寺裏和尚有夜半敲鐘的習俗,所以詩人很自然地寫到了“寒山寺”,並由此引出了“鐘聲”,再由鐘聲引出了“客船”,這是四。
可見詩人是抓住了事物間的因果聯系來進行思維活動的。
又如陸遊的《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和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這是壹首抒情詩。詩人采用逐層深入的寫法。第壹句的“僵臥孤村”和“不自哀”互為轉折關系。即:雖然“僵臥孤村”,但是並“不自哀”。要是別人處在作者年邁孤獨、身體衰弱的境地,肯定會悲觀消沈,但是陸遊他不。第二句是第壹句的遞進。即:不僅“不自哀”,而且還要思念“戍輪臺“,足見詩人“窮且益堅”的雄心壯誌。後兩句承接前兩句的意思,但在語意上更加深入壹層。由於詩人思念甚切,直至深夜還不能成眠,因而能聽到屋外的風雨聲,疑為千軍萬馬在奔騰,這樣促使他在睡夢裏也跨著戰馬,奔向冰天雪地的北方前線,和敵人展開了英勇的博鬥。這種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寫法,完全符合生活邏輯,也深刻而形象地反映出詩人急切思念殺敵報國的心情。
4、註意修辭手法的運用
在古典詩詞中,修辭手法的運用是相當普遍的。壹般而言,像比喻、誇張、擬人、設問、反問、排比等都常見,而且比較容易理解領會。這裏重點介紹兩種不太常見且理解起來有點困難的修辭手法。
①互文
“互文”是古漢語中壹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的的運用壹般來講有兩種表現形式:
其壹是有時為了避免詞語單調重復,行文時交替使用同義詞。從這個角度講與“變文”是壹致的,這種互文的特點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詞組或句子裏,處於相應位置的詞可以互釋。掌握了它,有時可以從已知詞義來推知另壹未知詞義,如“忠不必用兮,賢不必求”(《涉江》),其中的“用”和“以”處相應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
又如“求全責備”這壹短語,其中“全”與“責”處於相應位置,由此可推知“責”就是“求”的意思。這類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有時出於字數的約束、格律的限制或表達藝術的需要,必須用簡潔的文字,含蓄而凝煉的語句來表達豐富的內容。於是把兩個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現壹個而省略另壹個,即所謂“兩物各舉壹邊而省文”,以收到言簡意繁的效果,這是其在結構上的特點。下面結合常見的壹些詩文來具體談壹談互文的具體應用。
(1)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江上逢李龜年》)
其中“見”與“聞”互補見義。即“(當年我)常在岐王與崔九的住宅裏見到妳並聽到妳的歌聲”,並非在岐王宅只見人而不聞歌;也並非在崔九堂只聞歌而不見人。
(2)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木蘭詩》)
其上句省去了“坐我東閣床”,下句省去了“開我西閣門”。兩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開東閣門在床上坐坐,又打開西閣門在床上坐坐,以表達木蘭對久別的家庭的喜愛。不然既開的是東閣門,怎麽會坐西閣床呢?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觀滄海》)
其中“行”與“燦爛”互補見義。即“燦爛的日月星漢之運行均若出於滄海之中”。並非日月只運行而不燦爛,也並非星漢只燦爛而不運行。
②列錦
所謂“列錦”,就是全部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經過選擇組合,巧妙的排列在壹起,構成生動可感的圖象,用以烘托氣氛,創造意境,表達情感的壹種修辭手法。運用“列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達效果。
A、簡遠美
所謂簡遠,是指選取那些具有巨有概括性的事物,經過作家巧妙的藝術處理,使之凝聚豐富深廣的思想內容和情感。嶽飛《滿江紅》中有壹膾炙人口的千古佳句,“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運用名詞連綴,含不盡之意於言外。三十年來,以“精忠報國”為己任的嶽飛,南征北戰,為南宋王朝收復了大片失土,而昏庸腐敗的統治者卻茍且偷安,心甘情願地作金軍的階下囚,積極投降,消極抗戰。他空懷滿腹報國壯誌,屢遭朝廷冷落和排擠,但卻視功名利祿若塵埃和沙土,決心終生馳騁疆場,收復中原,趕走侵略者。這兩句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字裏行間飽含著復雜凝重的思想感情:既有對自己屢遭排擠、壯誌難酬的感嘆,又有對南宋王朝偏於壹隅,不思北伐的憤懣,更有對中原失陷人民的深深的摯愛。寥寥數語,壹個胸懷磊落、不患得失、不計名利、赴湯蹈火、萬死不辭的高大形象便凸現在讀者的面前,辭約而意豐,言近而旨遠。
B、意境美
