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竈王的詩句

關於竈王的詩句

1.求關於竈王爺順口溜

1、竈王copy爺順口溜:臘月二十三,呀呀呦,家家祭竈,送神上天,祭的是人間善惡言。壹張方桌擱在竈前,千張元寶掛在兩邊,滾茶涼水,草料俱全,糖瓜子,糖餅子,真素百兩全。當家跪倒,手舉著香煙,壹不求富貴度,二不求吃穿,好事兒替我多說,惡事兒替我隱瞞。

2、竈王爺順口溜:壹無廟宇,二無庵堂,三塊磚板,是我家鄉。貓兒拉屎,拉在我身上;蜘蛛結網,結在我臉上;煙問熏火燎,看不清四方。臘月二十三,換件新衣裳·····壹個‘福’字,貼在我頭上。新年之際,幾天風光;新年壹過,不答敬我竈王。

2.關於風俗的詩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唐·杜牧《清明》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唐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王安石《元日》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蘇東坡 “江上冰銷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宋朝 蘇轍(踏青) 春節的詩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說此年豐。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端午節: 競渡歌(節錄)(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壹壺。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夕: 古詩十九首之壹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劄劄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壹水間,脈脈不得語。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詩曰(宋)姜白石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冬至: 九九歌 壹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壹九,耕牛遍地走。

其實這方面的詩挺多的,好好看看。 中國法定節日有:新年(1月1日),全國放假壹天;春節(農歷新年),全國放假三天;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全國放假三天;中國青年節(5月4日);護士國際節(5月12日);兒童節(6月1日);中國***產黨誕生紀念日(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8月1日);教師節(9月10日);國慶節(10月1日),全國放假三天;記者節(11月8日)。

人大代表提出將傳統節日納入法定假日 沒辦法,字數太多,無法顯示,只能這樣了。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壹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元旦”壹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雲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 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此外,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彜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等。

春節是中國人壹年中的第壹個傳統佳節。過去,春節被稱為“新年”,因為按照中國歷史上壹直沿用的農歷,這天是正月初壹,為新壹年的開頭。

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壹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

從此,人們就把這壹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壹。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采用公歷紀年,農歷新年便改稱“春節”(大約在公歷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間)。春節時,家家貼春聯、貼年畫、裝飾居室。

春節前壹夜叫“除夕”,是家庭團聚的重要時刻,全家人歡聚壹起,吃壹頓豐盛的“年夜飯”;許多人通宵不眠,稱“守歲”。次日,大家便開始到親朋好友家裏“拜年”,相互問候,祝願在新的壹年裏萬事如意。

春節期間,傳統的文娛活動以獅子舞、龍燈舞、劃旱船、踩高蹺最為普遍。>>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

這是春節後的第壹個月圓之夜。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壹時。

《隋書·音樂誌》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裏,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過元宵節,有吃元宵和觀燈的習俗。元宵以糯米粉為皮,內裹果料糖餡,圓形,是“團圓”的象征。

元宵節觀燈始於公元壹世紀,沿至當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節之夜,許多城市舉辦燈會,展出各種彩燈,造型新奇,千姿百態;在農村,則舉行文娛活動,如放焰火、踩高蹺、耍龍燈、扭秧歌、蕩秋千等。

>> 中和節在農歷二月二,俗稱龍擡頭。此時正值驚蟄前後,春歸大地,萬物復蘇,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沈睡中醒來,故名龍擡頭。

古時龍是神聖的象征,所以就借龍來驅逐害蟲。明代曾流行熏蟲兒,二月二這天人們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餅,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

3.關於竈王的傳說

張生娶了個媳婦,名叫郭丁香。

這個丁香非常賢惠,自嫁給張生後,起早睡晚,收幹曬濕,辛勤持家,幾年功夫家業就興旺起來,騾馬成群,瓦舍百間,張生闊了,多虧娶了個勤勞的丁香。張生看到家業越來越大,成了富戶,不想想是怎麽得來的,看著丁香沒有年輕時俊了,就產生了喜新厭舊的思想,冬日活也不幹,壹心想把郭丁香休掉,找個漂亮的年輕媳婦。

他整天虐待丁香,把丁香休出家門後,又娶個財主的女兒李海棠。這李海棠好吃懶做,整日和張生花天酒地,不操持家務。

幾年功夫,家業敗盡,漸漸地窮了,連房屋加土地都賣凈,連飯也吃不上了,李海棠也不跟張生了。俗話說:休了前妻沒飯吃,張生要飯要到壹家門口,壹個做活的給他盛了壹碗湯喝了。

張生說:“這湯真好喝,再給壹碗喝吧。”做活的又盛了壹碗給張生喝了。

張生喝完兩碗湯,看看天色不早了,就說:“天不早了,給妳家主人說壹聲,能讓我在您家鍋屋裏住壹夜嗎?”做活的說:“行。”就把張生領到家裏,在鍋屋裏住下。

張生說還餓,還想喝碗湯,做活的又給他盛了壹碗,張生喝完說:“妳東家心眼真好,妳回報壹聲,我想見見他。”家人說:“不用回報,我家主人心眼最好,給他說壹聲就來。”

張生心裏感激不盡。自己正想著,這家主人來了,張生壹看是個女的,好像面熟,再仔細壹看,原來是自己休出家門的丁香。

丁香問張生:“怎麽到了這步田地了?”張生羞的無地自容。心想:我還有臉活著,死了吧。

張生壹看丁香家的大鍋底下火燒的正旺,就壹頭鉆到鍋底下燒死了。這時候,巡天的天神正好看見,就回報了玉皇。

玉皇知道張生雖然不好,但他知道害羞,自己投火燒死自己,說明他沒壞到底,還能回心轉意,他既死在鍋底下,就封他竈王吧。張天師傳下旨意:封張生為竈王,為壹家之主,逢年節都用果子敬他。

每年臘月二十三騎馬上天回報,臘月三十那天再回來,在天上過七天。張生封了竈王之後,家家都把他的像貼在鍋門口。

有的婦女抱著孩子燒鍋,有的小孩把他的臉皮抓破,有的小孩弄了泥巴抹到他嘴裏。他很生氣,單等臘月二十三日騎馬上天壹回報,對他不好的都窮了;誰對他好的,都叫誰富了。

老百姓壹開始不知道是什麽原因,後來才知道是竈王爺上天回報的。以後恐後他上天不說好話,在送他上天的時候,都用秫稭稗插個馬,做了面條,叫他吃飽喝足,照顧好好的,還圓成壹番,叫他上天回報好話。

後來還信不過,就用粘米做了個糖盤敬他,叫他吃了糖盤粘住嘴,不讓他上天回報壞話。人們還在竈王像兩邊寫了壹幅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橫披是“壹家之主”。直到現在,還有“二十三啃糖盤,再過七天就到年”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