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諸葛亮為什麽葬在定軍山?

諸葛亮為什麽葬在定軍山?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壹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諸葛亮為何要遺命葬漢中定軍山下,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有其深遠的政治和軍事意義。漢中,乃蜀漢北部屏障,“若無漢中,則無蜀矣”。

關羽失荊州後,漢中的地理位置更加重要,它關系著西蜀的存亡,因此,自公元219年蜀、魏“定軍山之戰”,黃忠襲殺夏侯淵而劉備奪取漢中地以後,蜀漢就壹直占據漢中設險固守,劉備在此設壇稱王,為建立蜀漢政權奠定了堅實基礎。諸葛亮北伐曹魏以漢中為營,在定軍山下屯兵八年,五次北伐的出軍、退兵皆以此為基。

但是,諸葛亮八年中的五次北伐,未能實現“北定中原、興復漢室”而讓蜀後主“還於舊都”的意願,結果病死於北伐軍中,成為千古遺恨,因此,他遺命“死後葬漢中定軍山”是對先主劉備的懷念,是他忠君思想的體現,亦是對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輔佐蜀漢基業、北伐曹魏艱辛業績的眷戀。更重要的是,他要以自己的“死虎余威”震攝扼守漢中,教育和鼓勵蜀漢將士以漢中定軍山為基,繼續北伐曹魏,去完成和實現自己的“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遺願。

公元234年8月,諸葛亮在五丈原軍中迎來了壹生中最後的時刻,出師未捷身先死,這也是他壹生中最傷感的時刻。此時,他心中最放不下的是西蜀北大門-漢中的安全。他讓人將自己葬在定軍山下,依山造墓,能容下棺材即可,人殮時穿平常衣物,不必有隨葬的器物。

生而治蜀,死猶護蜀。定軍山武侯墓殿內,就有這樣壹幅楹聯:生為興劉尊漢業;死猶護蜀葬軍山。人們普遍認為此聯語體察了諸葛亮“遺令”葬定軍山的隱衷。《三國演義》也據此創作了諸葛亮“顯聖”定軍山的故事,托夢給征蜀大將鐘會:“汝入境之後,萬勿妄殺生靈”雲雲。

北伐壯誌未酬。柳春藩《諸葛亮傳》就認為:諸葛亮之所以要“遺令”葬在漢中定軍山,是因為北伐壯誌未酬,想讓後人不忘北伐曹魏。唯其如此,諸葛亮的後繼者姜維才不顧壹切而堅持“八伐中原”。

在封建時代,忠臣難做,尤其是像諸葛亮那樣集權於壹身而又未完成“復興漢室”之重任者,他不能不處處小心。在當時,實際上就有人對諸葛亮的權力至大產生過疑慮,明察秋毫的諸葛亮對此不會沒有認識。所以,他“遺令”葬定軍山,或許正是為了避免身後被君臣猜疑,以保全國家與家人之平安。這從他死後,百姓請為立廟而朝廷卻壹直不同意,可見諸葛亮的苦衷是不無道理的。

諸葛亮壹生,為輔佐蜀漢帝業,嘔心瀝血,勤政廉潔,他的聰睿才智,被歷代歌頌,他的道德思想被世人尊崇。特別是,他生能舍己,死不還家的忠君敬業精神為後世所敬仰和感嘆,在武侯墓祠中,至今保留著這方面的楹聯,如:“未定中原,此魄何甘歸故土;永懷西蜀,飲恨遺命葬軍山”。“故國不歸,山河未遂中原誌;忠魂尤存,道路爭瞻漢相墳”。“生為興劉尊漢室;死猶護蜀葬軍山”。這些楹聯,準確地道出了諸葛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的緣由,更是對諸葛亮高風亮節的唱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