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
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來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壹說法。其特征是註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
經過歷代文人修飾越顯浮華,唐代起大文學家韓愈等發起“古文運動”,主張回歸通俗古文。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壹般都會對其標註標點符號。
擴展資料:
文言文句式總分兩大類: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為:倒裝句、被動句、省略句、判斷句四大類,而倒裝句又分為:賓語前置句、狀語後置句(介賓短語後置句)、定語後置句、主謂倒裝句(謂語前置句)四類。
1、判斷句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2、被動句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
3、倒裝句文言文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4、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百度百科——文言文。
2. 現代的文章文體主要有什麽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壹種文體。它通過列舉事實材料和運用邏輯推理,表明對問題的觀點和態度,闡發對事物的理解與認識。各行各業的人們為了接受和表達思想,都需要經常閱讀與寫作這種文體。教材選錄了15篇議論文,其中現代文10篇,文言文5篇。對於這些議論文,考生應能歸納文章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應能劃分重要段落的層次,概括層次大意;應能認知文章所用論據的類別;應能識別文中所運用的各種論證方法或駁論方法;應能識別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擬(擬人或擬物)、排比、對偶、設問、反詰、反語、層遞等修辭手法,並能簡要說明這些修辭手法的作用。
說明文是壹種常用文體。它的應用範圍十分廣泛,特別是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現代社會,說明文已成為人們傳播、掌握科學文化知識,交流介紹工作、學習以及日常生活經驗、方法的重要文章體裁。教材選錄了8篇說明文,通過閱讀這些說明文,我們能對說明文這種文體有壹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對於這8篇說明文,考生應能歸納文章所說明的中心和要點;應能劃分重要段落的層次,概括層次大意;應能認知文章的總體結構方式和說明順序;應能簡要說明文中所運用的各種說明方法及其作用;應能識別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擬、排比、對偶、設問、反詰、層遞等修辭手法,並能簡要說明這些修辭手法的作用。
記敘文是壹種記載和敘述事件由來,描繪事物和人物情景狀態的文體。消息、通訊、報告文學、傳記、遊記、小說、童話、寓言以及記敘性的散文等文體,都屬於記敘文的範疇。教材選錄了13篇記敘文,其中現代文8篇,文言文5篇。對於這些記敘文,考生應能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應能劃分重要段落的層次,概括層次大意;應能認知文章的記敘方式;應能識別文中的人物描寫方法,並能簡要說明這些描寫方法的作用;應能認知文中環境描寫的類別,並能簡要說明這些環境描寫的作用;應能認知文中所運用的對比、鋪墊、側面烘托、整體比擬、夾敘夾議、語意雙關、象征、暗示、比喻、比擬、排比、對偶、設問、反詰、層遞等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並能簡要說明這些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作用。 歡迎加入“乘著風的蚊子”團隊團號: 350014
是初級,不過可以***同努力
3. 文言文有哪幾種文體文言文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
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來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壹說法。其特征是註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
經過歷代文人修飾越顯浮華,唐代起大文學家韓愈等發起“古文運動”,主張回歸通俗古文。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壹般都會對其標註標點符號。
擴展資料:
文言文的特色有:
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文言文的特點,是相對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而言的,主要表現在語法與詞匯兩方面。
