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姓爺鄭成功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藩千裏濱,祖籍福建泉州南安郡43都石井村,公元1624年8月27日生,屬西洋處女星座,農歷7月14日甲子年,午後酉時生,十二生肖相鼠,卒於1662年6月23日,農歷5月8日,得年39歲,由於出生時千裏濱海邊紅光照亮、天鳴地動(相傳鄭成功為大海鯨化身降臨),因為長的白白胖胖惹人可愛,深受鄭家歡喜頗俱福相,故取乳名福松(閩南語松與相同音,福氣建在、松柏永春),待回國更名森(森林似海、國之棟梁),號大木(大造乙木日元生於初秋之令),字明儼(明心儼然、忠孝兩全),南明桂王永歷帝朱由榔冊封為延平郡王,後世尊稱為「延平王」。
(名垂不朽代代頌揚)
盡忠─大明崇禎17年3月(公元1644年4月)大西農民起義軍(流寇)攻破北京城,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於煤山,闖王李自成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順」,大肆燒殺奸淫擄掠不得民心,此際由多而袞所率領清兵正蠢蠢欲動屯兵於關外,虎視眈眈伺機而動,隨後在叛臣洪承疇、叛將吳三桂引領下入關,席卷中原,橫掃江南,南京不保。隔年公元1645年福建總兵鄭芝龍及其弟鎮江總兵鄭鴻逵,禮部尚書黃道周,福建巡撫張肯堂等明朝諸臣,於福州擁立唐王隆武帝,時年21歲的鄭森由南京國子監太學返閩(金陵易幟),父芝龍帶引晉見隆武帝,皇帝撫其背授言:「朕惜無女可配卿為憾!當勿忘朕,應盡忠孝」。南明唐王朱聿鍵欽賜予國姓「朱」,更名「成功」,官拜禦營中軍都督(行禮同駙馬爺),次年封「忠孝伯」並賜尚方寶劍便宜行事,掛招討大將軍之印號召「奉明正朔」擔負起「反清復明」之重責大任,據壹隅之地終其壹生與清人韃虜周旋對抗,氣節矢忠不貳,孝道始終如壹,內心所承受壓力、創傷、哀痛、悲憤,實非他人所能了解,所率軍隊除少許親近倭兵武士外,大多接受父親鄭芝龍舊部泉州子弟兵為骨幹,其中多數為海盜出身,加上明朝北方各省敗退投靠散兵部隊及少數投降山寇、土匪,還有慕名而來海外浪人、並遠至南澳、澳門招兵漁夫與及雇用少數白人傭兵與黑人洋槍隊....等等(義軍水師),與其說鄭軍為壹支強而有力戰鬥部隊,亦可說鄭軍為壹支隨時面臨不穩定因素而瓦解的雜牌軍,南明延平王鄭成功治軍相當嚴刑峻法、軍紀分明,信賞必罰,故能以德服人樹立軍威。
(恩威並施治兵之道)
對藩主鄭成功的看法,從其個性與施瑯長期間不合產生過節,施瑯態度傲慢跋扈,剛愎自用屢犯上,擅殺成功親衛曾德後逃逸,導致性情剛烈的鄭成功勃然大怒,憤而斬殺其父子倆(埋下恩怨情仇因果)。且因鄭成功長久率兵征戰軍旅戎馬倥傯,造成鄭成功性格上喜怒無常動輒得咎(處女座講求完美精細),爾由其母親田川氏慘遭清兵奸辱自盡,成功聞之,痛不欲生,剝開腹腸洗滌而葬之,迨因長子鄭經與四弟乳母陳氏亂倫生子,欺蒙成功大逆不孝,諭令堂兄鄭泰返廈門殺董夫人及鄭經,但鄭泰以「亂命!不可從也」欲搪塞之,僅殺陳氏母子覆命(違命待懲忐忑不安),綜觀上述幾種情境可見知鄭成功壹生突發性嚴厲冷酷,令人油然而產生肅殺敬畏的性格,況且鄭成功曾拜學南京國子監儒學大師錢謙益門下,朝夕相處,耳濡目染,深受儒家思想教育薰陶影響,養成天賦人性,善良仁慈,溫和寬恕之道,從復臺驅荷之役,堂堂戰勝國仍然讓戰敗者荷蘭人攜家帶眷金銀珠寶全身而退,安全地離開大員回到巴達維亞城(今印尼雅加達),如此懷著悲天憫人氣度,仁慈善良胸襟,寬厚俠義精神,曠世古今有誰可睥睨,而得到印證之。
(剛柔並濟恩怨必報)
