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王維詩中的色彩美

王維詩中的色彩美

“詩中有畫”論王維山水詩的藝術

[關鍵詞] 畫面美 色彩美 構圖美 意象美

宋·蘇軾《東坡題跋》下卷《書摩詰藍田煙雨圖》評論唐代王維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其所成就,不僅僅能詩善畫,而是把藝術中的詩與畫,通過他的詩作,給以融化。這詩畫的有機結合,是中國畫的傳統,也是中國畫的特點。《宣和畫譜》中提到王維的詩句如"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之類,說是"以其句法,皆所畫也"。其繪畫創水墨渲淡法,作品筆墨清新。格調高雅,傳達出壹種詩意的境界。[1]

我國傳統詩歌理論中最重要的意境範疇。臺灣詩評家解釋說,就是在繪畫式的視覺結構中表現出形象的功能。歌德說:“繪畫是將形象置於眼前,而詩是將形象置於想象力之前?

總的說來,描繪性的形象是提供五官的知覺和感覺信息為主的。[2]繪畫是靠色彩、線條、明暗等變化來描繪形象、反映生活的訴之於視覺的造型藝術。它比之於詩歌,顯然更富於形象的直接性、具體性和立體感。富於繪畫美的詩歌正是在以文字塑造的形象中,大量擷取了繪畫的上述特點,最大限度地突破了文字形象的間接性局限,縮短了讀者由文字概念演化為具體形象的思維過程,從而使詩歌中所描繪的客觀物象更具體、更生動、更鮮明、更感人,更迅速地為讀者所把握,從而產生出壹種強烈的繪畫美感。[3]

王維山水詩“詩中有畫”的藝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壹、畫面美:

王維的詩有了壹種其他詩人所難以企及的靜美、澄曠、寂悅。特別是他在描寫大自然中壹剎那間的紛紜動象,是那樣的清凈與靜謐,禪韻盎然,如:《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飛鳥,時鳴春澗中。"《欒家瀨》"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以及《山居秋暝》名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往往蕩滌讀者之胸襟,給人以恬淡寧和的無盡遐思。[4]

宋朝晁說之(以道)認為:“詩傳畫外意,貴在畫中態。”可以說,追求詩歌中可睹可感的畫面美正是詩歌取得繪畫美的壹個重要原因。[5]

王維的《戲贈張五弟 三首》詩中,有這樣的怡人詩章:"我家南山下,動息自遺身。入鳥不相亂,見獸皆相親。"以及"青苔石上凈,細草松下軟。窗外鳥聲閑,階前虎心善。"人在大自然中,原來是可以那樣的物我相親,任運自在,壹幅人與自然萬物泯然無間、盡善盡美和諧畫卷,盡收眼底,感人至深。[6]

王維善於描寫自然景物的藝術才能,在前期的詩裏已經有了出色的表現。例如:《宿鄭州》"宛洛望不見,秋霖晦平陸。田父草際歸,村童雨中牧"。《齊州送祖三》"天寒遠山凈,日暮長河急"等詩句,或以素描見長,或以刻畫見工。特別是他的《使至塞上》,全篇氣勢流暢,"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寫景尤為壯麗。

他後期詩中最為人們稱道的《輞川集》絕句,尤其值得我們註意: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鹿柴》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竹裏館》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

  象《鹿柴》這樣的詩,所寫的空山中偶然聽到的人聲,深林裏偶然照到青苔上的壹縷斜陽,的確能給人壹種無比清幽的美感。《竹裏館》、《辛夷塢》也同樣寫得很幽美。[7]