文言文句式總分兩大類: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為:倒裝句、被動句、省略句、判斷句四大類,而倒裝句又分為:賓語前置句、狀語後置句(介賓短語後置句)、定語後置句、主謂倒裝句(謂語前置句)四類。
1、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
2、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
3、倒裝句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4、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搜狗百科——文言文
4. 現代散文史上嶄新的文體五四運動至中華人民***和國成立以來的詩歌.中國現代詩歌的主體新詩,誕生於“五四”新文化運動(見“五四”文學革命).它是適應時代的要求,以接近群眾的白話語言反映現實生活,表現科學民主的革命內容,以打破舊詩詞格律形式束縛為主要標誌的新體詩. 新詩的倡導與初期創作 中國古典詩歌發展到晚清,其形式已不能適應社會進步的要求.19世紀末、20世紀初,梁啟超、譚嗣同、夏曾佑等人有過“詩界革命”的呼籲,黃遵憲又首倡“新派詩”,都為隨後的“五四”新詩運動起了前導的作用. 最初試驗並倡導新詩的雜誌是《新青年》.這個刊物繼發表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之後,於1917年2月2卷6號上刊出胡適的白話詩8首.這是中國詩歌運動中出現的第壹批白話詩. 4卷 1期又集中刊出胡適、劉半農、沈尹默三人的白話新詩 9首.劉半農的《相隔壹層紙》,是新詩中出現得最早的同情底層人民生活並揭示人道主義主題的作品.沈尹默的《三弦》,開始以新的語言和方式表現生活,並註重音韻的動聽和諧.與劉半農相近的是劉大白,他著有《舊夢》、《郵吻》,大多表現民間疾苦,《紅色的新年》、《勞動節歌》則表達了對新世界的憧憬.他很註意對民謠的借鑒. 1920年3月,胡適的《嘗試集》出版,這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第壹部白話新詩集.胡適認為古今文學革命運動總是從文體的大解放入手,因此提出:“若想有壹種新內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縛精神的枷鎖鐐銬”(《談新詩》).他作為倡導以白話寫詩的第壹人,主張新詩的文體是自由的和不拘格律的觀點,對新詩的創立有積極意義,並直接導致了“五四”新詩最初的自由詩派的形成.當時以《新青年》為基本陣地的最早壹批新詩嘗試者,除胡適、劉半農、沈尹默等外,尚有陳獨秀、魯迅、周作人、李大釗等人.他們致力於創立自由體的白話詩.其中標誌著完全擺脫了舊詩詞影響而卓然自立的,當推周作人的《小河》.這首詩以明白恬淡的口語構成隱喻,暗示著因違逆自然規律而導致的悲劇性沖突,抒寫了個性解放的思想和要求. 繼《新青年》之後,《新潮》、《星期評論》等刊物也團結了壹批新詩開拓者.如寫《冬夜》的俞平伯,寫《草兒》的康白情,寫《蹤跡》的朱自清,寫《童心》的王統照,寫《晚禱》的梁宗岱等.文學研究會中的詩人,更以鄭振鐸、周作人、俞平伯、徐玉諾、郭紹虞、葉紹鈞、劉延陵、朱自清的合集《雪朝》顯示了創造實力.他們抱著“為人生而藝術”的宗旨,和“自然”、“率真”的追求使底層生活的實際場景湧入樸實清新的詩句,從而壯大了現實主義在自由體白話詩中的力量. 由於文學研究會諸詩人的積極實踐,開辟了早期新詩註重社會生活,面向人生,揭露黑暗,以新詩作為幹預人生手段的現實主義傾向.朱自清是其中成績顯著的詩人.他的《毀滅》以長篇抒情的方式,寫“五四”退潮之後的青年“頗以誘惑的糾纏為苦,而亟亟求毀滅”的矛盾心境,留下了“壹個個分明的腳步”.他在《蹤跡》中的詩篇,已超越嘗試之作而趨於成熟,表現詩人積極正視現實的精神.王統照也有《這時代》問世,集子裏的詩透過朦朧的意象,傳達了人間的苦味.冰心也是文學研究會中較早開始創作活動的作者之壹,除小說、散文外,擅長以小詩的形式寫剎那間湧現的哲理思考的斷片.她的代表作《繁星》、《春水》深受泰戈爾的影響,晶瑩清麗,浸透著在人性主題下的母愛和童心.這些由智慧和情感的珍珠綴成的人生經驗的短詩,內容自由活潑,形式不拘壹格,從側面傳送出“五四”時代思想開放的自由氣氛.也與新詩獨立於舊詩之後揚棄模式化的抒情轉向重視理性的闡發的追求相銜接,壹時寫者甚多,形成了新詩史上的小詩運動.其中以宗白華的《流雲小詩》較有影響 散文(prose;essay)是與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壹種文學體裁,指不講究韻律的散體文章,包括雜文、隨筆、遊記等.是最自由的文體,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的束縛及限制,也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行文體例.通常壹篇散文具有壹個或多個中心思想,以抒情、記敘、論理等方式表達.形散而神不散,文章文筆隨意但詞詞句句都與主題中心有關.短小優美,生動有趣.我國傳統意義上的散文,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除詩歌、戲劇、小說、辭賦以外的所有散體文章,包括政論、史論、傳記、遊記、書信、日記、奏疏、小品、表、序等各體論說、雜文.因為這些文章,既是美好思想情操的載體,也是語言藝術的典範,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它澆灌了各個時代的文學園地,也沾溉了歷代文人,至今仍使人們受益。