意境指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或自然景色)與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壹致而形成的藝術境界。馬致遠的《天沙凈61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疊用九個名詞,寫出九種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壹幅野郊秋遊圖:幾棵蒼老的禿樹兀立山野,枯敗的藤蔓纏繞其身,黃昏歸巢的烏鴉棲息於樹上,淙淙的流水流經橋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適,古老荒涼的驛道上秋風陣陣,困頓疲乏,飄泊異鄉的遊子騎著馬正踽踽獨行。這三句表面寫景,實則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詞的運用,有力地渲染出遊子那種長期羈旅在外,不得與家人團聚的淒戚悵惆、郁悶悲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情由景顯,情和景熔鑄成壹個渾然天成的藝術整體,創造出蕭瑟蒼茫、深沈雋永的意境,給人留下強烈而深刻的印象。難怪王國維贊曰:“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佳境。”(《人間詞話》)
5、註意作品的“含蓄之美”
在鑒賞古詩詞時壹定要註意到作品中的“含蓄之美”。壹般而言,含蓄之美在詩詞中的體現有如下的情形:
①托物起興,意味雋永
如巧用雙關、象征等手法來寫,更為別致。如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首句托“紅豆”起興,暗喻後文相思情,用語清純又極富形象性。“春來發幾枝”,寄語設問,饒有情趣,讀來倍倍覺親切。“願君多采擷”,仍言在此而意在彼,實際上是暗示友人珍重友誼,用語誠懇動人。“此物最相思”,此句既切“相思子”之名,又合相思之情,妙用雙關,加上這“最”字更顯含蓄深婉。全詩選擇象征赤誠友愛的紅豆來寄托情思,語淺情深,意味深長。
②諷詠時事,寓意精警
如《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首句描寫煙霧茫茫,迷蒙冷寂的水上夜色,連用二“籠”字,意味深長。“夜泊秦淮近酒家”,前四字承上寫景又點題,後三字自然引出下文。“商女不知亡國恨”此句是曲筆,因為誰都知道,真正不知亡國恨而沈醉在這樂曲(因荒淫而亡國的陳後主所作)聲中的是那班貴族官僚。“隔江猶唱《後庭花》”,微妙地把歷史、現實和未來連成壹線,表現出詩人辛辣的諷刺,深沈的悲涼和無限的感慨,堪稱發人深省之作。
③以小見大,言微旨遠
往往以眼前景物反映重大內容,寫眼前景物又較註重細節的描寫。如《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寫昔日人來人往的朱雀橋,今天又荒涼冷落了。“野花草”往往象征衰敗,“野”字增添了荒涼景象。“烏衣巷口夕陽斜”,夕陽西下,再點上壹“斜”字,何此慘淡?“舊時王謝堂前燕”,把“燕子”想象成歷史的見證人,似乎信手拈來,卻足以使人想起烏衣巷昔日的繁榮。“飛入尋常百姓家”,“尋常”突出了今日與往日之不同,寄托著作者對這壹變化發出的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全詩落筆於眼前的“野草花”、“夕陽”、“堂前燕”等細小景物,卻反映了壹個深刻的主旨:封建權貴勢傾壹時,終究逃不脫衰亡的命運。
④欲言又止,欲說還休
所謂“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用魯迅先生的話說,“剛開了頭又煞了尾”。
如《江南逢李龜年》:“歧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此二句表面上是在與李龜年的交往過程,流露的卻是對開元盛世的無限眷戀和郁積心頭的滄桑之感。“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江南好風景”恰恰成了動亂時代和坎坷身世的有力反襯;“落花時節”是寫當時實景,又別有寄托,讀來不禁使人思緒萬千:世運的衰敗,社會的動蕩,詩人的漂泊,人世的艱辛?都不知不覺地在腦中閃過。按理說兩位老藝人幾度風雨後相逢,當有說不完的話,道不完的情,但詩人寫到“落花時節又逢君”卻黯然收筆,在無言中包含著“痛定思痛”“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的悲涼,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⑤化實為虛,虛實相生
如《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於壹問壹答中已覺不得歸之苦。“巴山夜雨漲秋池”,寫眼前秋雨,羈旅之愁更充溢在字裏行間。“何當***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人馳騁想象,獨辟新境,不再訴苦寫愁,卻寫心中美願,可謂出人意料。全詩先寫客中實景,後以“何當”化實為虛,引出壹片新境界,用未來的樂反襯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將增添相聚的樂,含蓄永,余韻無窮,不愧為絕句中的精品。
愛提提最新版來啦
點擊閱讀原文更新
快戳“閱讀原文”或長按識別“二維碼”下載愛提提高考2.3,開啟逆襲第壹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