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要以史為鑒的詩句 1.古文以史為鑒的下壹句是什麽
下壹句是:可以知興替。
整句;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唐太宗說魏征的話
大臣魏征,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見,經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見,唐太宗也因為能聽取正確意見,所以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唐朝出現了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局面。魏征病死後,唐太宗痛哭失聲,非常悲傷,下令為魏征立碑,親自撰寫碑文並親筆書寫。太宗時常想念魏征,感嘆的對群臣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他把魏征比作是壹面鏡子。
意思是說用銅左鏡子(古代都用銅鏡)可以找出人的衣服和帽子,指的是可以看到人的外部形象;
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說用人的事情做借鑒可以知道凡事應該怎麽做,得到什麽,失去什麽;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意思是說借鑒歷史可以知道壹個國家的興亡。
原文出處
《舊唐書·魏征列傳》節選
嘗臨朝謂侍臣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壹鏡矣!徵亡後,朕遣人至宅,就其書函得表壹紙,始立表草,字皆難識,唯前有數行,稍可分辯,雲:‘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任善人則國安,用惡人則國亂。
公卿之內,情有愛憎,憎者唯見其惡,愛者唯見其善。愛憎之間,所宜詳慎,若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賢勿貳,可以興矣。’其遺表如此,然在朕思之,恐不免斯事。公卿侍臣,可書之於笏,知而必諫也。”
徵狀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膽智,每犯顏進諫,雖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嘗密薦中書侍郎杜正倫及吏部尚書侯君集有宰相之材。徵卒後,正倫以罪黜,君集犯逆伏誅,太宗始疑徵阿黨。徵又自錄前後諫諍言辭往復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悅。先許以衡山公主降其長子叔玉,於是手詔停婚,顧其家漸衰矣。
徵四子,叔琬、叔璘、叔瑜。叔玉襲爵國公,官至光祿少卿;叔瑜至潞州刺史,叔璘禮部侍郎,則天時為酷吏所殺。神龍初,繼封叔玉子膺為鄭國公。催叔瑜子華,開元初太子右庶子。
2.阿房宮賦中作者以 壹句表達了 後人 應以史為鑒的警醒之意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秦統治者來不及為自己的滅亡哀嘆,只好讓後世的人為他們哀嘆;後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嘆而不引為鑒戒,那麽又要再讓後世的人為他們哀嘆了。
阿房宮賦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六王畢,四海壹,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裏,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壹樓,十步壹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雲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淒淒。壹日之內,壹宮之間,而氣候不齊。(不知乎 壹作:不知其;西東 壹作:東西)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壹肌壹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有不得見者 壹作:有不見者)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壹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嗟乎!壹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壹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