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雨巷 作者為了能營造成這種朦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

雨巷 作者為了能營造成這種朦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

1、雨巷。“雨巷”是壹種基礎,提供了壹種環境,人迷茫、潮濕、淒冷之感.巷則點出陰暗、狹窄、悠長的環境。這壹幅梅雨時節悠長狹窄而寂寥的江南“雨巷”的陰沈圖景,正是當時黑暗陰沈的社會現實的寫照。

2、油紙傘。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有壹種雨打油傘的迷夢意境,憑添了壹分冷漠、淒清氛圍。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迷蒙的特點。

3、抒情主人公“我”。獨自、冷漠、淒清,懷有希望,又無限惆悵、迷茫。

4、雨。可以看成是壹種哀曲。

5、籬墻。連籬墻都是“頹圮的”,為全詩更多添了幾分黯淡無奈與感傷。

6、“丁香”。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征著美麗、高潔、哀婉、愁怨,在古典文學中是個“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

擴展資料

詩中描寫了抒情主人公“撐著油紙傘”,獨自仿徨在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他懷著壹種縹緲的希望,希望逢著“壹個丁香壹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個姑娘有著丁香壹樣的顏色與芬芳,而她的內心卻結著憂愁、哀怨。

他逢著了這樣的姑娘,然而轉瞬即逝,“像夢中飄過”,她的顏色、芬芳、“太息般的眼光”以及“丁香般的惆悵”統統消散在“雨的哀曲裏”。他依舊“撐著油紙傘”,獨自仿徨在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依舊懷著希望,希望飄過“壹個丁香壹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雨巷》中,詩人用象征性的意象及意象群來營建抒情空間,傳達內心情感,並且融會了中國古代詩歌,尤其是晚唐五代纖弱婉約詩詞的藝術營養。不僅如此,這首詩在藝術上的成功之處還在於它的和諧的音律美。

創作背景: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正處於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

《雨巷》壹詩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壹定的普遍性的。

作者簡介:戴望舒(1905~1950),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中國現代派代表詩人之壹。因詩作《雨巷》壹度被人稱為“雨巷詩人”。著有詩集《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等。

百度百科-雨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