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沒有錢請吃飯”的詩句有:“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與“欲邀擊築悲歌飲,正值傾家無酒錢”。
原詩:
1、《別董大二首》唐代:高適
其壹: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其二:
六翮飄飖私自憐,壹離京洛十余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釋義:
其壹:
千裏黃雲遮天蔽日,天氣陰沈,北風送走雁群又吹來紛揚大雪。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天下還有誰不認識妳呢?
其二:
就像鳥兒四處奔波無果只能自傷自憐,離開京洛已經十多年。大丈夫貧賤誰又心甘情願,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錢。
2、《醉後贈從甥高鎮》唐代:李白
馬上相逢揖馬鞭,客中相見客中憐。欲邀擊築悲歌飲,正值傾家無酒錢。
江東風光不借人,枉殺落花空自春。黃金逐手快意盡,昨日破產今朝貧。
丈夫何事空嘯傲,不如燒卻頭上巾。君為進士不得進,我被秋霜生旅鬢。
時清不及英豪人,三尺童兒重廉藺。匣中盤劍裝魚昔魚,閑在腰間未用渠。
且將換酒與君醉,醉歸托宿吳專諸。
釋義:
我們騎著馬在路上相逢,相互高揖馬鞭問候,都是在外的遊客,客中相見分外憐惜。想邀妳壹起擊築悲歌酣飲,擊築悲歌沒問題,但正值我傾家蕩產無酒錢。江東的人啊,看錢看得緊,風光不借人,枉殺貧窮人,落花空自春。不是沒有過錢,只是黃金逐手,快進快出,昨日剛剛破產,今朝陷入貧窮。
大丈夫何必空自嘯傲,不如燒卻頭上戴的儒士巾。妳身為進士不得封官進爵,我被秋霜染白了旅途中的雙鬢。時世清明,可是實惠未施及英豪之人,三尺童兒都知道尊重廉頗與藺相如。寶劍放在鯊魚皮的刀鞘裏,閑掛在腰間,沒有機會用它。就將它換酒與君醉,醉歸以後就寄宿到吳國俠客專諸的家裏。
擴展資料:
1、《別董大二首》,在唐人贈別詩篇中,那些淒清纏綿、低徊留連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壹種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詩作,卻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與渭城風雨塗上了另壹種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適的《別董大二首》便是後壹種風格的佳篇。
這兩首送別詩作於公元747年(天寶六年),當時高適在睢陽,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這時高適也很不得誌,到處浪遊,常處於貧賤的境遇之中。但在這兩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今日相逢無酒錢”(釋義: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錢),可見他當時也還處於“無酒錢”的“貧賤”境遇之中。這兩首早期不得意時的贈別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釋義:心中積郁的愁悶,借助酒來排遣心中的積郁)。
但詩人於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給人壹種滿懷信心和力量的感覺。在即將分手之際,全然不寫千絲萬縷的離愁別緒,而是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來。
2、《醉後贈從甥高鎮》,詩篇首先敘述馬上相逢,詩人與從甥際遇相似,況且又在客中相逢,因而產生了“欲邀擊築悲歌飲”(釋義:想邀妳壹起擊築悲歌酣飲,擊築悲歌)的意願。這裏暗用了荊軻、高漸離擊築高歌的典故,點染悲涼的氛圍,寫出豪爽的俠士風度。
詩人本想借酒澆愁,無奈無錢買酒,詩意透過壹層,把悲愁的情思寫得非常深沈。在欲醉不得的景況下,詩人寫出“江東風光”以下六句,從心底深處流露出時光易逝的哀傷;江東此時正春光明媚,可惜即將消逝,如果不及時痛飲行樂,就枉對這良辰美景了。
同時,也從心底深處發出憤憤不平的吶喊:黃金已盡,徒然嘯傲,不如燒掉儒巾。雖說時代清平,英豪的人卻不得重用,充滿了同病相憐、相互慰藉的情意。詩寫到這裏,題旨已經顯影,感情的波瀾也被推至高峰。
寶劍既然閑置無用。不如用來換酒,可勸從甥壹醉,也求自身壹醉。現實生活中形成的種種落寞、飄零、憤激、悲愁的情懷,都可以在“醉後”忘卻,也只有在“醉後”才能得以排遣。
從欲飲到已醉的片刻中,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心情,狂放不羈的性格和高鎮仕途不得意的無限苦楚,詩人對他的深切同情,都充分地反映出來了。
百度百科——別董大二首
百度百科——醉後贈從甥高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