南明永歷12年5月(公元1658年6月)鄭成功第壹次統率大軍17萬(號稱)北伐中原遇颶風失敗,翌年永歷13年4月(公元1659年5月)第二次統率大軍20萬北伐(聯合張煌言部),破瓜州,克蕪湖,取鎮江,圍南京城,清軍守將兩江總督郎廷佐聞鄭軍即到,立命城外十裏所有百姓盡數撤入城內並將房屋全部燒毀,壹面急奏上疏北京清廷增派大軍救援,壹面采用提督管效忠緩兵之計,遣使假以卑辭向鄭成功求情乞降,唬稱清朝有法,守城過30日者,城失罪不及妻孥,憐求鄭成功寬限壹個月後即開城門投降,當下至忠至孝仁厚寬容的鄭成功正沈浸在節節勝利的旋渦之中,故而驕兵必縱,縱則敗之,心想「自舟山興師以來,戰必勝,攻必克,彼焉敢緩我之兵邪!攻城為下,攻心為上,今既來降,驟攻之,何足以服其心哉」。同時也不想再犧牲將士們。
(壹念之仁壹己之施)
金陵戰前鄭成功在主帥船上望著浩瀚浪濤煙波裊裊的江面,巍巍峨峨屹立不搖的南京城,當下真情流露胸懷壯誌,有感抒發喃喃自語的寫下壹首七言絕句文采,詩雲〝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摘自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隨即號令全軍縞素朝向南京城遙祭明太祖朱元璋皇陵,同時祭拜崇禎、隆武二帝,登時氣勢磅礴,盡見江淮旌旗遍布有如白雪皚皚壹片景象,全軍聲淚俱下井然有序,頃刻之間江河震撼場面驚天地泣鬼神,延江百姓均為之動容,皆互道匡復明朝江山社稷中興之象指日可待。
(飲水思源永不忘本)
南京之役本可為大明朝恢復半壁江山,可惜鄭成功感於昔日在南京國子監求學時,心寄南京城之懷念與留戀,情系秦淮河畔的景致宜人,回憶往事點點滴滴(思古幽情懷憂喪誌),深信儒家以德服人,興仁義之師,惟「仁者無敵」之王道文化,且個性善良仁慈寬厚,惶恐部屬及城內百姓大量傷亡,況且南京有先帝明太祖朱元璋陵園(明孝陵),為防招致兵荒馬亂炮火摧毀破壞殆盡,及思量父親大人在北京遭受清廷要挾生命安危,....等等多重顧忌,內心躊躇不前,終至卻步,不忍兵戎相見生靈塗炭,暫且避免觸犯驚動明太祖先靈為念(忠孝節義德澤湧泉),故始終聽不進眾帥將勸進,壹舉拿下南京城,反而中了清兩江總督郎廷佐緩兵之計,終致兵敗南京城,未能匡復大明半壁江山,天意無奈大勢底定。
(不堪回首夢已遠逝)
是役也!南明主力戰將計有甘輝、張英、林勝、陳魁、萬禮、余新、潘庚鍾、藍衍、魏標、林世用、洪復....等數十員文武將官戰歿陣亡,成功嘆曰:是「吾欺敵之過」,即令全軍祭文歌功頌德,爾出長江再攻崇明島不克,出師無功,至此鄭成功自知孤臣無力可回天(泣禱自貶感恩戴罪)。10月退守金廈,枕戈待旦,養兵蓄銳,籌謀圖計,生聚教訓,有朝壹日,俟機憼遵父托收回大員。
(閩南語臺灣稱大員)
克孝─南明永歷15年3月(公元1661年4月),鄭成功統兵2萬5千、大小戰船數百艘,由金、廈出發先攻取澎湖,圍攻熱難遮城(閩南語難與蘭同音)長達八個月之久(南京之圍殷鑒不遠文攻武嚇勸降荷蘭),終於驅逐占領臺灣38年的荷蘭人,秉承父誌克盡忠孝兩全收復大員改為東都明京(天命難違福澤子孫),作為反清復明之根據地,終想壹天反攻內地,圖復大明江山之誌及完成先帝遺願,偏遇事與願違,逢聞呂宋(菲律賓)華僑受到西班牙殖民者的殘害,未能旋即派兵征伐呂宋,拯救華人及鄭氏親族於壹時(瀛海泣血蓄勢待發),若鄭成功生命延長壹、二年攻取菲律賓或遠征南洋擴大鄭氏版圖(改寫歷史創世未來),同年永歷帝避難緬甸,但終究逃亡壹年後被吳三桂擒捕,遞解昆明絞殺(正朔招牌面臨將至),此際叛將黃梧,向清廷提出所謂滅鄭「平海五策」,實施海禁和遷界造成東都糧運接濟困難(糧餉兩缺攻守失憑),壹波未平壹波又起,驟然將鄭成功福建泉州老家祖墳,大肆挖掘破壞,戳屍極盡侮蔑,成功聞耗西向切齒怒罵曰:「黃梧忘恩負義,生者有怨,死者何仇?敢如此結不***戴天之恨!倘來日起兵西進伐取,吾不寸磔汝屍,枉作人間大丈夫!」。
(人神***憤永無寧日)
公元1661年10月3日,清廷以鄭氏父子私通***謀,將鄭芝龍壹家族人11口斬於北京柴市(壹代船王梟雄落幕),噩耗傳至,成功痛心疾首呼天跪地北向大陸哭泣曰:「汝父當初若聽兒勸諫,今也不會慘遭殺身之禍,然不幸中之大幸,仍有孩兒當為您復仇!」。
(全軍縞素戴孝祭拜)
