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孫子兵法的四大戰術思想是什麽?

孫子兵法的四大戰術思想是什麽?

孫子的軍事思想

孫武被譽為“兵學鼻祖”,受到後世推崇,並不僅僅因為他的軍事指揮才能,而是因為他為後人留下的那部驚世駭俗的兵學聖典《孫子兵法》。《孫子兵法》***十三篇,它全文約6000余字,分《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它言簡意賅,內容博大精深,可以說字字璣 珠,是國內外公認的“世界古代第壹兵書”。

《孫子兵法》問世2500多年來,社會歷史變革,人間幾度滄桑,為什麽能夠超越時代和地域的局限,至今仍閃爍著真理的光輝,仍然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和影響呢?考析其原因,關鍵是《孫子兵法》以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從戰爭的實際出發,總結和揭示了戰爭的普遍規律和基本的戰略戰術原則;同時在於它具有著深刻的謀略內涵、道德內涵和哲學內涵,具有超越所處時代的思想性和創造精神。

《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是壹個博大精深的、縝密完整的體系,是人類智慧的寶庫、世界謀略之大全。兩千多年來,國內外的政治家、戰略家,無不稱其為適用於壹切有競爭活動的領域。軍事家視其為“兵學聖典”,政治家視其為治國方略,哲學家視其為人生寶鑒,外交家視其為談判法寶,文學家視其為藝術精品,企業家視其為商戰的最高教科書。

孫子的軍事思想 可以概括為以下壹些主要 觀點:

(壹)重戰慎戰——孫子的慎戰論

《孫子兵法》開宗明義,首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把戰爭與國家命運,人民的生死緊密聯系起來,不僅指出戰爭在國家事務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明確指出戰爭的政治目的在於確保國家的生存和發展。這就把戰爭推到了國家大事的首要位置。“兵者,國之大事”,道理非常淺顯,但並不見得為所有的治國者所深知。在這 方面,《孫子》的基本思想就是要重戰、慎戰、備戰,以確保“安國全軍之道”。不僅在《計篇》從生死存亡的戰爭後果論述了重戰的思想,在《作戰篇》又從戰爭與經濟的關系上進壹步闡述了戰爭後果的嚴重性,反復指出:“帶甲十萬”要“日費千金”,“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兵外而國利者未之有也”。同樣,出於戰爭後果的考慮,《火攻篇》則告誡人們:“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 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由此可以看出,以利為動,是孫子重戰慎戰思想的核心,是《孫子》對待戰 爭問題的基本觀點和思想。

孫子 從戰爭的嚴酷性和可能引起的後果出發,站 在現實主義的立場上,本著安國全軍的根本目的,以軍事家應有的理智和應負的責任,提出上述重戰、慎戰、備戰的理論。顯然,這是壹種冷 靜、理智、現實的態度。有了這種態度,才能避免盲目好戰和窮兵黷武,把國家和人民拖入災難的深淵,也可以避免壹味反戰,寢兵偃武,使國 家和人民喪失警惕,受禍於猝然之變。

在孫武看來安定國家、保全軍隊是戰爭最根本的目的,壹切都要圍繞著這個中心進行。因此,戰爭的最大效益莫過於安國全軍。對於這個重大的問題,君主和將領必須慎重處置。

孫子的這種既慎戰又重戰的理論,受 到歷代兵家的重視,成為壹切“善戰者”必備的品格和條件,至今仍有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