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月亮的詩句不常用的並賞析

關於月亮的詩句不常用的並賞析

1.關於月亮的詩句及賞析,不用太多,兩份不同的

相見歡 (唐)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有壹般滋味在心頭。

是壹首抒寫離愁的詞,從渲染孤寂淒涼的環境氣氛入手,形象的展現了心頭無可解脫的愁苦之情。全篇如訴如嘆,淒婉動人,明白如話,句句精彩。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軾此詩通過對壹個美麗的月夜的細微體察,表現了人類永恒的母題——時光易逝生命無常及隨之而來的巨大孤獨感。

水調歌頭 (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上片寫中秋賞月,因月而引發出對天上仙境的奇想。下片寫望月懷人,即兼懷子由,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全詞設景清麗雄闊,如月光下廣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間來回馳騁的開闊空間。將此背景與詞人超越壹己之喜樂哀愁的豁達胸襟、樂觀情調相結合,便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這首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由孤獨到不孤獨,再由不孤獨到孤獨的壹種復雜感情。此詩充分表達了李白仙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的胸襟。構思新穎,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詩中別具神韻的佳作。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詩人在本詩中描寫了征戰邊疆的苦楚,展示了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痛苦及所付出的巨大犧牲,從而揭示出本詩反戰的主題。本詩層次分明,結構緊湊,意境深遠,感人肺腑。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升明月,天涯***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批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是壹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由於境界優美,語言淺近,意脈流轉,讀來使人感到清新淡雅、委婉曲折而又情深有致。

2.找三首關於月亮的古詩並做賞析

月夜 詩人:杜甫 朝代:唐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賞析 公元七五五年,安祿山勾結史思明在範陽起兵發動叛亂。

第二年六月九日潼關失守,十三日唐玄宗倉皇逃到了四川。七月唐肅宗李亨即位,杜甫在投奔唐肅宗路上被叛軍抓住,因為官小,看他破衣啰唆,就把他攆出了軍營。

回到住處以後,看到城中破堪的樣子,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因為強烈地思念妻兒,寫下了這首名作。

詩人望月想念家中的妻子,充滿了深情也滿懷憂慮與辛酸。這無盡的思念與盼望能雙照淚幹的願望正揭示了離亂帶給人們的痛苦。

這首詩描粻伐綱和蕺古告汰梗咯寫形象,情深意切。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是月夜懷人之作,情深意永,細膩入微。

起句高華渾融,歷來被人傳誦。望月念遠,相思難眠,夢中相逢,都是人世間常有的情景,詩人委委道來,親切感人。

《增定評註唐詩正聲》引郭雲:"清渾不著,又不佻薄,較杜審言《望月》更有余味"。"《唐詩刊選脈會通評林》雲:"通篇全以骨力勝,即'滅燭'、'光滿'四字,正是月之神。

用壹'憐'字,便含下結意,可思不可言。" 鑒賞: 此詩乃望月懷思的名篇,寫景抒情並舉,情景交融。

詩人望見明月,立刻想到遠 在天邊的親人,此時此刻正與我同望。有懷遠之情的人,難免終夜相思,徹夜不眠。

身居室內,滅燭望月,清光滿屋,更覺可愛;披衣出戶,露水沾潤,月華如練,益加 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雖美卻不能采擷以贈遠方親人,倒不如回到室內,尋 個美夢,或可期得歡娛的約會。

詩的意境幽靜秀麗,情感真摯。層層深入不紊,語言明快鏗鏘,細細品味,如嘗 橄欖,余甘無盡。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為千古佳句,意境雄渾豁達。

3.古今描寫月亮的詩句加賞析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本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

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壹種皓月當空、美人千裏、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壹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壹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詞上片寫望月奇思,幻想遊仙於月宮。

下片寫賞月後的體司與希望。詞人視月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觀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領略人情之愛,達到物我交感,人月融壹的境界,體現了極富人情味的美好願望。

從月亮的轉移變化,盈虧圓缺,聯想到人生的悲歡離合,從而得出不應事事都求完美無缺的結論。全詞構思奇幻,豪放雋秀,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遊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願望,格富哲理與人情。

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後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

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優美,富於哲理,情感動人,而絕唱至今。

該詞被譽為“中秋詞主”。

4.賞析關於月亮的詩句,急

1.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嬋娟代表月亮,千裏之遙的人望月寄相思,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

2.小時不識月, 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 飛在青雲端。

小時候不認識月亮,以為是白玉盤掛在天上,孩提時幼稚的猜想,表達出詩人對小時候無憂無慮時光的眷戀。

3.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月如鉤,非滿月,詩人獨自壹人在西樓上觀看月景,表達出詩人亡國後的痛苦及無盡的悲涼。