而《謂川田家》這首五言古詩以率真自然的不事雕琢純用白描的筆法,描繪了壹幅夕陽西下,夜幕降臨之際的安逸寧靜、怡然自樂的田家晚歸圖。

《漢江臨眺》則可謂王維融畫法入詩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這種異常廣闊的整體性的“可遊、可居”的生活--人生--自然境界,正是中國山水畫去追求表現的美的理想。[8] 首二句壹筆勾勒出漢江雄渾壯闊的景色,作為畫幅的背景,為整個畫面渲染了氣氛。三、四句以山光水色作為畫幅的遠景,詩人著墨極淡,卻給人以偉麗新奇之感,其效果遠勝於重彩濃抹的油畫和色調濃麗的 水彩。而其“勝”就在於畫面的氣韻生動。難怪王世貞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是詩家俊語,卻入畫三味。”[9]說得很中肯。首聯寫眾水交流,密不間發,此聯開闊空白,疏可走馬,畫面上疏密相間,錯綜有致。接著,詩人的筆墨從“天地外”收攏 ,寫出眼前波瀾壯闊之景,為我們展現了壹幅色彩素雅、格調清新、意境優美的水墨山水畫。畫面布局,遠近相映,疏密相間,加之以簡馭繁,以形寫意,輕筆淡墨,又融情於景,情緒樂觀,這就給人以美的享受。王維同時代的殷王番在《河嶽英靈集》中說:“維詩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此詩很能體現這壹特色。[10]

王維的詩在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從前面所舉的那些山水詩,我們可以看到他既能概括地寫雄奇壯闊的景物,又能細致入微地刻畫自然事物的動態。正因為他觀察自然的藝術本領很高,所以他能夠巧妙地捕捉適於表現他生活情趣的種種形象,構成獨到的意境。以《山居秋暝》這首名作為例:[11]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裏,空山雨後的秋涼,松間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聲音,浣紗歸來的女孩子們在竹林裏的笑聲,小漁船緩緩地穿過荷花的動態,和諧完美地融合在壹起,給人壹種豐富新鮮的感受。它好象壹只恬靜優美的抒情樂曲,又象壹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他的詩既有陶詩渾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謝詩精工刻畫的描寫。語言也高度清新洗煉,樸素之中有潤澤華采。的確深得陶詩"清腴"的特色。[12]

王維的力作《終南山》,是壹首地道的山水詩。這首詩單純描寫終南山麓山水地貌,出語不凡,別具情趣。"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首二句即點出終南山的地理位置,極寫終南山氣象之雄偉高遠,頗具工力。由於終南山靠近京都長安,加上其山勢連綿不絕,直抵海邊,更增添了視覺聯想上的魅力。"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二句,是借雲靄恍惚迷離、變幻不定的形態,反襯終南的高遠-壹往前看,白雲彌漫,走近前卻又不見,回首再看時,那白雲又凝聚在後面了;從遠處看,只見壹片青靄的山氣,走進去,卻又什麽都沒有了。這種奇觀只有身歷其境的人才有更深切的體會。"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二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也是自古以來膾炙人口的名句。而連綿不絕的山壑,因天氣和雲氣的變化,有的陰翳,有的晴朗,真個是山色難測,各不相同。這是從正面襯托出終南山麓的多姿與壯麗。有此二句,山也增色,詩也添輝。最後兩句"欲投入處宿,隔水問樵夫",是從另壹個角度寫終南地域之遠闊;其勝景非壹日所可畢覽,需向山中樵夫打探投宿處以待來日復作暢遊。"隔水"二字寫出了終南山水煙雨迷濛之狀,十分傳神。掩卷回味,全詩確如壹幅維妙維肖的山水寫生畫,並無任何奇想幻覺,卻真實可信。

王維的山水詩具有體物精細、狀寫傳神、形象生動、意味深長等特點,既有陶淵明詩那種渾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謝靈運詩那種精工刻畫的描寫,頗多名篇佳句,如《鹿柴》、《竹裏館》、《使至塞上》、《山居秋暝》,《積雨輖川莊作》的"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等等,皆為後世所推崇;尤其是《終南別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兩句,能夠給人以壹種無比清幽的美感,被古人視為最得理趣的佳句而廣為傳誦。[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