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界革命名詞解釋如下:
1、詩界革命,即戊戌變法前後的詩歌改良運動。1899年,梁啟超在《夏威夷遊記》中正式提出“詩界革命”的口號,認為想要挽救中國詩歌日益衰落的命運,必須使詩歌創造出全新的境界來。
2、詩界革命沖擊了長期統治詩壇的擬古主義、形式主義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時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體詩語言趨於通俗,不受舊體格律束縛,這些在當時都起了解放詩歌表現力的作用。但是,梁啟超等強調保持舊風格,這就又束縛了手腳,使得它只是舊瓶裝新酒,在中國古典詩歌的改革上雖有前進,卻前進不大。
概念簡介
黃遵憲提出了推陳出新的壹整套綱領,詩界革命的早期倡導者是夏曾佑、譚嗣同、梁啟超三人。光緒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之間,他們開始試作“新詩”。譚嗣同等人力圖開辟詩歌語言的新源泉,表現資產階級新思想,有其積極可取的壹面。但是,他們實際上使詩歌的語言源泉更為狹窄,寫出來的作品又完全不顧詩歌的藝術要求,既脫離傳統,又脫離群眾,很快就喪失了生命力。
戊戌維新運動失敗後,梁啟超逃亡國外,以主要精力從事文化宣傳,推進文學改良,“詩界革命”成為其中壹個重要方面。他在《清議報》、《新民叢報》、《新小說》等刊物上開辟專欄,發表譚嗣同、唐才常、康有為、黃遵憲、蔣智由、丘逢甲、夏曾佑等人的作品,又自撰《飲冰室詩話》,闡發理論觀點,大力表揚黃遵憲等新派詩人,詩界革命於是形成了壹定的規模和聲勢。
而鮮明提出“詩界革命”口號的盡管是梁啟超,但早已反映出詩歌變革趨向並獲得創作成功,從而成為“詩界革命”旗幟的卻是黃遵憲。
黃遵憲早年即經歷動亂,關心現實,主張通今達交以“救時弊”(《感懷》其壹)。從光緒三年(1877)到二十年(1894),他以外交官身份先後到過日本、英國、美國、新加坡等地。經過親自接觸資產階級文明和考察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經驗,他明確樹立起“中國必變從西法”(《己亥雜詩》第四十七首自註)的思想,並在新的文化思想激蕩下,開始詩歌創作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