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容,音fū róng,即芙蓉,荷花的別名。《漢書·揚雄傳上》:“衿芰茄之綠衣兮,被夫容之朱裳。”明·高啟《次韻周誼秀才對月見寄》:“明宵圓景未便虧,落盡夫容江色凈。”但此處的“夫容”卻非荷花,而是木芙蓉,又名芙蓉花、拒霜花、木蓮、地芙蓉、華木、斷腸草,是原產中國的花卉。花、葉可入藥,莖皮含纖維素39%,莖皮纖維柔韌而耐水,可供紡織、制繩、纜索、作麻類代用品和原料,也可造紙等用。古人還用木芙蓉鮮花搗汁為漿,染絲作帳,即為有名的“芙蓉帳”。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謚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南朝齊、梁時道教學者、煉丹家、醫藥學家。南朝士族出身。20歲時齊高帝引為諸王侍讀,後拜左衛殿中將軍。南齊永明六年(488年),在茅山得到楊羲、許謐手書真跡。永明十年(492年),辭去朝廷食祿,隱居句容句曲山(今江蘇茅山),傳上清大洞經箓,開道教茅山宗。梁武帝即位後,多次派使者禮聘,堅不出山。朝廷每有大事,常往咨詢,平時書信往來頻繁,當時人稱為“山中宰相”。陶弘景主張道、儒、釋三教合流,認為“百法紛湊,無越三教之境”。整理《神農本草經》,編成《本草經集註》七卷,***記載有藥物七百余種(原書已佚,現在僅存敦煌殘卷)。其著作很多,有《真誥》、《登真隱訣》、《養性延命錄》、《集金丹黃白方》、《藥總訣》、《華陽陶隱居集》等。能書善畫,通琴棋醫術。書法工於草隸,其畫清真。書畫有《二牛圖》、《山居圖》、《瘞鶴銘》等。
斷腸草,指木芙蓉的別名。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卷十九:“李白詩雲:‘昔作芙蓉花,今為斷腸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陶弘景《仙方註》雲:“斷腸草不可食,其花美好,名芙蓉。”宋·惠洪《冷齋夜話·詩出本處》:“李太白詩曰:‘昔作芙蓉花,今為斷腸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陶弘景《仙方註》曰:‘斷腸草不可食,其花美好,名芙蓉花。’”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壹:“老圃雲:芙蓉花根三年不除,殺人。因憶古詩雲:‘昔為芙蓉花,今成斷腸草。’則古人已曾言矣。”
方密之,即方以智,(1611年-1671年),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鹿起,別號龍眠愚者,出家後改名大智,字無可,別號弘智,人稱藥地和尚。南直隸安慶府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明代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方以智壹生正當明清交替之際,使其個人際遇十分坎坷。壹生可分三個時期。早期,由於仰仗祖上的余蔭,尚能過著“衣紈縠,飾騶騎,鳴笳疊吹,閑雅甚都”的富貴文人的生活。中期自明朝滅亡後,從北京逃返南京,又經浙江、福建輾轉到兩廣,從三十四歲到四十二歲,艱苦的十幾年流亡在他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順治九年(1652年)北歸。康熙十年(1671年),方以智病歿於贛江上萬安城外的惶恐灘,時年六十壹歲。是明末四公子(復社四公子、金陵四公子)之壹。壹生著述400余萬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數十種,內容所及文、史、哲、地、醫藥、物理。
鄭康成,即鄭玄,(127年-200年),字康成。北海郡高密縣(今山東省高密市)人。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大師。
