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許地山的資料,快快快快快快快

許地山的資料,快快快快快快快

許地山(1893~1941),現代作家、學者。名贊堃,字地山,筆名落花生。祖籍廣東揭陽,生於臺灣臺南壹個愛國誌士的家庭。回大陸後落籍福建龍溪。1910年中學畢業後曾任師範、中學教員。1917年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1920年畢業留校任教。期間與翟秋白、鄭振鐸等人聯合主辦《新社會》旬刊,積極宣傳革命。“五·四”前後從事文學活動,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葉聖陶、鄭振鐸等12人,在北平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說月報》。1922年往美國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較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後轉入英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學、印度哲學、梵文、人類學、民俗學等。 1927年回國在燕京大學文學院和宗教學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時致力於文學創作。 1935年應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遂舉家遷往香港。在港期間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 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發表文章、演講,宣傳抗日,反對投降。"皖南事變"發生,即與張壹廛聯合致電蔣介石,呼籲團結、和平、息戰。同時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為抗日救國事業奔走呼號,展開各項組織和教育工作。後終因勞累過度而病逝。

許地山壹生創作的文學作品多以閩、臺、粵和東南亞、印度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靈雨》、《綴網勞蛛》、《危巢墜筒》、《道學史》、《達衷集》、《印度文學》;譯著有《二十夜問》、《太陽底下降》、《孟加拉民間故事》等。

許地山譯事

許地山對於印度的"詩聖"泰戈爾是十分崇敬。 他喜歡泰戈爾的作品,因此曾翻譯過《吉檀迎利》(文言文,未發表)、《在加爾各答途中》(載《小說月報》12卷4號)、《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載《小說月報》22卷1號)等泰戈爾的詩歌、小說、散文。由於喜愛泰戈爾,又引起他對印度文學的濃厚興趣。1928年他翻譯了《孟加拉民間故事》, 1930年,出版了專著《印度文學》,1934年,又譯出印度故事《太陽底下降》、《二十夜問》等等,從而成為壹位著名的印度文學專家。經過數年的刻苦努力,許地山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結出了累累碩果。據統計,許地山從英國留學歸來後的幾年間(自1927年起,至1935年離開燕京大學止),寫有學術論文8篇,學術論著5部。其中1930年出版的《印度文學》,是中國人自己撰寫的第壹部印度文學史專著。這本著作與他深厚的文學、翻譯功底是分不開的。

30年代初,北平中華樂社柯政和主編過《世界名歌壹百曲集》,***分十冊,每冊十曲(由北平中華樂社於1932年10月出版),其中第壹冊的十曲歌詞都是許地山翻譯的,書前有許地山寫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書後有許地山寫的歌詞解釋。許地山在他的《前言》中寫到的他演奏、研習、教授音樂和譜曲的事都鮮為人知。他在廣州文廟當佾生之前就開始研究音樂。他擅長琵琶,能譜曲編詞(雖然他所從事的工作似乎與音樂不搭界,但他非常看重音樂和音樂教育),同時許地山精通音律,熟撚西洋樂曲和西洋民歌,對英、德、法、俄羅斯、蘇格蘭、奧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的音樂傾註的熱情尤其多,他譯的這十曲名歌就是壹個佐證。這十曲名歌,除《小船像搖籃般底擺》之外,都是情歌。有寫熱戀時真摯而灼熱的情感:"炙熱的手互相執持。嘴唇顫動不息。微音優美直像歌樂,從我這裏發出,世界壹切妳都不要,惟有我是妳的所要。"(《再壹次罷!》);有寫戀人別後的相思:"野鳥在清唱,野花正在開放,日光所照底水平靜如睡,雖然想見底歡樂可以消滅愁苦。但失意的心情不望春歸"(《羅魯孟》);有寫生活中的戀舊情結:"妳能忘記舊時的朋友,不放在心裏麽?妳能忘記舊時的朋友,和舊的時日麽? 舊的時日,我愛,舊的時日,我們要為它喝壹杯。"(《妳能忘記舊時朋友麽?》)。從他譯的這十曲歌詞和《前言》中,可以感受到他對生活的摯愛和他那份特有的人間情懷。如果沒有對藝術的虔誠,沒有豐富人生經歷作基礎,是很難想象他能譯出如此雅致多情的世界名歌。對許地山而言,翻譯也就是藝術的創作。所以許地山與他所敬佩的音樂家柯政和相會面後,談起音樂教育,有著相同的見解,柯政和約他翻譯西洋樂曲,他便壹口答應了。他在《世界名歌壹百曲集》第壹冊的《前言》中說:"民國十五年,我從歐洲回國,過檳榔嶼,到華僑辦底學校去找幾位舊同事,我們已經別離十幾年了。可是那學校所授底唱歌不但與十幾年前壹樣,並且和我在小學時代所學底不差只字,我問他們為什麽不教新的,他們反都問我那裏來底新的。這個越使我覺得非趕辦音樂學校不可。可是我底 音樂興趣雖然有,我底音樂底知識卻夠不上提倡,這事非專門家去做不可。" 這裏,我們不難體會到許地山對普及音樂教育的用心良苦,我們看到許地山確實用他的筆為我們翻譯,介紹了好的西洋音樂作品。

