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割稻子的詩句 1. 秋天收割稻谷的詩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婉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秋晚 白居易 煙景淡蒙蒙,池邊微有風。
覺寒蛩近壁,知暝鶴歸籠。 長貌隨年改,衰情與物同。
夜來霜厚薄,梨葉半低紅。 終南秋雪 劉禹錫 南嶺見秋雪,千門生早寒。
閑時駐馬望,高處卷簾看。 霧散瓊枝出,日斜鉛粉殘。
偏宜曲江上,倒影入清瀾。 題揚州禪智寺 杜牧 雨過壹蟬噪,飄蕭松桂秋。
青苔滿階砌,白鳥故遲留。 有美堂暴雨 蘇軾 遊人腳底壹聲雷,滿座頑雲撥不開。
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 十分瀲灩金尊凸,千杖敲鏗羯鼓催。
喚起謫仙泉灑面,倒傾鮫室瀉瓊瑰。 秋窗風雨夕 曹雪芹 秋花慘淡秋草黃 耿耿秋燈秋夜長 已覺秋窗秋不盡 哪堪風雨助淒涼 助秋風雨來何速 驚破秋窗秋夢綠 抱得秋情不忍眠 自向秋屏移淚燭 淚燭搖搖爇短檠 牽愁照恨動離情 誰家秋院無風入 何處秋窗無雨聲 羅衾不奈秋風力 殘漏聲催秋雨急 連宵脈脈復颼颼 燈前似伴離人泣 寒煙小院轉蕭條 疏竹虛窗時滴瀝 不知風雨幾時休 已教淚灑窗紗濕。
2. 關於“秋天收割稻谷”的詩有哪些
宋代範成大的詩詞《浣溪沙·江村道中》,是關於秋天稻谷的。知
出處《浣溪沙·江村道中》——宋代:範成大
十裏西疇熟稻香,槿花籬落竹絲長,垂垂山果掛青黃。
濃霧知秋晨氣潤,薄雲遮日午陰涼,不須飛蓋護戎裝。
譯文金燦燦的十裏平疇,飄來撲鼻的稻香,紅艷艷的木槿花開在農舍的竹籬旁,迎風搖曳的毛竹又青又長,青黃相間的累累山果,笑盈盈地掛在枝頭上。秋天的早晨霧氣漸濃,濕潤的空氣令人清爽。正午的薄雲又遮住了太陽道,更不用隨從張蓋護住我的戎裝。
擴展資料
1、《浣溪沙·江村道中》創作背景
範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南宋時,川蜀、襄漢和兩淮為沿邊重鎮,與金國接壤,常須戒備。版所以範成大在擔任四川I制置使期間出遊時常常要身著戎裝。這首《浣溪沙》詞大概就是詞人在蜀中所作。
2、《浣溪沙·江村道中》鑒賞
詩詞以顏色變換為線索,先遠後近。第壹句寫遠景,金燦燦的十裏平疇,稻香撲鼻。第二句稍近些,紅艷的木槿權花後,有青翠的修竹在迎風搖曳。第三句寫近旁的山坡上,累累山果掛滿枝頭,青黃相間,低頭搖晃,招人喜愛。好壹派豐收景象。充分體現了這位著名田園詩人在描繪江村美景方面的才華。
3. 關於“秋天收割稻谷”的詩有哪些
1。
《山居秋暝》王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婉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2。《秋晚》白居易煙景淡蒙蒙,池邊微有風。
覺寒蛩近壁,知暝鶴歸籠。長貌隨年改,衰情與物同。
夜來霜厚薄,梨葉半低紅。3。
《終南秋雪》劉禹錫南嶺見秋雪,千門生早寒。 閑時駐馬望,高處卷簾看。
霧散瓊枝出,日斜鉛粉殘。偏宜曲江上,倒影入清瀾。
4。《題揚州禪智寺》杜牧雨過壹蟬噪,飄蕭松桂秋。
青苔滿階砌,白鳥故遲留。5。
《有美堂暴雨》蘇軾遊人腳底壹聲雷,滿座頑雲撥不開。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
十分瀲灩金尊凸,千杖敲鏗羯鼓催。 喚起謫仙泉灑面,倒傾鮫室瀉瓊瑰。