5. 文言文文體的概念是什麽1、說 古代的壹種文體,可以敘事,也可以發表議論,都是為了說明壹個道理。
它與“論”無大異,故後來把說理辨析壹類的文章,統稱為論說文。它與現代雜文或雜感在某種程度上相似,變化有致,寫法不拘壹致。
如《馬說》、《師說》、《愛蓮說》、《捕蛇者說》、《六國論》、《過秦論》等。2、表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書言事或陳述某種意見的壹種文體。
此外還有壹種專門議論朝政的文體叫做“疏”;用於臣子回答皇帝對政事的詢問,叫“對”。如《出師表》、《陳情表》、《論積貯疏》、《隆中對》等。
3、記 古代的壹種記敘文體,敘事、寫景、狀物成份較多,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也可以記壹下國家的重大事件,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嶽陽樓記》、《小石潭記》、《西湖遊記》、《石鐘山記》、《醉翁亭記》、《桃花源記》等。此外,也有以說明為主的《核舟記》。
4、銘 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記述生平事業、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壹種文體。常用托物言誌的寫法,如《陋室銘》。
也有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銘文,叫“墓誌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誌銘》。5、賦 這種文體產生於戰國,盛行於漢代,重視詞藻,對偶和押韻,講究鋪陳敘事,寫法上常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誌。
如《赤壁賦》、《阿房宮賦》等。6、傳 用來記載某人事跡(主要活動和生平)的文章,“傳”壹般由別人記敘,也有自述生平的“自傳”。
如《五柳先生傳》、《童區寄傳》、《廉頗藺相如列傳》等。7、書 即書信體,今天的書信格式是由古代的“書”體演變而來的。
如《報劉壹丈書》、《李陵答蘇武書》、《與朱元思書》等。8、序 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現代的“引言”,“前言”。
如果是說明編寫目的、簡介內容的,屬於說明文,如《荔枝圖序》;如果是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屬於議論文,如《伶官傳序》;還有為某壹件具體的事向人贈言的文章,如《送董邵南遊河北序》、《送東陽馬生序》;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則帶有很濃的抒 *** 彩。9.諷諫:古代用比喻暗示壹類的方式委婉規勸別人接受下級意見的文體。
如:例: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後漢書?6?1張衡傳》;《戰國策》中的《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諷齊王納諫 》。
文體,是指獨立成篇的文本體栽(或樣式、體制),是文本構成的規格和模式,壹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是某種歷史內容長期積澱的產物。它反映了文本從內容到形式的整體特點,屬於形式範疇。
文體的構成包括表層的文本因素,如表達手法、題材性質、結構類型、語言體式、形態格式,以及深層的社會因素,如時代精神、民族傳統、階級印記、作家風格、交際境域、讀者經驗等。文體的特征及其劃分,往往取決於其層面結構中某些因素的強化、突出或變異。
文體通常指由交際環境、交際目的的不同,而逐步相對穩定下來的篇章結構及言語總體格調。作為特定的程式,它既可以成為學科理論體系中的重要關註對象,又能為人們的應用提供最為切實的規則範例。
正因為這樣,相關的學科領域裏邊,如寫作學、文藝學、語文學、語法學、修辭學、文章學等等,大都要論及該內容。(見《應用寫作》2003年第9期《文體分類中的誤區》) 文體的客觀存在是壹種社會文化的需求,但更重要的是依賴於自身的獨特的功能。
德國姚斯在《走向接受美學》中認為:“文學的形式類型既不是作家主觀的創造,也不僅是反思性的有序概念,而主要是壹種社會現象。類型與形式的存在依賴於它們在現實世界中的功能。”
每壹種文體都具有其他任何壹種體裁所無法取代的功能,以及審美效應。正如萊辛在《漢堡劇評》中所說:“各種體裁的詩歌不可能改善壹切,至少說兩種體裁不可能產生完全相同的完美效果;但是每壹種體裁可以盡其所能做到最好的改善,而且在其範圍之內做得比其他體裁更好——那才是它的特定目的。
文體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就是表達,就是選擇,就是風格,甚至也可以說是壹種強調。每種文體都具有某種對現實社會內容的表達功能,這是文體的本質特征,也是它產生和存在的前提。
它在表達同壹思想內容時,可以在對等的種種方式中進行選擇,即選用最恰當的再現思想內容的形式外衣。作家在構思創作過程中,總要選擇最符合創作意圖和對象的某種體裁結構及其規定性。
因為有人視文體為藝術創作的選擇性。它往往以歷來展現在作家面前的體裁可能的豐富性為前提。
它能代表某個作家、某個時期、某……在於任何地方,只存在於文本的文本品格之中,或者用D.H.勞倫斯的話說,存在於它‘為語言意識而作鬥爭’之中”。在接受美學的觀點看來,文體又是讀者的壹種強調。
