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艾青 土地 意象
壹、何以土地成為艾青創作的重要意象系統
從土地與國家的關系來看,土地見證並推動了中華民族的發展,並成為中華文明、中華民族的象征。而在艾青土地意象系統的成熟的抗戰時期,抗戰的深入導致中國瀕臨亡國滅種之絕境。這絕境最直觀的體現即大片國土淪喪,這樣土地自然而就成為整個中國的象征,其所蘊含的號召力與感染力自然強烈。這種強烈的號召力與感染力,很容易使讀者“喚醒感官向題材迫近”,引發強烈***鳴。
從其自身經歷看,他對這土地“愛得深沈”是更重要原因。可以看到,他是在土地中成長起來的,是“喝了大堰河的奶長大了的大堰河的兒子”。而那些以大堰河為代表的貧苦農民都是世世代代紮根在這負載著“年代的風霜”的土地上的。可以說,土地也是那些生養了他的貧苦大眾的代表。因此,他對土地有深深地依戀。當這土地在國家危亡中逐漸淪喪時,其情感就更加熱烈而深沈。
從其詩歌創作主張看,在《詩論》中,艾青曾提過,“意象是詩人從感覺向他所采取的材料的擁抱,是詩人使人喚醒感官向題材的迫近”,而這壹時期其創作題材,主要集中在鄉土、農村等方面,這些材料和土地都有密切聯系,那麽土地成為他從感覺向材料的擁抱,就順理成章了。
二、怎樣表現土地之重要
應該明確,土地作為意象,本身就會給人以深沈闊大的印象,而在艾青在詩歌中又給予其“沈郁”的意蘊。兩方面相結合,就突出了土地所蘊含的凝重沈郁之情感。這壹點詳細體現幾個方面:題材的選擇,形式的安排和色調的渲染。
(壹)題材的選擇。該時期,艾青的名作中,幾乎無壹沒有土地以及與土地相關的意象。比如《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中“像壹個太悲哀了的老婦”的風、“刻滿了痛苦的皺紋”的農夫、“蓬頭垢面的少婦”、“年老的母親”;《北方》中“在風沙裏困苦的呼吸”的“孤單的行人”、“負載了土地痛苦的重壓”的驢子、“枯死的林木與低矮的住房”;《曠野》中的“灰黃而曲折的道路”、“烏暗而幹枯的田畝”、“荒蕪的池沼的邊岸”、“褐色陰暗的山坡”……這些和土地有關的意象的大量運用,營造出壹種最能反映當時中國危急存亡的險狀與人民之痛苦的氛圍,而這氛圍又有力突出了作者對民族苦難的哀感與憤懣以及他對土地的深切眷戀。這情感,“不但不是消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