許地山的翻譯風格

談及此,我想引許地山《孟加拉民間故事》譯敘中的壹段話加以探討:"這譯本是依1912年麥美倫公司底本子譯底。我並沒有逐字逐句直譯,只把各故事底意思率直地寫出來。至於原文底辭句,在譯文中時有增減,因為編譯民間故事只求其內容明了就可以,不必如其余文章要逐字斟酌。我譯述這22段故事底動機,壹來是因為我對"民俗學" ( Folk-Lore)底研究很有興趣,每覺得中國有許多民間故事是從印度輾轉入底,多譯些印度底故事。對於研究中國民俗學必定很有幫助,二來是因為今年春間芝子問我要小說看,我自己許久沒有動筆了,壹時也寫不了許多,不如就用兩三個月底工夫譯述壹二十段故事來給她看,更能使她滿足。"

看了這段文字我們不難體會許地山翻譯的風格--樸素而真實,正如他的人壹樣。當然,翻譯的風格是與翻譯文本的文體息息相關,許地山對此是駕輕就熟的,《孟加拉民間故事》壹書的翻譯便是樸實的。這裏另附壹首許地山譯的德國民歌,以此我們可領略他熟撚的翻譯技巧以及紮實的文字功底:

夜曲 夏夜底月初升,在沈寂的山頂;遠處顫音低微,是夜鶯底幽鳴。唱罷,快樂的夜鶯!在銀光裏唱罷,這如夢的夏夜,我們不能聽見別的聲。西天壹片雲影,黑暗像要下臨。停住罷!別走近來遮片刻底愛光陰,停住罷!

夏夜底月初升,在沈寂的山頂;遠處顫音低微,是夜鶯底幽嗚,是夜鶯底幽嗚,唱罷,快樂的夜鶯!在銀光裏唱罷,這如夢的夏夜,我們不能聽見別的聲。快樂的鳥,唱給我們聽!快樂的鳥,唱給我們聽!

同時,我們可以發現許地山翻譯的主要目的是介紹、傳播異域文化,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其譯作《孟加拉民間故事》和《二十夜問》對於研究中國民俗學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西洋名歌的翻譯也對中國普及音樂教育起了壹定的作用。

"落花生"壹生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畢生從教,誨人不倦。他的早逝,確是文學界、學術界壹個無可彌補的損失。他所熱情倡導的"落花生精神"是難能可貴、深入人心的。他的譯著也將永遠烙渭生輝。

許地山譯作年表

1. 在加爾各苔途中 (泰戈爾著) 1921年4月 《小說月報》12卷4號

2. 可交的蝙蝠和伶俐的金絲鳥 1924年6月 《小說月報》15卷6號

3. 月歌 1925年6月《小說月報》16卷5號

4. 歐美名人底戀愛生活 1928年11月《小說月報》19卷11號12號

5. 孟加拉民間故事 [據戴伯訶利編譯的《孟加拉民間故事》("Folk Tales of Bengal" Lal Behari Day)1929年11月第1版,1956年8月第6版,商務印書館

6. 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泰戈爾著)1931年1月《小說月報》22卷1號

7. 樂聖裴德芬的戀愛故事 同上

8. 文明底將來 1931年《北京晨報》

9. 二十夜問 [據貝恩編譯的《印度故事集》("The Stories of India" F.W. Bain)第1卷譯] 1955年1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

10. 太陽底下降[據同上書第8卷譯] 1956年5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

許地山(1893~1941年)名贊堃,號地山,筆名落華生。是中國現代小說家、散文家、“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先驅者之壹。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