達克爾.裏法泰爾在《文體分析標準》中說:“文體被認為是在不改變意義的情況下給語言結構所傳達的信息添加的壹種強調(表達的、感情的或美學的)。這也就是說,語言表達,而文體強調。”
文體的意義,主要不是來自於文體結構的自身屬性,而根本上取決於某種非語言的個人或文化的特質,也可以說取決於某種民族文化的思維方式和心理機制等深層結構。而後者又歸根結底受制。
6. 文言文文體的概念是什麽1、說古代的壹種文體,可以敘事,也可以發表議論,都是為了說明壹個道理。
它與“論”無大異,故後來把說理辨析壹類的文章,統稱為論說文。它與現代雜文或雜感在某種程度上相似,變化有致,寫法不拘壹致。
如《馬說》、《師說》、《愛蓮說》、《捕蛇者說》、《六國論》、《過秦論》等。2、表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書言事或陳述某種意見的壹種文體。
此外還有壹種專門議論朝政的文體叫做“疏”;用於臣子回答皇帝對政事的詢問,叫“對”。如《出師表》、《陳情表》、《論積貯疏》、《隆中對》等。
3、記古代的壹種記敘文體,敘事、寫景、狀物成份較多,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也可以記壹下國家的重大事件,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嶽陽樓記》、《小石潭記》、《西湖遊記》、《石鐘山記》、《醉翁亭記》、《桃花源記》等。此外,也有以說明為主的《核舟記》。
4、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記述生平事業、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壹種文體。常用托物言誌的寫法,如《陋室銘》。
也有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銘文,叫“墓誌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誌銘》。5、賦這種文體產生於戰國,盛行於漢代,重視詞藻,對偶和押韻,講究鋪陳敘事,寫法上常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誌。
如《赤壁賦》、《阿房宮賦》等。6、傳用來記載某人事跡(主要活動和生平)的文章,“傳”壹般由別人記敘,也有自述生平的“自傳”。
如《五柳先生傳》、《童區寄傳》、《廉頗藺相如列傳》等。7、書即書信體,今天的書信格式是由古代的“書”體演變而來的。
如《報劉壹丈書》、《李陵答蘇武書》、《與朱元思書》等。8、序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現代的“引言”,“前言”。
如果是說明編寫目的、簡介內容的,屬於說明文,如《荔枝圖序》;如果是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屬於議論文,如《伶官傳序》;還有為某壹件具體的事向人贈言的文章,如《送董邵南遊河北序》、《送東陽馬生序》;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則帶有很濃的抒 *** 彩。9.諷諫:古代用比喻暗示壹類的方式委婉規勸別人接受下級意見的文體。
如:例: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後漢書?6?1張衡傳》;《戰國策》中的《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諷齊王納諫》。
文體,是指獨立成篇的文本體栽(或樣式、體制),是文本構成的規格和模式,壹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是某種歷史內容長期積澱的產物。它反映了文本從內容到形式的整體特點,屬於形式範疇。
文體的構成包括表層的文本因素,如表達手法、題材性質、結構類型、語言體式、形態格式,以及深層的社會因素,如時代精神、民族傳統、階級印記、作家風格、交際境域、讀者經驗等。文體的特征及其劃分,往往取決於其層面結構中某些因素的強化、突出或變異。
文體通常指由交際環境、交際目的的不同,而逐步相對穩定下來的篇章結構及言語總體格調。作為特定的程式,它既可以成為學科理論體系中的重要關註對象,又能為人們的應用提供最為切實的規則範例。
正因為這樣,相關的學科領域裏邊,如寫作學、文藝學、語文學、語法學、修辭學、文章學等等,大都要論及該內容。(見《應用寫作》2003年第9期《文體分類中的誤區》) 文體的客觀存在是壹種社會文化的需求,但更重要的是依賴於自身的獨特的功能。
德國姚斯在《走向接受美學》中認為:“文學的形式類型既不是作家主觀的創造,也不僅是反思性的有序概念,而主要是壹種社會現象。類型與形式的存在依賴於它們在現實世界中的功能。”
每壹種文體都具有其他任何壹種體裁所無法取代的功能,以及審美效應。正如萊辛在《漢堡劇評》中所說:“各種體裁的詩歌不可能改善壹切,至少說兩種體裁不可能產生完全相同的完美效果;但是每壹種體裁可以盡其所能做到最好的改善,而且在其範圍之內做得比其他體裁更好——那才是它的特定目的。
文體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就是表達,就是選擇,就是風格,甚至也可以說是壹種強調。每種文體都具有某種對現實社會內容的表達功能,這是文體的本質特征,也是它產生和存在的前提。