4.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月亮圓缺有時,現在圓滿終究會有缺損的那天,深沈的思考引發了詩人對家鄉家人的想念,表達了無法與親人團聚的無奈與悲哀。

5.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月亮落去已是天明,詩人對著搖曳的漁火,自然引發了濃濃的思鄉之情。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月光皎潔鋪在地面上,緩緩鍍上銀輝,擡頭冷清的月,低下頭,對家鄉家人的想念自然湧上心頭。

呼~~~終於答完了,不知道妳用不用得上……

5.誰有有關月亮的詩句,要有賞析的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詩文解釋 海上升起了壹輪明月,遠在天涯的人與我同樣望月,思念對方。

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長夜,整個晚上想念親人。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覺得露水漸漸重了。

不能把這滿手的月光贈給妳,還是回去睡覺吧,希望與妳在夢裏相見。 詞語解釋 遙夜:漫漫長夜。

竟夕:通宵 披衣:表示出戶。 露滋:露水打濕。

還寢:回臥室再睡。 詩文賞析 這是壹首望月懷人的詩。

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徹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見證。詩人通過寫主人公的動作表達了主人公的內心情感。

全詩意境雄渾而又幽清,語言形象真切,情與景有機地交融在壹起,溫婉纏綿,回味無窮。 李白《靜夜思》賞析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

(《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藝圃擷餘》)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於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壹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壹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

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於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裏,用“空裏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壹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

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壹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為什麽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

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壹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壹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壹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擡頭壹看,壹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凈!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壹切,想到家裏的親人。

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沈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壹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

它的構思是細致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裏,我們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6.關於月亮的古詩和鑒賞

詩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2.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盧綸:《塞下曲》) 5.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6.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裏館》) 8.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鳥鳴澗》) 9.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0.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王昌齡:《出塞》) 詠月名句積累: 1、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 蟾兔:月亮。

《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 2、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三國魏?曹植《怨歌行》 3、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 南朝梁?庚肩吾《奉和春夜應令》 4、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唐?陳子昂《春夜別友人》 5、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唐?張九齡《望月懷遠》 6、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唐?張九齡《望月懷遠》 7、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8、江天壹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9、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唐?王維《鳥鳴澗》 10、白雲千裏萬裏,明月前溪後溪 唐?劉長卿《苕溪酬梁耿別後見寄》 11、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唐?李白《關山月》 12、長安壹片月,萬戶搗衣聲 唐?李白《子夜吳歌四首》 13、月色醉遠客,山花開欲燃 唐?李白《寄韋南陵冰,余江上乘興訪之,遇尋顏尚書,笑有此贈》 14、白雲還自散,明月落誰家 唐?李白《憶山東二首》 15、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唐?李白《把酒問月》 16、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 唐?李白《把酒問月》 17、斫(zhuó)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 唐?杜甫《壹百五日夜對月》 18、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唐?杜甫《漫成壹首》 19、春去秋來不相待,水中月色長不改 唐?岑參《敷水歌送竇漸入京》 20. 月色更添春色好,蘆風似勝竹風幽。

唐 賈至 《別裴九弟》 21.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 白居易 《暮江吟》 22.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唐 白居易 《琵琶行》 23.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壹顆珠。 唐 白居易 《春題湖上》 24. 萬影皆因月,千生各為秋。

唐 劉方平 《秋夜泛舟》 25.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 唐 劉方平 《月夜》 26. 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

唐 韓愈 《山石》 27. 晴雲如擘絮,新月似磨鐮。 唐 韓愈 《晚寄張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28.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唐 徐凝 《憶揚州》 29.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宋 晏殊 《寓意》 30. 明月卻多情,隨人處處行。

宋 張先 《菩薩蠻》 31. 雲破月來花弄影 宋 張先 《天仙子?送春》 32. 明月凈松林,千峰同壹色。 宋 歐陽修 《自菩提步月歸廣化寺》 33. 可惜壹溪明月,莫教踏破瓊瑤。

宋 蘇軾 《西江月》 34.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 宋 蘇軾 《前赤壁賦》 35.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宋 蘇軾 《中秋月》 36.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宋 辛棄疾 《西江月》 37. 明月有情還約我,夜來相見杏花梢。

清 袁枚 《春日雜詩》 38. 壹夜夢遊千裏月,五更霜落萬家鐘。 清 濮淙 《聞梁蘧玉已寓京口。

7.壹首有關月亮的詩詞,並且附上詳細賞析

春江花月夜 年代:唐 作者:張若虛 體裁:樂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壹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壹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花搖情滿江樹。

被聞壹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壹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壹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壹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詩篇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

詩人入手擒題,壹開篇便就題生發,勾勒出壹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潮生。這裏的“海”是虛指。

