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唐詩遊子吟古詩原文鑒賞

唐詩遊子吟古詩原文鑒賞

 《遊子吟》是由作曲家易鳳林老師根據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譜曲而成,歌曲為羽調式,具有古樸的民歌曲牌風。如何做遊子吟古詩鑒賞呢?下面是的遊子吟古詩鑒賞資料,歡迎閱讀。

遊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⑷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遊子吟註釋

 ⑴吟:吟誦。

 ⑵遊子:出門遠遊的人。本詩中指孟郊

 ⑶臨:將要。

 ⑷意恐:擔心。

 ⑸歸:回來,回家。

 ⑹言:說

 ⑺寸草:萱草。萱草(花)是我國傳統的母親花,相對於西方的康乃馨。

 寸草心:以萱草(花)來表達子女的孝心。

 ⑻三春暉: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個月。舊稱農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著我們。

遊子吟作品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裏把著針線,為即將遠遊的孩子趕制新衣。臨行時她忙著縫兒子遠征的衣服,又擔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誰能說像萱草的那點孝心,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遊子吟詩作鑒賞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沈的內心情感。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實為兩個詞組,而不是兩句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壹針壹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制得更為結實壹點兒罷。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壹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裏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壹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壹個讀者的心弦,催人淚下,喚起普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

 最後兩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壹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言?有些堪比作?誰知?和?誰將?,其實按詩意還是作?誰言?好。詩人出以反問,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托了赤子熾烈的情意:對於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小小的萱草花表達的孝心怎麽報答得了呢。真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

 這是壹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全詩最後用壹雙關句,寫出兒子對母親的深情。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遊子的***鳴。此詩寫在溧陽,到了清代,有兩位溧陽人又吟出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尚縈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可見《遊子吟》留給人們的深刻印象,是歷久而不衰的。

孟郊《遊子吟》賞析

 ?母愛?是人類純真崇高的感情,是文學創作的永恒性主題。謳歌之惟恐不逮,佳作自然不少。早在《詩經》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的詩句,簡括而形象地唱出了人子的心聲。而唐代詩人孟郊(字東野,751壹814,湖州武康人)的《遊子吟》,更是壹首歌頌偉大母愛之作。它把人類偉大的母愛置於特定的藝術氛圍中,加以弘揚和歌頌,使之膾炙人口,連不識字的婦孺都會記誦不差: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是壹首樂府詩,詩人捕捉住生活中的?壹瞬?,用簡括的語言勾勒出慈母為遊子縫制衣裳的場景,抒發了遊子思鄉念親的至深情感。首聯,?遊子?,本謂遠遊的客子。《史記》?遊子悲故鄉?。也許慈母意想到了遊子的奔走之勞,風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詩壹開頭,就似籠著壹層淡淡的哀愁。另外,就唐詩看,?遊子?也可指離鄉遠遊的舉子。有唐以來,開科取士,遊子不絕於途,輾轉流徙,饑寒相侵,倍受艱辛,?古若不置名,道路無欹傾?。詩人以其親身體驗和感受,把遊子的悲苦和哀愁加以濃縮和?轉嫁?,讓人細味和借人傳達,如此,曲折地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的生活實況,賦予了詩的社會意義,表明了自己對生活的評價。接著,詩人進行了合理的想像,揭示了慈母情愛的含蘊,原來臨行縫制的遊子衣上,密密匝匝飛走的針線,竟是慈母的絲絲縷縷情思。?遊子無寒衣?,?遊子暮何之?,也許就是慈母系情的?意恐遲遲歸?的內涵。?短章蘊藉?(《白石道人詩說》),是詩意的生發,更是意境的升華。末尾二句,從意義上說,是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化出,但較之原詩句,比擬切當,對比強烈,形象更為鮮明;而且?遊子不言苦,家書但雲安?,要解脫和拋卻的是悲苦和哀愁,知難而前,銳意進取,冀報恩於萬壹,給人以奮發和鼓舞,因此,詩句的思想意義也更深刻和積極。