它在表達同壹思想內容時,可以在對等的種種方式中進行選擇,即選用最恰當的再現思想內容的形式外衣。作家在構思創作過程中,總要選擇最符合創作意圖和對象的某種體裁結構及其規定性。
因為有人視文體為藝術創作的選擇性。它往往以歷來展現在作家面前的體裁可能的豐富性為前提。
它能代表某個作家、某個時期、某……在於任何地方,只存在於文本的文本品格之中,或者用D.H.勞倫斯的話說,存在於它‘為語言意識而作鬥爭’之中”。在接受美學的觀點看來,文體又是讀者的壹種強調。
達克爾.裏法泰爾在《文體分析標準》中說:“文體被認為是在不改變意義的情況下給語言結構所傳達的信息添加的壹種強調(表達的、感情的或美學的)。這也就是說,語言表達,而文體強調。”
文體的意義,主要不是來自於文體結構的自身屬性,而根本上取決於某種非語言的個人或文化的特質,也可以說取決於某種民族文化的思維方式和心理機制等深層結構。而後者又歸根結底受制約於-。
7. 文言文的文體有哪些1.說 是古代的壹種散文體裁。從內容上看,文體可以敘述事情,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發表議論;大多是壹事壹議,要求說出作者對某個問題的深刻見解。這種“說”,它的敘事及議論,都是為了表明作者對社會生活中的某個問題或某種現象的看法,從本質上說,它是屬於議論性的文體,與現代的雜文或雜感小品相似。初中階段所學的有《馬說》《愛蓮說》《黃生借書說》等。
2.表 是我國古代的壹種特殊文體。在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國時期統稱為“書”,“書”是書信、意見書的總稱。到了漢代,這類文字被分成四個小類,即章、奏、表、議。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裏說:“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可見,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動之以情”是這種文體的壹個基本特征。此外,這種文體還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開頭要說“臣某言”,結尾常有“臣某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之類的話。我們初中課本所選諸葛亮的《出師表》即“表”中範例。
3.序 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壹種序是惜別贈言的文字,叫做“贈序”,內容多是對所贈親友的贊許、推重或勉勵之辭,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即是作者寫給同鄉晚輩的贈序。還有壹種是寫在詩歌前面的序,叫“詩序”,多交代所詠故事的有關內容或作詩的緣起,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前面有壹段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這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詞的緣起與過程。
4.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壹種文體。壹般都用韻,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內容多含頌揚、鑒戒之意。我們學過的如劉禹錫的《陋室銘》。
5.記 是古代的壹種散文體裁。文言文標題中的“……記”,相當於現代文“記……”的形式。如“小石潭記”,就是“記小石潭”,即記述遊小石潭的行蹤以及小石潭的景物。這類文章當中,大多數是遊記,壹種用來記敘旅途見聞和某地政治生活、社會面貌、風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勝古跡等的散文體裁。其次是些普通的敘事性散文或者“雜記”(包括如《桃
花源記》這樣的詩前序文)。除以上兩篇,我們學到的還有《嶽陽樓記》《醉翁亭記》《滿井遊記》《核舟記》等。
6.傳 記述個人生平事跡的文章。壹般來說多為記述那些在歷史上較有影響而事跡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跡。多采用敘述、描寫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風貌。這種文體,慣用於史書。壹般為他人所寫,如《張衡傳》等,也有寫自己的傳記,如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
7.書 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劄”,是壹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尺牘文學功能多種多樣:可以抒情,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林覺民的《與妻書》;也可以寫景,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可以寫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也可以進謁顯貴,勉勵後學,形成別具特色的書牘文傳統。尺牘講究謀篇布局,文質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