公元1662年2月1日,鄭成功正式接受荷蘭人投降簽約(歷史性的壹刻),收復大員(臺灣)後,改為「東都」勵精圖治,設承天府(臺南)置天興(嘉義)、萬年(高雄)兩縣,承襲明朝官制,訂定律法,創立學府,文化傳承(飲水思源永不忘本),實施「寓兵於農」屯墾政策自給自足,披荊斬棘,傾巢開拓,致力建設,治理經營,大員百姓為感恩戴德,緬懷紀念鄭成功對先民福祉福澤,豐功偉績,尊稱為開臺聖王、開山聖王、國聖公、國姓公。謹附鄭成功復臺詩〝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字裏行間透露出鄭成功持其父誌收回大員克盡忠孝兩全無私無愧無遺無憾與其「胸懷大襟」、「為善仁民」、「兼愛非攻」的和平精神。
(含孝九泉光宗耀祖)
公元1662年4月天地造化弄人,當下聽聞留在廈門鄭經悖禮亂倫與四弟之乳母私通生子,鄭經竟偽稱乃侍妾所生,蒙騙鼓裏,時鄭成功仍然不知,心想中年喜獲長孫高興萬分,大加賞賜,然而陳氏得寵後更加跋扈,鄭經夫人唐氏為明朝兵部尚書唐顯悅的孫女,於是顯悅知悉便捎信予成功言道:「三父八母,乳母亦居其壹,令郎狎而生子,不聞斥責,反加齎賞,此治家不正,安能治國」,鄭成功閱信後頓時羞愧至極氣炸胸堂(晴天霹靂暴跳如雷)!諭令堂兄鄭泰執法,但僅殺陳氏母子,公然違令抗命內心惶惶不可終日,然緊接頃聞永歷帝蒙難殉國(南明終結),爾甚因福建老家祖墳被挖掘,父親暨弟輩慘遭殺害,兒子亂倫大逆不道,呂宋華人叠遭塗屠....等等,諸禍齊臨,事事不順,積勞成疾,精疲神竭,心力交瘁,憂慮日累,愁眉深鎖,忿忿難平,氣悶無解,情何以堪,身何以顧,病似加重,幾近崩潰,忽憶及父子反目,母親田川氏辱死,國仇家恨,君亡子逆,眾將抗命叛離,鄭氏家族內訌,激憤痛哭,愧對列祖列宗。
(天興萬年世代表載)
公元1662年6月23日(農歷5月8日)正午鄭成功臨終前壹刻,他仍念念不忘故國河川家園,置瀛臺穿著冠帶大明朝延平郡王朝服,西向大海遠眺瞭望有船來否,內心遲疑徬徨不知所措,雙手掩面而泣捧著明太祖的遺訓曰:「....自國家飄零以來枕戈泣血十有七年,進退無據,罪案日增,今屏居遐荒,遽損人事,然本藩與眾卿已無君無國矣!大員雖復,尚孤懸海外,國家仍未統壹,有何面目見先帝於九泉之下乎(萬念俱灰瀛臺泣血)?....罪臣朱成功生當亂世,身受國破家亡之痛,撫今追昔,北望中原十七年已逝矣!國土未復,家仇未報,成功忠孝兩虧,將死不瞑目!蒼天!蒼天!何使孤臣至於此極也?....隨之悲憤抑郁、哀傷痛哭、猝發心疾、含孝而終,時年僅39歲。
(天人同悲英年早逝)
終其鄭成功壹生功過,實當之為忠臣孝子,除秉遵父親鄭芝龍生前書信囑咐遺誌收回大員(臺灣)之付托,並繼承父親壹手建立的海上強權霸業外,且將之發揚光大,移孝至忠,無愧於父親之培養與期許(足以告慰在天之靈)。自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城,明朝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大明滅亡),迄父鄭芝龍投清保明最後壹支抗清武力,迨母田川氏於泉州安平受辱自盡,成功遭此連番劇變曰:「....其得全至今者,亦大幸也。萬壹吾父不幸,天也!命也!兒只有縞素復仇以結忠孝兩全之局耳」。從此鄭成功擇在泉州城外南安豐州孔廟焚燒儒服棄文從武,祭拜先師雲:「昔為孺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謹謝儒衣,祈先師昭鑒」,以孤臣孽子自喻,起義視師誓言反清復明,開啟大英雄堪苛戎武多秋多難的壹生,除了善待明朝宗室、少君、遺臣外,倚壹隅之地與清人韃虜周旋對抗,矢誌不渝,雖未成功,然名垂青史永為後人所敬仰崇拜(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並謂之為民族英雄、大明忠臣、壹代儒將、曠世豪傑、瀛海驍帥、閩臺戰神,非孤臣孽子、亦非亂臣賊子、更非奸臣逆子,絕非弄臣佞子,乃忠孝始終兩全之「忠臣孝子」。
(千古流芳萬年稱頌)
開閩臺海疆威震東南還我山河
承抗清復明盡忠克孝永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