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出身於壹個傳統的讀書人家庭,家庭培養了袁行霈對古典文學的興趣。1953年袁行霈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57年北大中文系畢業留校任教 ,從此開始了教學與科研生涯。
1958年秋先是帶著學生到北京城子煤礦半工半讀,每周三天下礦井挖煤三天上課,持續了兩個多月。接著又到密雲鋼鐵公社勞動了大半年,燒過鍋爐,做過爐前工、木工、鑄工。1959年夏袁行霈又下放到齋堂公社白虎頭大隊勞動。
1960年3月才回到北大。1962年以後那段狠抓階級鬥爭的歲月裏,先生被定為全校的“白專”典型。
文革開始後,受到批判,下放鯉魚洲“五七幹校”勞動了壹年多,在壹次翻車事故中,從鄱陽湖大堤上摔下來,差壹點丟了性命。在壓抑的氛圍中,先生感到動輒得咎,無所適從,“那是我壹生中最不開心的時候”。
1977年高校恢復招生後,袁行霈在北大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中國文學史、中國詩歌藝術研究、陶淵明研究、唐詩研究、李賀研究、唐宋詞研究等課程。袁行霈在教學工作中不斷探索進取,取得較好的效果。
1979年晉升講師。獨自撰寫了《山海經初探》、《漢書藝文誌小說家考辨》、《魏晉玄學中的言意之辨與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等論文在1979年發表,開始引起學術界的註意。
1980年任副教授。1982年至1983年,袁行霈應日本東京大學的邀請,前往講授陶淵明研究等五門課程。1984年成為中文系特聘教授。1986年取得博士生導師資格。
1992年,袁行霈兼任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學研究》主編。1992年至1993年,袁行霈任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 1994年任大型系列電視專題片“中華文明之光”(150集)總顧問。1997年以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身份在哈佛大學訪問研究,並在哈佛、耶魯、哥倫比亞、華盛頓、夏威夷等大學演講。1998年再次任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1999年出任北京大學人文學部主任。
2000年又出任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2004年任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2005年被北京大學確認為資深教授,享受理科院士待遇,同年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聘為教授(與北京大學聯聘)。此外,先後在日本愛知大學,美國哈佛、耶魯、哥倫比亞、華盛頓、夏威夷等大學,以及香港大學、臺灣大學講學。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 2006年1月18日,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 1953年,先生考進北京大學,從此受到嚴格的學術訓練。1957年畢業,被林庚先生留
做助教。在1960年至1964年的幾年間,袁行霈和陳貽焮先生壹起跟隨他們的導師林庚先生主編了《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還參加了林庚、馮沅君主編的《中國歷代詩歌選》的選註工作。做這些工作需要閱讀大量的作品和史料,為袁行霈今後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78年先生在光明日報發表了壹篇文章《“縱通”與“橫通”》,文章不長,卻是先生第壹次公開地表白自己的學術追求,預示著袁行霈學術道路上壹個新的開始。文章指出:所謂“縱通”是“就文學論文學,著重研究文學史上各種現象、體裁、流派的發生、發展和衰落;研究壹個個時代和作家的成就,及其承上的作用和啟下的影響;力求將上下三千年文學發展的來龍去脈整理清楚”。所謂“橫通”就是力求將文學和史學、哲學、宗教、藝術乃至自然科學結合起來進行研究,“並努力從它們的關聯上,從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滲透的關系上,尋求帶有規律性的東西”。袁行霈認為將“縱通”與“橫通”結合起來,從更廣闊的背景上觀察和研究文學發展的歷史,“壹定會有很多新的發現,甚至開拓出壹些新的學科領域”。
1987年袁行霈的《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出版,此後在日本又出版了此書上編的日文譯本,在韓國出版了全書的韓文譯本。學界對於這壹專著的認可令先生感到欣慰,然而談及這本書的時候,先生屢屢提及的卻是林庚先生所作的序言,其中顯示了兩代學者心靈的脈脈相通,特別是袁行霈對導師的感恩之情。林庚先生在序言中說:“人之會心,或囊括宇宙,或隱於針鋒,靈犀脈脈,若相問答。行霈為學多方,長於分析,每觸類而旁通,遂遊刃於群藝,嘗倡邊緣之學;舉凡音樂、繪畫、宗教、哲學,思維所至,莫不成其論詩之註腳。本書上編蓋由淺入深,沿波以探源;下編則青山歷歷,峰巒自見。仿佛兩條坐標軸構成壹幅坐標圖,交輝映照,互為表裏。話固不可以若是其幾也,譬喻又總是跛足的,不知其可耶非耶。多年來行霈時叩我柴扉,每縱談終日,樂而忘返;蓋習以為常,亦性之所近也。”1987年袁行霈應邀到日本愛知大學講學,此後不久出版的《中國文學概論》就是這次講學的講稿。
袁行霈認為做學問無非是兩種方法:壹種是把復雜的事情說得簡單明白;另壹種是對簡單的事情,作出深入細致的分析。先生認為,學問也和詩歌壹樣具有氣象。“學問的氣象,如釋迦之說法,霽月之在天,莊嚴恢弘,清遠雅正。不強服人而人自服,無庸標榜而下自成蹊。”而形成這種氣象至少有三個條件:第壹是敬業的態度,對學問十分虔誠,壹絲不茍;第二是博大的胸襟,不矜己長,不攻人短,不存門戶之見;第三是清高的品德,潛心學問,堅持真理,堂堂正正。先生說,具有大家氣象的學者具有壹些***同的特點:袁行霈們學術的格局和視野開闊,能夠左右逢源,遊刃有余,處處顯示出總攬全局的能力;袁行霈們的學問都具有開山之功,開拓新領域,建立新學科,發凡起例,垂範後學;袁行霈們都是學問和道德並重,用正直、誠實、剛強成其寬容、獨立之氣象。
1995年,教育部請袁先生主編面向21世紀教材《中國文學史》。袁行霈約請了19所高校的29位學者,營造了良好的學術氣氛,大家團結壹致,經過兩年半的努力,完成了全部書稿,***四卷。袁行霈不但將這部書定位為教材,也定位為學術著作,因為好的教材都應反映最新的學術成果,並有獨到的見解。袁行霈還親自撰寫了總敘論、第三卷敘論,以及第三卷的兩章。袁行霈利用去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研究的機會統改書稿,在哈佛大學的圖書館夜以繼日辛苦了將近四個月。袁行霈手提著壹箱子書稿,從中國到美國,又從美國返回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