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原文:範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誌,每以天下為己任,發奮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另壹版本:範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依,再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曾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饢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誌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字義
字義:再適:第二次出嫁,即改嫁。適:出嫁。 世家:世代為官的人家。 饘:zhān,稠的。 日昃:太陽偏西。昃,zè。 孤:幼年喪父。 沃:澆。 士:讀書人。 南都:臨安(今杭州) 氏:姓 既:已;……以後 再 :兩次 旨:要義 始:曾經
譯文
譯文:範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長山的朱家。(範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脫去衣服上床睡覺過。有時夜裏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範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麽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壹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慷慨激昂地立下了造福(治理)天下的誌向。他常常自己吟誦道:“讀書人應在天下人擔憂之前先擔憂,在天下人快樂之後再快樂。” 啟示:範仲淹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有:對父母的孝順,感恩母親的不容易,刻苦讀書;勤奮的好學,不怕吃苦,不辜負母親的期望
2. 《範仲淹有誌於天下》文言文翻譯,閱讀答案《範仲淹有誌於天下》:
範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誌,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
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
範仲淹兩歲時失去父親,家裏生活貧困沒有依靠。他從小就有遠大的誌向,常常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他發奮讀書,有時晚上感到昏沈疲倦,就用涼水洗臉。有時連飯也吃不上,就喝粥讀書。做官後,常常情緒激動地談論天下大事,不顧自身的安危。
以至於讒言而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範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僅僅夠自己用罷了。他曾經自己吟誦說:“大丈夫應當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都享受樂之後才享樂”。(選自歐陽修《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範公神道碑銘並序》)
擴展資料:
賞析:
範仲淹他刻苦學習、逆境成才的經歷。這也正是他能成為剛直不阿、體恤民情、為政清廉的忠臣的原因。也唯有這樣的人才能抒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感嘆。
而最後壹句“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出自於《嶽陽樓記》,不僅揭示主題,還點明中心,抒發了範仲淹偉大的愛國情懷。
搜狗百科-範仲淹有誌於天下
3. 文言文翻譯 範仲淹有誌於天下1.怠:疲倦 輒:立即;就
翻譯:有時候晚上覺得昏昏欲睡很疲倦了 就用水洗臉
2.給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只剛剛夠他們自己吃穿,沒有壹點多余的。應該是形容某人為官清廉,家無余財
全譯文:
版本1 範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沒有依靠。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誌向,常常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他發奮讀書,有時晚上困了,就用冷水沖頭洗臉。有時連飯也吃不上,就喝粥堅持苦讀。做官以後,常常情緒激動的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於有讒言而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範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給自足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
版本2 範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長山的朱家,(範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裏感到昏昏欲睡,就用冷水洗臉。(範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麽也不吃,直到太陽偏西才吃壹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誌向。他常常自己講道:“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
如有幫助望采納
