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羌笛和胡琴,邊塞詩中出現的兩種樂器

羌笛和胡琴,邊塞詩中出現的兩種樂器

邊塞詩起源於漢代,而在唐朝達到頂峰,目前流傳至今的***有2000余首。由於唐朝社會有著尚武的傳統,唐朝詩人更是對邊塞甘灑熱血、保家衛國的經歷無限的向往,所以在唐朝詩人中幾乎都有寫過邊塞詩的經歷,即使李白、杜甫這樣的非專業邊塞詩人,也留下了邊塞詩作品。

但最為出名的還是高適、岑參、王昌齡等人,在邊塞詩中,曾多次出現羌笛、胡琴等樂器,也為邊塞詩歌增添了無盡雄壯蒼涼的味道。

摘自王之渙《涼州詞》

摘自王昌齡《從軍行》

摘自高適《塞上聽吹笛》

摘自高適《金城北樓》

摘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從以上詩詞中可以發現,羌笛、胡琴確實頻頻出現在邊塞詩中,而且還有琵琶、蘆管、角、笛、鼓等樂器,為什麽唐代詩歌中會頻頻出現羌笛和胡琴?大概有壹下幾個原因。

壹、唐朝的民族大融合政策。 羌笛、胡琴都是少數民族樂器,其中羌笛發源於四川壹帶的羌族,而胡琴發源於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在唐朝少數民族與內地互往頻繁,特別是在邊塞這種區域,戍邊士兵使用這種少數民族樂器特別普遍,尤其是羌笛,是在唐朝邊塞才經常用的樂器,代表了邊塞的文化,而著名的陳子昂典故“伯玉毀琴”中的琴就是胡琴,當時壹把成色好的胡琴相當值錢。

二、詩中出現的都是單人樂器,攜帶方便。 無論羌笛和胡琴,都屬於單人獨奏,很適合軍中戰士在閑暇時節用於排解苦悶,解除憂慮。而且羌笛和胡琴都是小樂器適合長期攜帶,在邊塞戰爭中,戰士要長期東北西走,這與大型的樂器比起來,更具有其獨特的優勢。

三、兩種樂器的音色獨特。 羌笛音色高亢,並帶有悲涼之感。胡琴音色渾厚清壯,容易打動人心。長期戍邊的士兵遠離家鄉,在邊塞壹待就是幾年甚至十幾年,甚至有可能戰死沙場,“古來征戰幾人回”深刻的描述了當時戰爭的殘酷性,當時通訊條件並不發達,士兵日夜思念家鄉,而羌笛、胡琴獨特的音色,更能夠抒發自己苦悶、壓抑的心情,聽後無不令人動容,淚下。

正是以上各種原因造就了羌笛、胡琴在唐朝邊塞流行的原因,唐朝詩人通過樂器來表達對邊塞軍人無比敬仰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