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曹操好怎麽說
壹 舉義旗討董卓斬露頭角 公元175年,即漢靈帝(劉宏)熹平4年,曹操舉孝廉,征拜為議郎。後來參加鎮壓黃巾起義(這是歷史事實,我們不能苛求曹操),遷為濟南相。由於董卓進京之後把持朝政,暴虐無道,特別是廢靈帝(劉宏)立獻帝(劉協)的大逆不道之舉,弄得天怒人怨,激怒了天下英雄。曹操先是如同歷史上著名的刺客荊軻壹般身帶利劍獨闖相府欲行刺董卓,但是未遂,逃跑至虎牢關被擒幾乎喪命,幸被陳宮義釋得免。曹操在行刺董卓失敗,逃回安徽沛國譙縣老家後,樹立起“忠義”的白色大旗,到處招兵買馬,組建武裝力量。公元190年,即漢獻帝(劉協)初平元年,曹操和袁紹、袁術、劉表、孫堅等各路諸侯公推袁紹為盟主高舉義旗掀起了壹場起兵討伐董卓的波瀾壯闊的大進攻。董卓死後,黃巾起義軍的殘余勢力東山再起,曹操借著剿滅黃巾起義之機,在山東各地招賢納士,文臣武將聞聲歸附,曹操的軍事實力得到了迅速的膨脹。曹操正是由於緊緊地抓住討伐董卓和鎮壓黃巾起義這樣的重大的軍事行動的機遇,很快地發展、壯大了自己的軍事實力,這是極為關鍵的壹步,為曹操在以後幾次南征北戰中都能夠所向披靡、連連告捷奠定了雄厚的軍事基礎和人才保障,為曹操後來在政治、軍事和文學上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 重忠誠誅叛逆招納人才 曹操能夠叱咤風雲、雄霸北方的諸因素中,最積極、最有效的當數他所實行的求賢若渴的廣泛吸收、籠絡文才武將,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用人機制了。當然,他的愛惜、招納人才,原則性也是非常強的,那就是把人才的道德和人品放在第壹位,這個必須要過關,必須要對自己個人絕對地忠誠,不能有反叛行為。長期的為官從政及多年的軍事行動,使曹操在功成名就、成就霸業的同時,也在辨別是非、洞悉善惡的能力上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寶貴經驗。曹操在任人唯賢的用人機制方面研究得非常透徹,落實得很到位,什麽人該用什麽人不該用,什麽人能重用什麽人不能重用,他自己心裏是有壹桿秤的。盡管“徐庶進曹營——壹言不發”,曹操仍然對他的忠心耿耿表示認可,仍然奉徐庶為座上賓;即使關羽表示“降漢不降曹”(其實這不過是關羽玩的文字遊戲而已,因為歸根結底其本質就是“投降”,而且就當時的情勢而言,“漢”與“曹”根本就是壹回事),曹操對他的義氣和忠心表示欣賞與贊同,照舊“三天壹小宴,五天壹大宴”的厚愛他。相反,曹操對那些貪圖錢財美色而背叛原則、賣主求榮、朝秦暮楚、反復無常的勢利小人從內心深處是切齒痛恨的,雖然他們在壹定程度上對曹操完成統壹大業有過壹定的幫助,甚至發揮過重要的作用,但曹操不但把他們視為無恥小人,而且常常索性殺之而後快。所以,當武藝最高、異常驍勇、可謂天下無敵的呂布於白門樓被部下侯成等縛獻曹操後向曹操表示願意歸降,並且向曹操陳述了“明公所慮,不過於布,布今已服矣。公為大將,布副之,天下不難定也”的利害關系後,實事求是地講,求賢若渴的曹操當時並沒有立即表示態度,而是問站在壹邊的劉備“如何”,這說明曹操心裏對呂布這樣壹個武藝超群的猛將是喜愛的,他甚至想象到壹旦自己擁有了呂布這樣的猛將後更會使自己如虎添翼,因此他內心是準備接納呂布的。但是,在劉備居心叵測、煽風點火般的提醒下,曹操想到呂布曾經為了金錢而壹刀砍下了他的第壹個義父丁建陽(即丁原)的頭顱,也曾經為了貂蟬的美色而壹戟刺穿了他的第二個義父董卓的咽喉,認識到呂布的確是壹個反復無常、見利忘義、賣主求榮的豺狼蛇蠍般的小人的時候,曹操便發生了動搖。盡管呂布身懷劉備、關羽和張飛三英聯手都打不贏的絕世武功,而這壹點確實是當時的曹操非常需要的,但是基於自己壹貫的用人原則的曹操為了免除引狼入室、養虎為患的憂慮,當然也為了給劉備壹個面子,仍然果斷地下令把呂布“先縊死,然後梟首”。