4. 文言文《範仲淹的故事》範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依,在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若夜昏怠,轍以水沃面。往往食亶(食亶 請合起來讀,我找不到它的讀音,麻煩大家找到後告訴我)粥不繼,日昃固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概然有誌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嶽陽樓記 範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téng)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fú)巴陵勝狀,在洞庭壹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yǐ)。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yín)雨霏霏(fēi),連月不開,陰風怒號(háo),濁浪排空;日星隱曜(yào),山嶽潛(qián)形;商旅不行,檣(qiáng)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壹碧萬頃(qǐng),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zhǐ)汀(tīng)蘭,郁郁青青(jīng)。而或長煙壹空,皓月千裏,浮光躍金,靜影沈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xié)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5. 文言文《範仲淹苦學》的譯文譯文:範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
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長山的朱家。
(範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
五年中,竟然沒有脫去衣服上床睡覺過。有時夜裏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
(範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麽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壹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慷慨激昂地立下了造福(治理)天下的誌向。
他常常自己吟誦道:“讀書人應在天下人擔憂之前先擔憂,在天下人快樂之後再快樂。”。
6. 文言文範仲淹的故事的大至意思範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範仲淹自小胸懷大誌,苦學不輟.26歲(1015年)時舉進士初登仕途.1040年,以“龍圖閣學士”的官職出任陜西略副使,兼知延州,抵禦西夏侵犯.1043年出任副宰相後,和其摯友歐陽修等人提出了均田賦、減徭役等十項改革建議內容的“慶歷變法”,遭到皇親國戚等為首的反對而被罷去相位,他請求自貶為鄧州知州. 1044年到任鄧州後,仍誌存高遠,以天下為己任,勵精圖治,大興教育之風.在城東南隅相繼主持修建了“百花洲”、“春風堂”、“覽秀亭”等建築.並應好友滕宗諒(南陽籍,見註解)之邀,寫下了千古流傳的不朽名作《嶽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亦成為激勵後人的千古絕唱.南陽人民為歷史上有這樣壹位父母官而自豪.但是,南陽很少有人了解範仲淹是個虔誠的佛教信徒.他為官清正,愛民如子的思想基礎就在於佛法之中.現將《禪林珠璣居士篇》中介紹範仲淹修學佛法與高僧相處的情況,提供給大家,目的讓人們重新認識這位偉大的歷史人物. 範仲淹的故事 範仲淹是1000多年前北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壹生為官清正,出將入相,文能安邦,武能定國,他留下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著名格言像金子壹樣的閃亮,是中國人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也是他壹生經歷的寫照. 在胥口鎮姚舍村壹帶傳頌很多範仲淹的故事,當地老百姓都尊稱他為“範文正公”.壹、他做官老百姓放心 從範文山下的“菏花池”跟著流入池的流往東走,就可以看見在山澗水中有壹塊巨石取名“印石”據說這是範文正公的“官印”.在印石的左方有三間房子,這就是“咒缽庵”,就是範文正公從小讀書的地方,“斷齊劃粥“的故事就在這裏發生的.範仲淹二歲時,父親範墉病逝,只靠母親為人家縫補來勉強維持,常常壹天只能吃兩頓粥,但是他很有誌氣.有壹次他跟母親到廟裏燒香,他在神前禱告,問菩薩:“我將來能做宰相否?能做宰相就要做好宰相,不能做宰相就做個好醫生.”良相和良醫都能造福於人類.所以範仲淹從小讀書就非常認真、刻苦.在咒缽庵裏讀書,因為貧困,每天只好燒壹鍋粥.冬天將粥盛在盆裏,等到凝凍後再劃成壹塊塊,壹頓兩塊,菜就壹根農家常吃的雪裏蓊,這就是後來人稱的“斷齊 劃粥”的故事.後來他的娘也死了,他就在咒缽庵裏守孝,由於失去了他生活的唯壹依靠,因此他的生活更是難到了極點,但是他卻安身樂命,發憤苦讀.範仲淹有壹個同窗好友叫石梅卿,父親是做官的,家裏很富裕,看到他安貧苦讀的情景,十分感動,壹天石梅卿帶了好些酒肉和壹些其他的好菜來說是要和他聚聚,實際上是有意周濟他,不料被範仲淹壹口回絕了.範仲淹說:“妳帶來這麽好的酒菜,真是謝謝妳,妳的心意我領了,但是我苦日子過慣了,每天斷齊劃粥也不覺得苦,要是吃了妳的就過不慣苦日子了,這倒反而害了我.”壹席話說得石梅卿心裏熱騰騰的,更加佩服範仲淹了.範仲淹在睢陽壹只廟裏讀書的時候,有壹天宋朝皇帝宋真宗路過那裏,聽到這個消息後,全校師生這方轟動,都認為普通老百姓能親睹“天顏“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所以蜂擁上前圍觀,只有範仲淹壹人留下來繼續讀書,人家問他這麽難得的機會,妳為啥不去看看,範仲淹回答說:“將來再見他也不遲.”正是由於範仲淹的勤學好讀,所以學到了很多真才實學,成了國家的棟梁.貧賤中範仲淹不為利欲所動,他年輕時曾在睢陽長山的醴泉寺裏讀書,常常讀到天明才和衣而睡,有壹次偶然發現自己的房中埋藏著壹甏白銀,他壹聲不響地仍把它掩蓋好.後來範仲淹做了大官,寺裏僧人向他募捐,他寫了封信去,果真在他原來住的房中找到了白銀,僧眾紛紛蹺起大拇指贊揚範仲淹的品質可貴,說“他做官百姓放心了”.他在蘇州做官時,曾買下南園壹塊宅地,準備造屋居住,風水先生壹看便賀道:“此乃寶地,在此興建住宅家中定會公卿輩出.”範仲淹笑說:“與其獨占寶地,不如讓出辦學豈不出更多的公卿將相之才?”於是他創設學府,延讀名師講學,壹時盛況空前各地紛紛仿效故有“蘇學天下為第壹”之譽.“學而優則仕”有人認為只要讀了書便可以做官了.所以壹時學堂裏人滿為患,姚舍村上的年輕人都去讀書了,壹時甚至連田地都荒蕪了,秋天壹過連糧食也沒有吃了.範仲淹看到這個情況後便去勸說,講清了“學而優則仕”和“民以食為天”的關系,很多人知難而退,仍舊高興地回到家鄉務農去了.家鄉父老無不感謝範仲淹對他們子女的教誨.60多歲了,範仲淹在杭州做官,便主動退休,弟了們主張在洛陽造個花園享享福,他對弟子們說:“剩下的風貌不多了還修什麽花園有壹天他又來到天平山下,看見壹個風水先生為人家選墓地,只聽這個風水先生說:”這塊地是五虎盤羊之地(周圍有五座裸石山圍住中間壹條土埂,舊說,石屬虎土屬羊所以稱之為五虎盤羊)冊上的石頭像亂穿心是塊絕地,而且要絕五代.“範仲淹壹聽,心想我做了了世官,實在難做,不如讓我買下來做祖墳,讓小輩從此不再做官,要絕就絕我壹家吧,不要讓他再害別人了,於是買下做了祖墳。