康成註《毛詩》,指鄭玄撰《毛詩傳箋》,簡稱《鄭箋》或《毛詩箋》,鄭玄以《毛詩》為主,兼采今文三家詩說,加以疏通發揮,以闡揚儒學。“註詩宗毛為主,毛義若隱略則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識別。”《毛傳》只限訓詁,過於簡略,而此書既釋字義,又講文理,且通慣章指,足以補其闕漏,發明隱微。如見《毛傳》不合經文,則用三家之說,或出己意,以糾其失,有數百處之多。不過《鄭箋》在論《詩》的主旨方面,對於詩人本諸性情,幾無發明。拘泥於《詩序》,尤為明顯。把《詩》當作聖賢垂教的經典,比附義理,作出壹些牽強附會的解釋,與《毛傳》大體相同。
盻,漢字多音字:xì、pǎn。讀xì時,字義仇視、怒視;或看的意思;或勤苦不休之意。讀pǎn時,字義美目貌也。
覯止,音gòu zhǐ,意思是相遇,語出《詩·召南·草蟲》:“亦既覯止,我心則降。”毛傳:“止,辭也。覯,遇。” 清·袁枚《新齊諧·麒麟喊冤》:“夫君外出,妾等心憂。‘亦既覯止,我心則降’,言既見而心安,此人情也。”唐·沈佺期《哭蘇眉州崔司業二公》詩序:“佺期承恩北歸,中途覯止,訪及故舊。”按照鄭註“覯”即男女交媾之媾,似乎也能夠說得通。男女之事已成,欲望之心則降。
“胡然而天,胡然而帝。”此二句實為“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出自《詩經·庸風·君子偕老》。原文:“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雲如之何?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發如雲,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揚且之晳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縐絺,是紲袢也。子之清揚,揚且之顏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後有成語“胡天胡帝”,通常解釋:胡:何;帝:指天神。什麽是天,什麽是帝。意思是:1、原形容服飾容貌像天神壹樣美麗,後也表示尊敬崇仰。蔡東藩、許厪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三十七回:“輿門開處,但見壹位華裝炫飾,胡天胡帝的女嬌娃,姍步下輿。”2、用於貶義,形容言語荒唐、行為放肆。周亮《次石庵冬日感懷韻》:胡天胡帝心如醉,疑雨疑雲夢正濃。
“靈威仰,赤熛怒”,音líng wēi yǎng,chì biāo nù。靈威仰,是上古五方上帝之壹,為東方之神,亦稱春神。《禮記·大傳》“禮,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漢·鄭玄 註:“王者之先祖皆感大微五帝之精以生。蒼則靈威仰,赤則赤熛怒,黃則含樞紐,白則白招拒,黑則汁先紀。” 唐·賈公彥疏《周禮·天官》“祀五帝”,為“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赤熛怒,南方之神,司夏天。亦稱“赤帝”。
言從之邁,出自《詩經·小雅·都人士》。後人認為此詩大概為平王東遷,周人思昔日繁盛,悼古傷今之作,通過對昔日京城貴族衣著、容止和言語的描寫,表達對舊日京都人物儀容的懷念。全詩五章,每章六句,通篇皆用賦法,平淡的敘述中寄寓著濃烈的感情內容。第四章原文:“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卷發如蠆。我不見兮,言從之邁。” 宋·朱熹《詩集傳》:“賦也。”(第四章)“蓋曰是不可得見也。得見,則我從之邁矣。思之甚也。”
堯,音yáo,傳說中上古帝王名。傳說中的遠古部落“陶唐氏”的領袖,統治地域,位於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
