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
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誌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壹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班固(32~92年)字孟堅在《漢書》中雲:王莽始起外戚,折節力行,以要名譽,宗族稱孝,師友歸仁。及其居位輔政,成、哀之際,勤勞國家,直道而行,動見稱述。
豈所謂“在家必聞,在國必聞”,“色取仁而行違”者邪?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歷世之權,遭漢中微,國統三絕,而太後壽考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惹,以成篡盜之禍。推是言之,亦天時,非人力之致矣。
及其竊位南面,處非所據,顛覆之勢險於桀、紂,而莽晏然自以黃、虞復出也。乃始恣睢,奮其威詐,滔天虐民,窮兇極惡,流毒諸夏,亂延蠻貉,猶未足逞其欲焉。
是以四海之內,囂然喪其樂生之心,中外憤怨,遠近俱發,城池不守,支體分裂,遂令天下城邑為虛,丘壟發掘,害遍生民,辜及朽骨,自書傳所載亂臣賊子無道之人,考其禍敗,未有如莽之甚者也。昔秦燔《詩》、《書》以立私議,莽誦《六藝》以文奸言,同歸殊途,俱用滅亡,皆炕龍絕氣,非命之運,紫色蛙聲,余分閏位,聖王之驅除雲爾! 夏言(1482-1548)《申議天地分祭疏》有雲:“用《周禮》誤天下者,王莽、劉歆、蘇綽、王安石也。”
霍韜(1487-1540)《與夏公謹書》有雲:“王莽之學,壹傳而得宇文泰,再傳而得王安石。然而安石惟能行泉府壹法而已矣。
蓋泉府之政,即桑弘羊均輸之政也。安石行焉,遂致元豐熈寧棼棼如也,猶不如宇文泰焉。
宇文泰為大冡宰,盡行《周官》之法,其嗣遂為周天王,然猶不如王莽。法行《周官》,身為宰衡,遂上兼舜禹而宅帝位。
故曰:敢用《周禮》王莽其上也,宇文泰其次也,王安石其下也。” 楊慎(1488-1559)說:“以鄉願竊相位胡廣也,以鄉願竊天位王莽也。”
[編輯本段]首稱皇帝 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國王位的第二十六個年頭,終於統壹了中國。天下初定,39歲的秦王政第壹件急著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給自己確定壹個稱號。
春秋戰國,各國諸侯都被稱為“君”或“王”。戰國後期,秦國與齊國曾壹度稱“帝”,不過這壹稱號在當時並不同行。
已經壹統天下的秦王政,以為過去的這些稱號都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尊崇,“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他下令左右大臣們議帝號。
經過壹番商議,丞相王綰、禦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認為,秦王政“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功績“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他們援引傳統的尊稱,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建議秦王政采用“泰皇”頭銜。
然而,秦始皇對此並不滿意。他只采用壹個“皇”字,而在其下加壹“帝”字,創造出“皇帝”這個新頭銜授予自己。
從此以後,“皇帝”就成為中國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謂。 “皇帝”稱謂的出現,不僅僅是簡單的名號變更,還反映了壹種新的通知觀念的產生。
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們對祖先神和其他壹些神明,有時就稱“皇”。“帝”是上古人們想象中的主宰萬物的最高天神。
秦始皇將“皇”和“帝”兩個字結合起來,第壹,說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是上天給予的,即“君權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覺得僅僅是做人間的統治者還不滿足,還要當神。 可見,“皇帝”的稱號,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權的壹個產物。
秦王政做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皇帝,自稱“始皇帝”。他又規定:自己死後皇位傳給子孫時,後繼者沿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
秦始皇夢想皇位永遠由他壹家繼承下去,“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 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聖化,秦始皇又采。
2.形容大業的成語
***濟世業:濟:成;世業:世代相傳的事業。***同完成世代相傳的事業。泛指國家統壹大業。
建功立事:猶建功立業。建立功勛,成就大業。
建功立業:建:建立;功:功勛;業:事業。建立功勛,成就大業。
開國濟民:開國:創建國家;濟:救助。開創大業,救濟百姓。
萬代之業:指傳之萬世不朽的大業。
萬世之業:指傳之萬世不朽的大業。
王佐之才:佐:輔佐。輔佐帝王成就大業的才幹。
3.形容誌氣的詩句
1、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宋代:辛棄疾
釋義:(我)壹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復國家失地的大業,取得世代相傳的美名。
2、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滿江紅·寫懷》
宋代:嶽飛
釋義:擡頭望眼四周遼闊壹片,仰天長聲嘯嘆。
3、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二首》
宋代:陸遊
釋義:夜將盡了,我躺在床上聽到那風雨的聲音,迷迷糊糊地夢見,自己騎著披著鐵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場。
4、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軍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齡
釋義: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誌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5、丹心照夙昔,鬢發日已改。
《端午即事》
宋代:文天祥
釋義:往日能夠為國盡忠的人,現在已經白發蒼蒼。
6、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南陵別兒童入京》
唐代:李白
釋義:仰面朝天縱聲大笑著走出門去,我怎麽會是長期身處草野之人?
7、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
《病起書懷》
宋代:陸遊
釋義:雖然職位低微卻從未敢忘記憂慮國事,但若想實現統壹理想,只有死後才能蓋棺定論。
8、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
《對酒》
清代:秋瑾
釋義:不吝惜很多錢去買壹把好刀,用貂皮大衣換酒也算得上豪邁。
9、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
《金錯刀行》
宋代:陸遊
釋義:大丈夫已到了五十歲,可建功立業的希望渺茫,只能獨自提刀徘徊,環顧著四面八方,祈求能壹展抱負,小試牛刀。
10、男兒值休明,豈是長泥蟠。
《遊子吟》
唐代:陳陶
釋義:但是誌氣男兒在如今這開明盛世,又怎能壹直處於困厄之中呢。
4.形容“大業”的成語有哪些
萬世之業 [ wàn shì zhī yè ]
開國濟民 [kāi guó jì mín]
***濟世業 [gòng jì shì yè]
建功立業 [ jiàn gōng lì yè ]
千秋大業 [ qiān qiū dà yè ]
1. 萬世之業 [ wàn shì zhī yè ]
釋義: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裏,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2. 開國濟民 [kāi guó jì mín]
釋義:開國:創建國家;濟:救助。開創大業,救濟百姓。 出自唐·杜甫《蜀相》詩:“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3. ***濟世業 [gòng jì shì yè]
釋義:濟:成;世業:世代相傳的事業。***同完成世代相傳的事業。
4. 建功立業 [ jiàn gōng lì yè ]
釋義:建:建立;功:功勛;業:事業。 建立功勛,成就大業。出自宋·蘇軾《上兩制書》:“古之聖賢建功立業、興利捍患;至於百工小事之事皆有可觀。”
5. 千秋大業 [ qiān qiū dà yè ]
釋義:長久的、偉大的功業或事業。出自清·陳確《平水東嶽廟謝別先生》:“千秋大業真吾事,臨別叮嚀不敢忘。”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轉載請註明出處詩詞大全 ? 形容大業未成的詩句
形容大業未盡的詩句 形容終成大業的詩句 形容千秋大業的詩句
展開剩余的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