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為了喜慶,代表了古代勞動人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
燈籠,又稱燈彩,是壹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工藝品。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壹種喜慶的氛圍。
過年掛燈籠是民間的壹種根深蒂固的習慣,是年味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中國的春節燈籠又統稱為燈彩。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春節燈籠,來營造壹種喜慶的氛圍。
春聯,俗稱門對子。每年春節,家家戶戶在門上貼上大紅的春聯,更增添了喜慶氣氛。
春聯的另壹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壹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據說這壹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
擴展資料:
春聯的由來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壹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壹棵覆蓋三千裏的大桃樹,樹梢上有壹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須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茶、郁壘。
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茶、郁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餵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茶、郁壘。
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幹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茶、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壹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良好心願。
百度百科—燈籠
百度百科—春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