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如下:
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譯文如下:
孩兒立下誌向走出家鄉,學習不取得成就發誓不還來。
死後埋葬何必在故鄉的土地,人生到處都是可以埋葬屍骨的青山。
詞句註釋
1.西鄉隆盛:1828—1877在世,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幕末)的薩摩藩武士、軍人,政治家、維新誌士,他和木戶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並稱“維新三傑”。
2.鄉關:即故鄉,家鄉。如崔顥《黃鶴樓》詩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3.桑梓地: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種桑樹和梓樹。又說家鄉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要對它表示敬意。後人用桑梓比喻故鄉。
擴展資料:
1910年,毛澤東的父親毛順生要毛澤東去做生意,毛澤東卻立誌走出韶山沖到新式學校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繼續求學。毛澤東經過自己的力爭和親友、老師們的壹致勸說,父親答應他的要求。在離家赴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求學前夕,毛澤東提筆寫了這首《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賬簿裏。
這首詩是少年毛澤東走出鄉關、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書,從中表明了他胸懷天下、誌在四方的遠大抱負。日本明治維新前夕,詩僧月性在離鄉東遊前寫了兩首自述其誌向的題壁詩《鏘東遊題壁二首》。後來被西鄉隆盛讀到了,他認為其中第二首詩的內容符合自己的抱負,便稍作修改後存留著自勉。
清朝末年,中國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國將不國、民不聊生。日本明治維新運動的成功成為中國有誌青年效法的榜樣,西鄉隆盛的著名事跡也流傳到了中國。由此可以推斷:在這種條件下,少年毛澤東或者是從書籍報刊上,或者是直接從留學東洋的教師那裏,讀到了西鄉隆盛版本的這首述誌詩。
之後,他堅持要離家前往湘鄉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開拓更為廣闊的天地。這與固執守舊的父親發生了嚴重的沖突,在這種形勢下,他改動了這首詩的幾個字,而後呈給父親。
百度百科——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