7. 文言文範仲淹苦學的解釋字義
字義:再適:第二次出嫁,即改嫁。適:出嫁。 世家:世代為官的人家。 饘:zhān,稠的。 日昃:太陽偏西。昃,zè。 孤:幼年喪父。 沃:澆。這裏是“洗”的意思。 士:讀書人。 南都:臨安(今杭州) 氏:姓 嘗:有 既:已;……以後 再 :兩次 旨:要義 始:曾經 昏怠:昏沈困倦 食不重肉:每餐不吃兩種以上的葷菜 六經:《詩》《尚》《儀》《樂》《易》和《春秋》六部著作的總稱。 本文選自《宋名臣言行錄》
編輯本段譯文
譯文:範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長山的朱家。(範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脫去衣服上床睡覺過。有時夜裏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範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麽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壹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慷慨激昂地立下了造福(治理)天下的誌向。他常常自己吟誦道:“讀書人應在天下人擔憂之前先擔憂,在天下人快樂之後再快樂。” 啟示:範仲淹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有:對父母的孝順,感恩母親的不容易,刻苦讀書;勤奮的好學,不怕吃苦,不辜負母親的期望
8. 範仲淹有誌於天下 原文 譯文範仲淹有誌於天下
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號六壹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人],漢族,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與唐韓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其於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範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後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壹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公文集》。詩歌《踏莎行》。並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記》。歐陽修死後葬於開封新鄭(今河南新鄭),新鄭市辛店鎮歐陽寺村現有歐陽修陵園,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另今綿陽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壹堂。本文選其《朋黨論》、《五代史伶官傳序》、《醉翁亭記》、《秋聲賦》、《祭石曼卿文》、《賣油翁》六篇;選其詞《采桑子(群芳過後西湖好)、《訴衷情(清晨簾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館殘梅)、《生杳子(去年元月時)》、《朝中措(平山欄檻倚晴空)》、《蝶戀花(家庭院深深幾許)》六首;先其詩《戲答元珍》和《畫眉鳥》二首。
原文
範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依。少有大誌,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選自宋·歐陽修《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政範公神道碑銘並序》
譯文
範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母親貧困無依。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誌向,常常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發奮努力讀書,有時晚上昏沈困倦,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做官以後,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於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範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足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編輯本段]閱讀訓練
1. 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註音並釋義。
①啖(音:dàn 義:吃)粥而讀
②輒( 音:zhé 義:往往,總是)以水沃面
③食不給(音:jǐ 義:供應)
④乃至被讒(音:chán 義: 說別人的壞話)受貶
⑤由參知政事謫(音:zhé義:降職)守鄧州
2.“每以天下為己任”的正確譯句是(B)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
B. 常常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任務。
D.每天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3.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有時夜裏疲憊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臉。
②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僅自足罷了。
③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誌於天下: 於是,精通了六經的主旨要義,他慷慨激昂地立下為國家做壹番事業的大誌。
4.這段文字的層次已在文中劃出,請簡要歸納層意。
① 年少家貧而胸有大誌。
② 做官後因直言而遭降職。
③ 刻苦自勵而心憂天下。
5、概括每個層次的意思
第壹:範仲淹少有大誌,生活困苦。
第二:做官後因受人誹謗而遭貶
第三:為官清廉,不改少時誌向。
6.“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範仲淹所作《嶽陽樓記》中的名句,與該文壹樣,此句在本文中起了(點明範仲淹胸中的大誌)。
7.文中表明少年範仲淹身世、家境的句子有“二歲而孤”、“家貧無依”;表明他發憤苦讀的句子是“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