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忠門地名

忠門地名

忠門地名

古忠門、今忠門;大忠門,小忠門;妳忠門,我忠門。忠門地名和“忠門人”的定義比較復雜,我做新媽祖,研究媽祖出生地,需要簡單描述忠門地名的發展脈絡,清晰壹些。忠門經過許多年的發展,面目全非了。最地道的忠門人,對自己家鄉的地名也說不清了。懸知幽德如存日,更有精忠合上天。公元568年,莆田置縣。忠門,古稱浮曦(莆禧)洲,境內地域壹直歸屬莆田縣管轄。

喜見教忠躋顯仕,勉從迎養涉修途。唐貞元十六年(800年)莆人林蘊,得謚“忠烈”。媽祖,天後,林默與之有關。忠門鎮王厝村,媽祖祖居地,後社上苑重興宮有壹楹聯:“高祖南遷開勝地,玄孫傑出耀賢良。”可看出忠門的來歷。五代閩王時,唐郡州刺史林蘊之孫林圉,官居州牧。由於時勢混亂,林圉自北螺村,遷入浮曦洲境內。

媽祖之祖,北螺;媽祖出生地,黃螺。新媽祖風格,塔螺。北螺村,位於莆田西天尾鎮北側、紫霄山南麓的鳳林自然村。紫霄,也是莆田“圭浦遊”之根。在古時,莆田平原尚未開發,延壽溪無橋梁可渡,從福州經莆田通往泉州、漳州的古驛道,從江口進入後,便沿山麓繞山而行,北螺村是驛道必經之地,驛道設“遊公橋”。

《圭浦遊氏家乘》是“圭浦遊”《族譜》,附《遊氏荔枝林記》中記:紫霄山下“楓林街”,設有驛站“楓林鋪”。林圉,“忠門”之祖,媽祖之祖,北螺村的,古“楓林街”的。林圉之子保吉,官拜後周統軍兵馬使。鹹通十年追謚林圉的祖父林蘊“忠烈”。莆田縣令奉旨在浮洲埔,建牌坊刻“忠烈”彰揚林蘊。春秋思報本,忠孝原有祠。民眾把牌坊叫做“忠烈門”,宋代忠烈門改為“忠門亭”。

宋嘉祐元年,仁宗皇帝為《林氏族譜》題詩,忠孝有聲天地老,古今無數子孫賢,禦書“忠孝”二字,賜侍禦史林悅,表彰媽祖的七世祖林蘊“壹門忠烈”。媽祖出生地,黃螺,有壹些古跡,與之有關。人們把“忠烈門”叫做“忠門”,演變為地名。忠義鄉中曉,充閭佳氣新。宋代的“忠門亭”,以亭之東置新安裏(今下忠門),亭之西置崇福裏(今上忠門)。崇福裏的小嶼,演變為秀嶼,有莆田“圭浦遊”的元素。

宋,莆田縣劃為6個鄉。其中的感德鄉,就是忠門半島。宋,莆田縣行政區,“鄉”的下面下轄34個裏。忠門半島,以中門村坊中門亭為界;亭東之地稱新安裏(含今湄洲鎮),亭西之地稱崇福裏(含今東莊鎮)。元代,鄉、裏建置沿襲宋制。明代,莆田縣改6個鄉為7個區,感德鄉屬第七區。清朝截界後,區劃盡廢。康熙二十年復界後,仍屬第七區,境內仍劃分為崇福、新安兩裏。

康熙二十年以後,至民國和新中國,忠門“建制”基本穩定。湄洲,有時也在忠門“建制”內。1996年夏天,莆田縣的壹部分,包括忠門鎮的四個鎮,歸湄洲灣北岸。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於1996年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是經濟開發區。行政區劃,還是莆田縣。1997年,由湄洲灣北岸運作,福建省民政廳同意莆田縣忠門行政區劃的調整,將忠門壹分為四,增設山亭、東埔、月塘3個鄉。

2002年2月,莆田市行政區劃調整時,行政區劃的莆田縣,沒有了。2002年2月,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改設秀嶼區。秀嶼區,經國務院批準設立。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實際停止運作。2007年3月,經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建設部等部門核準,“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又復活了,保留為省級開發區。莆田市委、市政府於2007年4月29日,調整北岸開發區管轄區域,重新掛牌,轄山亭、東埔、忠門三個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