 此外,就詩的藝術性看,有兩點值得註意。這既是?雅俗***賞?的壹個原因,也可窺見詩人的藝術探索之壹斑。

 壹是濃情淡化,引起廣泛的***鳴。***鳴,是文藝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在讀者身上引起的***同激情,和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主人公壹起體驗他的痛苦、磨難和願望等;濃情淡化,是指作者通過對藝術的理解,把濃烈感情融註在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中而使讀者覺著是淡然地傳達出來的。這首小詩濃情淡化,引起了廣泛的***鳴。詩的審美客體僅是慈母為遊子縫制征衣所生發的感情;但它喚起的卻是人們對母子至性情愛的體驗中的理解、同情而至反思。為什麽?我們不能不從詩人對審美意識的理解去探求,慈母為遊子縫制衣裳,是最為習見的生活圖景,而其中浸透的卻是深入骨髓的感情。誰無父母,誰無兄弟?離親別故在社會現實生活的人際活動中總會發生的,思親戀故之情又誰能避免?人們讀文藝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總是有所希冀的,解除痛苦,獲得歡娛,哪怕是壹瞬間的。壹個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的撞擊力在讀者身上引起的回應力應該是適度的,比如李白的《靜夜思》。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沒有提供特定的背景、環境及其他,但蘊藏的故鄉之思的感情是深厚真摯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淡淡的說出,引起了至今千年的***鳴。《遊子吟》使濃烈深厚的感情?輕描淡寫?似地傳達出來,在讀者心理上,引起震動,像山泉沁入心脾,給人以某種滿足、慰藉和感奮。總之,這首詩的情思、哀愁、藝術氛圍都是淡淡的,然而人們卻從中產生***鳴,引起反思和感奮。

 二是沖淡的感情得之於平和的語言,這也得益於民歌形式的運用。這首詩是抒情詩,體例為樂府詩,它俚語入詩,明白曉暢,著語不多,純是白描,洋溢著強烈的生活氣息,那真摯深沈的感情就從平淡的語言中得出。從而較為適應廣大讀者的審美心理,使人們自覺地接受其詩歌的思想,心靈得到了陶冶和凈化。

 總之,這首抒情小詩歌頌了偉大的母愛,稱得起廣泛流傳千古不朽之作。而戀母、思鄉、念國,似在人們情感上壹脈相承而呈現階梯性或說檔次,因此這首小詩,在今天更能激起海外同胞思鄉念國的情感,產生特殊的反響,那麽,它的思想意義和藝術上的探索也就有更值得註意的東西了。

 孟郊《遊子吟》賞析2

 孟郊壹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勻才得到壹個潭陽縣尉的卑微之職。詩人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詠,會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只給他半俸。此詩則是當時之作,親切而其淳地吟 了壹種普通而偉大的人生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鳴,千百年來,壹直膾炙人口。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顛沛流淳,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此詩寫的正是這樣的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都是詩人深沈的內心情感。開頭兩句實際上是兩個短語而不是兩個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身上。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壹針壹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得更為結實壹點兒罷。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點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壹片深罵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 ,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裏既沒有語言,也沒有眼淚,然而壹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壹個讀者的心弦,催人淚下,喚起著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

 最後二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壹層的深意。詩人的反問句,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托了赤子熾熱的情意,對於春天陽光般厚悵的母愛。區區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壹呢。真有?欲報之行,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淳厚真摯。

?

 這是壹首母愛的贊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此詩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的濃郁醇美。

遊子吟詩詞鑒賞

 這是壹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

 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最後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壹呢?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遊子的***鳴。

 孟郊壹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壹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詩人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詠,公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只給他半俸。本篇題下作者自註: 迎母溧上作 ,當是他居官溧陽時的作品。詩中親切而真淳地吟頌了壹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鳴,千百年來壹直膾炙人口。 計劃反對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沈的內心情感。開頭兩句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實際上是兩個詞組,而不是兩個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壹針壹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制得更為結實壹點兒罷。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壹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裏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壹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壹個讀者的心弦,催人淚下,喚起普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

 最後兩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壹層的深意: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誰言 有些刊本作 誰知 和 誰將 ,其實按詩意還是作 誰言 好。詩人出以反問,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托了赤子熾烈的情意:對於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區區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得了呢。真有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之意,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

 這是壹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 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 (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全詩最後用壹雙關句,寫出兒子對母親的深情。

 此詩寫在溧陽,到了清康熙年間,有兩位溧陽人又吟出這樣的詩句: 父書空滿筐,母線尚縈襦 (史騏生《寫懷》); 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 (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可見《遊子吟》留給人們的深刻印象,是歷久而不衰的。

 表達了感謝母親的思想感情.