《秋晚》?白居易作者簡介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號稱香山居士,河南鄭州新鄭人,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
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陜西、出生於河南鄭州新鄭,葬於洛陽。
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1]詩詞賞析歷代詩家慣將白居易、元稹看成壹個詩派,而以通俗歸結。 其實,元、白雖以通俗而馳譽詩壇,但他倆的氣質、性格、興趣、愛好、習慣、出身、經歷不同,其詩風亦迥然有別。
蘇軾曾說:“元輕白俗。”(《祭柳子玉文》)所謂輕,並非輕薄、輕佻,而是輕淺、輕艷。
它雖也尚俗,但色澤鮮麗,色彩斑斕,兼纖秾、繁縟之美;而白居易則崇尚壹個淡字。 因此元稹為艷俗,白居易為淡俗。
元長於塗色,白擅於白描。清代詩評家田雯在《古歡堂集》中評:“樂天詩極清淺可愛,往往以眼前事為見得語,皆他人所未發。”
所以,白詩的通俗是淺、淡、清,這與元詩的輕、濃、艷大不相同。白居易也直言不諱地稱他自己“詩成淡無味,多被眾人嗤”(《自吟拙什因有所懷》)。
淡,正是白詩的壹大特點。它淡而有味,極有韻致。
不僅如此,白居易不但宣稱他的詩風崇尚壹個淡字,同時,又公開地排斥壹個艷字。但這種艷,並非綺麗、纖秾,而是壹種淫靡之風,因此他在給元稹的詩序中聲稱他的詩“淫文艷韻,無壹字焉”(《和答詩十首序》)。
在寫給皇帝的《策林》中,他也強調“刪淫辭,削麗藻”。 在白居易的詩中,雖偶見綺麗,但並不占主導地位。
《晚秋夜》就是壹首融通俗、綺麗於壹體的佳篇。它的特點可用淺、淡、清、麗來概括。
所謂淺,就是淺顯通俗,瑯瑯上口,不飾典故,不用奧語;所謂淡,就是輕輕入之,淡淡出之,不著濃彩,不用艷詞;所謂清,就是氣氛爽利,清新明朗,不事雕琢,自然而然;所謂麗,就是容光煥發,天真純凈,文采斐然,姿容秀美。 首聯寫寬廣的碧空中,高懸著壹輪明月,皎潔華美,靜寂無聲,把讀者帶入壹個浩渺無垠、明媚清朗、寧靜深邃的境界中。
月下凝思,遙視太空,悠然神往,不禁寂從中來,憂思縈懷,然而對月無言,惟有形影相吊而已。在這裏,詩人勾勒出了寂寞孤獨的心境。
這種心境與靜謐的月夜在基調上是非常吻和的。 頷聯寫菊花開放,論常理,秋菊獨傲霜雪,孤芳孑立;但此時卻是殘菊花開,還依傍著稀疏的籬笆,可見雕謝之期已不遠了。
然而,尚可支撐些時日,至於衰老的梧桐,卻已抵擋不住寒氣的侵襲,葉子已紛紛雕零,飄落在寒井之上了。這裏,以“花開”對“葉下”,“殘菊”對“衰桐”,“傍疏籬”對“落寒井”,更渲染出壹種淒寂寒冷的氣氛。
雖系寫景,卻暗寄著愁情,且與首聯寫的“愁”字相呼應。頸聯由植物轉入寫動物。
塞外飛鴻,為了躲避寒冷的侵襲,疾速地飛過長空,由北向南,感到晚秋已盡;由於晝短夜長,鄰居的雞啼也推遲了。這裏,以“塞鴻飛急”對“鄰雞鳴遲”,以“覺秋盡”對“知夜永”,以反襯晚秋夜的寒冷,從而把詩情深化到壹個更新的境界。
尾聯又回到寫人上來。這就是首聯所寫的“愁人”,他“凝情不語”,寂寞淒清。
就在他思緒萬千之際,蕭瑟的秋風,陣陣吹來,拂在白露上,冷氣襲人,衣不勝寒。俗與雅,沒有明確界限,而是相反相成的。
俗中出雅,雅中含俗,方為上乘。黃庭堅強調過“以俗為雅”(《再次楊明叔韻·引》),吳訥也註重“由俗入雅”(《文章辨體序說》)。
而化俗為雅關鍵在於壹個化字。唐代詩評家張為在《詩人主客圖序》中將元稹看成是“上入室”者,而“以白居易為廣大教化主”,即將元、白都視為登大雅之堂的著名詩人。