江潮浩瀚無垠,仿佛和大海連在壹起,氣勢宏偉。這時壹輪明月隨潮湧生,景象壯觀。

壹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潑的生命。月光閃耀千萬裏之遙,哪壹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象撒上了壹層潔白的雪。

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壹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

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壹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

細膩的筆觸,創造了壹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壹輪孤月上了。

清明澄徹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進入了壹個純凈的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系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這種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應氏》:“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阮籍《詠懷》:“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詩的主題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暫。

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他的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存。

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壹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並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於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

全詩的基調是“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回響。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緊承上壹句的“只相似”而來的。

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壹輪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著什麽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願。

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隨著江水的流動,詩篇遂生波瀾,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

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圖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 “白雲”四句總寫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婦與遊子的兩地思念之情。

“白雲”、“青楓浦”托物寓情。白雲飄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蹤不定。

“青楓浦”為地名,但“楓”“浦”在詩中又常用為感別的景物、處所。“誰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正因不止壹家、壹處有離愁別恨,詩人才提出這樣的設問,壹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壹往壹復,詩情蕩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憐”八句承“何處”句,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然而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悲和淚,而是用“月”來烘托她的懷念之情,悲淚自出。

詩篇把“月”擬人化,“徘徊”二字極其傳神:壹是浮雲遊動,故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

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

這裏“卷”和“拂”兩個癡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愁悵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著她,此時此刻,月色不也照著遠方的愛人嗎?***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遙寄相思之情。

望長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飛也徒勞;看江面,魚兒在深水裏躍動,只是激起陣陣波紋,躍也無用。“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

向以傳信為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音訊——該又憑添幾重愁苦! 最後八句寫遊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扁舟子”連做夢也念念歸家——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

8.求關於月亮的古詩詞,最好要有賞析的

寫月的詩太多了,我只能給妳附取幾首最千古流傳和有代表性的:

壹、唐詩中最有名的寫月詩

1、李白:唐詩裏寫月的最有名非李白莫屬,“謫仙人”的他,寫起月來如夢如幻,附其最著名月詩兩首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滿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影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渺雲漢。

賞析在這首詩裏,李白的豪放不羈,瀟灑超脫的個性壹面躍然紙上,而他奇妙的想象力構織的意境也讓人陶醉。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賞析這首小詩雖然只有二十八字,卻為峨眉山月留下壹幅極為珍貴的藝術寫照:掛在峨眉山上的半輪明月,倒影在平羌江中。夜深人靜之際,李白啟程遠行,送行的即已歸去,孤寂之感油然而生,眷戀之情不能自己。他在這首小詩中連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五個地名,但是不露痕跡,不厭其重,反而顯得天然渾成,隨分自佳,含情縹緲,因而“古今目為絕唱”(王世懋《***圃擷余》)

2、杜甫:詩聖的寫風蒼涼,沈重,附其詠月名篇《月夜憶舍弟》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壹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賞析在月色下是特別容易懷念故人的,何況遠在邊塞的詩人,於是思鄉和想念弟弟之情都油然而生,只是在杜甫凝重的筆觸下這些又混雜著對國家的憂思,顯得格外蒼涼。

3、王維:他的詩非常有味道,初品如加了檸檬的水,越品越有滋味,值得細品。

《鳥鳴澗》 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

賞析在這首詩裏,壹幅月下山澗的幽靜、安寧的山水畫展現在讀者面前,在這裏飛起的鳥的叫聲更映襯出空蕩的山澗的安靜。在這個與世隔絕的意境裏,多少可以感受到詩人忘卻塵世、怡然自得的心性,用現在的話說,有點兒“小資”。

二、宋詞

在宋詞裏,最著名的詞人當屬蘇軾、辛棄疾、李清照三位,其中詠月詩寫得最出名的非壹代文豪蘇軾莫屬。他的《水調歌頭?中秋》很多人都耳熟能詳:

《水調歌頭?中秋》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倚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賞析在上半闕的飄飄欲仙的遐想裏,我們似乎看到了醉酒後的李白般的超然物外,但是蘇軾畢竟也是政治家,所以在詞中他也仍然無法擺脫人間的種種煩惱和情緒,在下半闕,東坡先生回到了人世,想到了月亮也常常殘缺,人生怎麽能都盡意呢?所以最後還是收筆於祝福,收筆於“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這千古名句。由於本詞副標題有“兼懷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所以這裏的祝福應該是祝福兄弟,但是由於它的闊大的意境,所以可以作為對任何人的祝福,甚至可以升華為對人間的祝福。

其實詠月的詩詞名句相當多,而且未必來自聲名如雷貫耳的某些大家,比如初唐的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整篇都堪稱精品,特別是“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盡,江月年年只相似。”更是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