這也可以看出曹操的用人原則。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黃奎與馬騰秘密謀反,黃奎的妻弟苗澤為了能夠得到黃奎的侍妾李春香,竟然向曹操告密,使曹操輕而易舉地就撲滅了這次叛亂。事後,曹操不僅沒有獎賞苗澤,反而說他“為了壹婦人害了自己姐夫壹家”,是“不義之人”,竟然下令把苗澤殺掉了。又如:曹操的老朋友許攸在著名的官渡之戰中毅然投奔到他的主子袁紹的死對頭曹操麾下,可以說是棄暗投明之舉。而且,許攸還接連貢獻了奇計:首先是“偷襲烏巢火燒袁軍糧草”,使曹操在官渡戰役中最後以少勝多,反敗為勝;後在曹操親自率領大軍乘勝攻打冀州的時候又獻上了“決漳河水淹之”的奇計,幫助曹操再次取得勝利。兩番獻奇計均取得奇效的許攸因此而居功自傲目中無人起來,竟然狂妄地對曹操直呼小名“阿瞞”,弄得“壹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曹操下不了臺,心裏非常惱怒,但又不便發作,只是哈哈壹笑了之;然而許攸卻壹點不知收斂,照常我行我素,最終被曹操的心腹愛將和貼身侍衛許褚砍頭了事。這裏邊不能不說有曹操的默許。再如:楊松是《三國演義》中的頭號大貪官。他背叛自己的主子張魯,離間了張魯與馬超的關系,使馬超被迫投奔劉備。又離間了張魯與龐德的關系,使龐德中計而被曹操收服。他還給曹操寫密信,表示自己願意作內應,幫助曹操平定張魯。張魯中計後親自出城作戰,被楊松關在城外。張魯被擒後曹操仍封他為鎮南將軍,其他降將均各有封賞。只有楊松卻被曹操下令“斬之於市曹示眾”。這樣的正面與反面的人物及事例在《三國演義》裏還有很多。曹操之所以這樣格外強調對自己個人的忠誠以及絕對不允許叛逆行為,壹旦發生必然嚴懲不貸,就是要用這些正面及反面的事例讓部下警鐘長鳴,經常進行教育和提醒,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與任何情況下,都絕對不要對曹操懷有二心。 縱觀曹操取得政治上、軍事上的重大成就的全過程,我們不難發現,曹操當時特別註重的是招納人才。當時各種人才可以說是像百川歸海那樣投奔到曹操的麾下,真正是文有謀臣如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劉曄、滿龐、呂虔、毛玠等為他出謀劃策,武有猛將如夏侯惇、夏侯淵、典韋、許褚、李典、曹洪、曹仁,更有被譽為“曹操帳下五子良將”的張遼、張郃、徐晃、於禁、樂進等制其兵並且沖鋒陷陣、浴血奮鬥,真可謂人才濟濟,謀士如林,戰將如雲。在招納人才的過程中,曹操始終堅持了這樣壹條極為重要的原則:對自己要絕對忠誠。 三 迎獻帝滅群雄統壹北方 漢靈帝劉宏之後的東漢政權政局更加混亂,諸侯割據混戰,群雄逐鹿中原。在這樣壹個動蕩年代,實力不強、官位不高、資歷不深的曹操,卻能夠先後除袁術、破呂布、滅袁紹、定劉表,最終脫穎而出,統壹中原,縱橫朝野,把持政局,成為當時中國實力最為強大的頂尖風雲人物。可以說,與其所采取的政治上、軍事上的重大行動是休戚相關的。首先是迎獻帝、遷都許昌而且更名為許都,這樣,原本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其他諸侯的曹操就爭取到了政治上的主動,即“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巨大優勢;隨後,在並不太長的時間裏,曹操逐步消滅了盤踞北方的袁紹、袁術等軍閥,統壹了中原,成為我國北方的實際統治者;“不拘壹格唯才是舉”的廣招賢才的納才政策,“先當孫子後當爺爺”的正確策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辜我”的為人處世哲學,等等,這其中有多少值得我們總結與借鑒的深刻的學問啊! 