可見雅,並不排斥通俗的。至純的雅,往往古奧、凝重,而缺乏明了性和群眾性;如雅中含俗、寓俗於雅、由雅返俗,則無俗的痕跡,卻有俗的滋味,無俗的外形,而有俗的神韻。
這種俗,是雅的極致,也是俗的極致。因為它已非純粹的俗,而是含雅之俗,這就高於壹般的俗。
《晚秋夜》就是有雅有俗、雅俗***賞的傑作。正如清代詩評家葉燮在《原詩》中評論說:“白俚俗處而雅亦在其中。”
此詩就是如此。相關晚會中國中央電視臺中秋文藝晚會,通常簡稱為央視秋晚,或直接稱為“秋晚”,是中國中央電視臺。
4. 描寫收割水稻的壹段話
秋天,正值農場收割水稻的季節,隨著秋風起伏著金黃的稻浪,我們采風小組的成員來到了玉湖農場,去第壹次體驗收割水稻的勞動生活。
壹走進農場,我們就看到農場的叔叔阿姨們正在忙碌的收割著水稻。他們腳下穿著膠鞋,手上握著鐮刀,身上還穿著整齊的制服,整個農場呈現出壹片熱火朝天的景象,讓我看了真恨不得立即跑到田中先去體驗壹把。 下地前,由壹個叔叔先教我們割水稻的正確姿勢:兩腿分開站立,左手反抓著稻桿,右手緊握著鐮刀刀柄,向兩腿中間平平用力割。叔叔還強調說:“如果斜著割會讓鐮刀傷到腿的,壹定要註意。”
因為是第壹次割水稻,我很激動,看著我面前在風中搖來晃去的稻子,它們好象在對我說:“快吧!快吧!我們已經成熟了!”我按著叔叔教我們的動作壹下壹下的收割起來。由於準備的工具有限,分到鐮刀的同學就割稻子,沒有分到鐮刀的同學就在後面拾那些散落的稻穗。
開始的時候,我們都覺得很新鮮,壹個個喜笑顏開,幹勁十足。可割了壹會同學們的熱情就逐漸沒了,因為太陽太大,每次又要用夠力氣才能把稻桿割斷,同學們都累得滿頭大汗。甚至有的同學因為抓稻桿太用力,讓稻桿磨破了手指,那可都是從來沒有經歷過這種體力勞動的壹雙雙白白嫩嫩的手啊。 到了中午,要離開了,我真想馬上到家躺在床上好好休息。可是回頭看看我第壹次勞動的稻田,又有點不舍。懷著復雜的心情坐在車上,我想:“我花那麽大的力氣收割的稻子,不知道能生產出多少斤大米,也許還不夠我吃壹餐吧!”低頭看看滿腿的泥漿,不由想起了那首千古名篇: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5. 作文割稻子的提剛
此次六年級的農事體驗活動真豐富多彩,如:挖番薯、推獨輪車、挑扁擔等。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割稻子。
當我們坐車來到了漁山鎮的稻田時,放眼望去,壹片片的稻穗沈甸甸的,彎下了腰,壹陣風吹過,漾起了金色的浪花,稻浪翻滾,好看極了!這使我聯想到了壹首歌曲《金色麥浪》,也許它們描述的對象不同,可是卻有著同樣的壹番美麗景象,令人贊嘆!
下車了,我們每人都分到了壹把鐮刀和壹只布手套。當我們聽完老農介紹完該如何割稻子後,都爭先恐後、迫不及待地下了稻田。開始用鐮刀割稻子了!我照老農的方法割,屈膝半蹲著,左手戴上手套,毫不客氣地壹把抓住稻子,右手拿起鋒利的鐮刀向根部割去。刀向稻子用力割去,稻子隨著刀的劃過的地方倒在了我的手中。起初的時候,我割得並不順手,萬事開頭難,可到後面越來越順手了。才用了幾分鐘時間就割了壹堆稻子,真是興奮極了!同學們壹比,張揚遙遙領先。唉!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行,我壹定要迎頭趕上,於是我摩拳擦掌準備大幹壹場。
我鼓足了勁,又幹了起來,畢竟熟能生巧,不壹會兒我就趕上了不少。在陽光裏,金燦燦的稻子正向我微笑呢!時間飛逝,轉眼間我們即將離去,我卻還揣著割稻子的樂趣,想起來真是既好玩,又充實!
活動中,我不僅掌握了割稻子的要領,更重要的是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