擊壤,音jī rǎng,《辭源》釋擊壤為“古遊戲名”,壹般認為是古代的壹種投擲類遊戲。東漢王充《論衡·藝增篇》:“傳曰:有年五十擊壤於路者,觀者曰:‘大哉,堯德乎!’擊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堯何等力!’”是說遠古帝堯時代,有“年五十”的老者在路上做擊壤遊戲。有個“觀者”說:“真好哇!如果沒有堯的恩德,哪有這般閑情來擊壤呢?”對這番議論老者卻不以為然,說我太陽出來起床勞動,太陽落山回家休息,打井有水喝,種地有糧吃,閑暇時玩玩擊壤,與堯有什麽關系呢?這是關於擊壤活動的最早記載。從“擊壤”的字義分析,“擊”是擊打、投擊之意;“壤”也不是什麽特制物品,《辭海》說“壤,泥土的通稱”。由此推斷,當時的“擊壤”是壹種投擊土塊的遊戲。至於後世改用木屐、磚塊等物,則是擊壤遊戲用具的發展。東漢劉熙的《釋名》中講到:“擊壤,野老之戲”。繼東漢王充《論衡·藝增篇》關於擊壤的記載之後,晉人皇甫謐《高士傳》中也記述了堯時存在的擊壤遊戲,說堯出遊於田間,路見“壤父”壹邊擊壤,壹邊歌唱。“帝堯之世,天下太和,百姓無事。壤父年八十余而擊壤於道中,觀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夫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德於我哉!’(《藝文類聚》卷十壹引)。擊壤所用的“壤”,最早應當是土塊,後來才逐漸有了變化。三國·魏·邯鄲淳《藝經》中有這樣的記載:“壤以木為之,前廣後銳,長尺四,闊三寸,其形如履。”這時的“壤”已發展成壹尺四寸長、三寸寬、前寬後窄、形狀如屐的木制品,更為耐用。“將戲,先側壹壤於地,遙於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敲之,中者為上。(《太平禦覽》卷七五五引三國·魏·邯鄲淳《藝經》)”遊戲的方法是把壹塊“壤”側放地上,在三四十步處,用另壹“壤”去投擊它,擊中的就算得勝。說明這時的擊壤已經形成有比賽、分爭高低上下、力求準確性的投擲活動。
周處,(240—297年),字子隱,吳郡陽羨(今江蘇宜興)人。西晉大臣、將領,東吳鄱陽太守周魴之子。少時縱情肆欲,為禍鄉裏。後來改過自新,拜訪名人陸機和陸雲,浪子回頭,發奮讀書,留下“周處除三害”的傳說,拜東觀左丞,遷無難都督,功業勝過父親。吳國滅亡後,出仕西晉,拜新平太守,轉廣漢太守,治境有方。入為散騎常侍,遷禦史中丞,剛正不阿。得罪梁孝王司馬肜。元康七年,出任建威將軍,前往關中,討伐氐羌齊萬年叛亂,遇害於沙場。追贈平西將軍,謚號為孝。周處在史學、文學等方面也有建樹,著有《默語》30篇及 《吳書》,惜已散失。另壹部《風土記》則是我國最早的介紹地方歲時節令和風土習俗的著作,對後世有壹定影響。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陽等等習俗,所依據的便是這壹部《風土記》。
《風土記》,全書名《陽羨風土記》,晉·周處撰。記述晉代地方風土人情的雜記。此書主要記錄陽羨(今江蘇宜興)壹帶的歲時、祭祀、飲食、物產、地理等方面的情況。《隋書·經籍誌》說這部書有“三卷”,新、舊《唐書》“藝文誌”和“經籍誌”說有“十卷”,劉知幾《史通·補註篇》稱其“文言美詞,列於章句;委曲敘事,存於細書者”。然唐以後該書慘遭亡佚。清嘉慶年間王謨於群籍十九種中采獲九十七條,編入所輯《漢魏遺書鈔》“別史地理書類”,然刊布未廣,版已被毀。後來金武祥又搜采它書所引,在王漠輯本的基礎上加以擴充,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刊行。袁枚當時尚無輯本問世,故不可能讀得此書,其所稱“亦宋人偽作”之說,後世亦未見有何證據。
皇甫元晏,即皇甫謐(mì),(215年—282年),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古代“玄”通“元”)晏先生。安定郡朝那縣(今甘肅省靈臺縣)人,後徙居新安(今河南新安縣)。三國西晉時期學者、醫學家、史學家,東漢名將皇甫嵩曾孫。壹生以著述為業,後得風痹疾,猶手不釋卷。晉武帝時累征不就,自表借書,武帝賜書壹車。其著作《針灸甲乙經》是中國第壹部針灸學的專著,其被譽為“針灸鼻祖”。除此之外,他還編撰了《歷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元晏先生集》等書。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有關“擊壤”,他在《歷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都作為正史進行了記載,成為太平盛世的壹種象征,為統治階級接受,後世廣為流傳。
(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