四 嚴軍法重執行以身作則 曹操之所以能夠很快地取得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巨大成就,除了上面所說的他在政治上和人才上的優勢外,還有壹條就是他比較註意強調軍隊的紀律的嚴格執行,賞罰分明。每有軍事行動,他總是身先士卒,親冒矢石,沖鋒陷陣,多次死裏逃生,從而贏得了部下的衷心敬佩與擁戴。他統率的軍隊,紀律非常嚴明,而曹操總是嚴於律己,以身作則,決不搞特殊化,也決不搞什麽“下不為例”。比如有壹次行軍途中,曹操剛剛下達了不準損害和踐踏老百姓的莊稼的軍令,卻不知道突然從哪裏飛出來壹只什麽鳥兒,使曹操的坐騎受驚而狂奔亂跑,以至踐踏了老百姓的莊稼。曹操馬上叫來軍法官,問應該受到什麽懲罰。軍法官回答說是應當斬首。曹操馬上拔出佩劍欲自刎,幸被部下拼死勸阻。曹操見自殺不成,於是割下自己的頭發來代替首級,並且以此號令三軍,三軍肅然。這就是有名的曹操“割發代首”的故事。也許有讀者要說這正是曹操的陰險之處。筆者卻不敢茍同。古人雲:“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損也。”須知我們的祖先對於自己的毛發皮膚都是非常看重的,是絕對不可以輕易毀損割棄的。正是由於曹操的軍隊紀律嚴明,對老百姓秋毫無犯,因此,老百姓對曹操的軍隊是非常歡迎和擁護的。而這大概也正是曹操的軍隊能夠所向無敵的又壹個重要原因吧。 五 抑豪強行屯田發展生產 曹操除了前面所說的幾條之外,還有壹條就是他比較註重發展生產。他從維護統治階級自身利益出發,采取抑制豪強和發展生產的政策,這從客觀上來講,對老百姓是有好處的。他推行屯田、督促開墾荒地等壹系列有利於恢復生產的政策,促進了當時我國北方經濟的發展,再加上迎獻帝、都許昌、以及大力延攬各種人才等等各項比較開明的政治措施,終於統壹了我國北方。位極人臣,官至丞相、大將軍,封魏王。及至他兒子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帝。至此,曹操作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的人生,也就終於畫上了壹個圓滿的句號。 六 喜詩書寫華章千古流芳 曹操不但在政治上、軍事上都取得了令人囑目的巨大成就,成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更可貴的是,他在文學上也取得了令人囑目的傑出成就。他的詩歌至今流傳下來的尚有二十多首,比較優秀的有《蒿裏行》、《短歌行》、《苦寒行》、《步出夏門行》(其壹《東臨碣石》、其二《龜雖壽》),全都是樂府歌辭,但是很富於創造性。這些詩歌往往以舊調舊題來表現新的思想和新的內容,主要反映了東漢末年的戰亂和老百姓的苦難,抒發了作者統壹中國的政治理想,包括他的理想不能實現時候的苦悶,充滿了積極進取的樂觀豪邁精神。其風格蒼勁雄渾,氣魄雄偉,以四言詩成就尤為突出,五言詩也有不少傑作,都是慷慨悲涼的時代之音,為很有成就、很有特色、很有影響的建安文學的先導。他的詩歌中的壹些名句,比如:“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念之斷人腸”、“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月明星稀”“、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天下歸心”、“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星漢燦爛”、“神龜雖壽,猶有盡時”、“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歌以詠誌”等等,豐富了我國的語言。和他的詩歌同樣值得壹提的還有曹操散文上的成就。不過其散文成就稍遜於他的詩歌成就罷了。有《魏武帝集》(又名《曹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