 樂府詩的體名

 "樂府"壹詞,最初是指主管音樂的官府。樂府原來是古代掌管音樂的官署,掌管宴會、遊行時所用的音樂,也負責民間詩歌合樂曲的采集。作為詩體名的 樂府 最早即指後者,後來也用以稱魏晉到唐代可以配樂的詩歌和後人效仿的樂府古題的作品。

作者簡介

 孟郊(751年-814年),字東野,唐朝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漢族。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人們曾把孟郊與韓愈並稱 韓孟詩派 ,語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風格。代表作有《遊子吟》、《列女操》。

 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父庭玢,任昆山縣尉時生郊。孟郊早年生活貧困,曾周遊湖北、湖南、廣西等地,無所遇合,屢試不第。貞元中張建封鎮守徐州時,郊曾往謁。46歲(壹說45歲),始登進士第,有詩《登科後》: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壹日看盡長安花。 。然後東歸,旅遊汴州(今河南開封)、越州(今浙江紹興)。貞元十七年(801年),任為溧陽尉。在任不事曹務,常以作詩為樂,被罰半俸。元和初,河南尹鄭余慶奏為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60歲時,因母死去官。鄭余慶鎮守興元,又奏為參謀、試大理評事。郊應邀前往,到閿鄉(今河南靈寶),暴病去世,孟郊的朋友韓愈等人湊了100貫為他營葬,鄭余慶派人送300貫, 為遺孀永久之賴 。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

 唐人認為孟詩是 元和體 的壹種, 元和已後 , 學矯激於孟郊 (李肇《唐國史補》)。唐末張為作《詩人主客圖》,以他為 清奇僻苦主 。宋詩人梅堯臣、謝翺,清詩人胡天遊、江湜、許承堯,寫作上都受到他的影響。對孟詩的評價,持褒義論的,韓愈、李觀以後,有貫休、黃庭堅、費袞、潘德輿、劉熙載、陳衍、錢振锽、夏敬觀等;持貶義論的,有蘇軾、魏泰、嚴羽、元好問、王闿運等。他和賈島都以苦吟著稱,又多苦語。蘇軾稱之 郊寒島瘦 (《祭柳子玉文》),後來論者便以孟郊、賈島並稱為苦吟詩人代表,元好問甚至嘲笑他是 詩囚 (《論詩三十首》)。今傳本《孟東野詩集》10卷,出自北宋宋敏求所編刊,黃丕烈所藏北宋蜀本,已不可見。陸心源所藏汲古閣影宋精本,今歸日本。通行本有汲古閣本,閔刻朱墨本。《四部叢刊》影印杭州葉氏藏明弘治本。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刊印華忱之校訂《孟東野詩集》,末附孟郊年譜、遺事輯錄。註釋有陳延傑《孟東野詩註》,夏敬觀選註《孟郊詩》。事跡可參考韓愈《貞曜先生墓誌銘》、新、舊《唐書》本傳、夏敬觀《孟東野先生年譜》、華忱之《唐孟郊年譜》。

 孟郊專寫古詩以短篇五古最多。其中有的詩反映現實,揭露藩鎮罪惡,如《征婦怨》、《感懷》、《殺氣不在邊》、《傷春》等;有的關心人民疾苦,憤慨貧富不均,如《織婦辭》、《寒地百姓吟》等;有的表現骨肉深情,如《遊子吟》、《結愛》、《杏殤》等;有的刻畫山水風景,如《汝州南潭陪陸中丞公宴》、《與王二十壹員外涯遊枋口柳溪》、《石淙》、《寒溪》、《送超上人歸天臺》、《峽哀》、《遊終南山》等;有的寫仕途失意,抨擊澆薄世風,如《落第》、《溧陽秋霽》、《傷時》、《擇友》等,還有的自訴窮愁,嘆老嗟病,如《秋懷》、《嘆命》、《老恨》等;而 出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 (《贈崔純亮》)壹類詩,雖反映了世途艱險,但也表現了作者偏激的心情。孟詩藝術風格,或長於白描,不用詞藻典故,語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淺易;或精思苦煉,雕刻奇險。這兩種風格的詩,都有許多思深意遠、造語新奇的佳作。但也有些詩過於艱澀枯槁,缺乏自然之趣。他和賈島齊名,皆以苦吟著稱,唐人張為稱他的詩 清奇僻苦主 ,而蘇軾則稱 郊寒島瘦 。後來論者把孟、賈二人並稱為苦吟詩人的代表。今傳本《孟東野詩集》10卷。人民文學出版社刊印有華忱之校訂《孟東野詩集》。夏敬觀、華忱之均著有其年譜。壹生困頓,性情耿介,詩多描寫民間疾苦和炎涼世態。語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風格。與賈島齊名,人稱 郊寒島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