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現代詩歌的時代頌歌

現代詩歌的時代頌歌

1949年10月中國革命取得全國性勝利,詩人們歌頌勝利了的國家和人民。何其芳的《我們最偉大的節日》﹑公木的《中華人民***和國頌歌》﹑胡風的《時間開始了》等作品,在對歷史性場景的描繪中宣泄了與新時代序曲相呼應的喜悅。

隨著時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轉移,新詩的頌歌題材勃興,成為50年代中國詩歌的主流。在革命和建設的熱潮中,大批詩人從各條戰線傳來了描摹現實生活﹑格調激昂爽朗的歌聲。新詩和時代﹑現實保持緊密聯系的傳統,在這時期得到發展。張誌民﹑阮章競﹑徐遲等都有關於農村﹑邊疆﹑工廠﹑礦山建設新貌的頌歌。善於表現建設者豪情的邵燕祥,他的《到遠方去》﹑《中國的道路呼喚著汽車》剛健而清新。公劉的《黎明的城》和《在北方》,現實的思想內容和清新的表達方式有完好的結合。李瑛作為壹名中國士兵歌唱,他的《寄自海防前線的詩》等作品,從炮火的紅光獲得色澤,傅仇的《告別林場》,胸襟開闊,神情俱美。嚴陣的《老張的手》,從歷史進展的角度為翻身覺醒的中國農民造像。未央引人註目,是他自由體的反映朝鮮戰場的詩篇,《槍給我吧》﹑《馳過燃燒的村莊》都是英雄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戰歌。石方禹的《和平的最強音》,則從恢宏而廣闊的世界歷史的背景上,塑造了熱愛和平生活的新中國巨人形像。這些頌歌大多真摯樂觀,但有時也有把生活看得過於單純的時代局限。

1955年錯誤地批判所謂“胡風集團”,1957年擴大化了的反右派鬥爭,先後使魯藜﹑曾卓﹑綠原﹑牛漢和艾青﹑呂劍﹑公劉﹑白樺﹑邵燕祥等壹批有才華的詩人受到沖擊,中斷了歌唱。

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民歌創作,最初還有壹些反映改變“壹窮二白”面貌的英雄主義情緒的作品。但不久釀成“運動”,出現了廉價的頌辭和浮誇的贊歌,以對民歌的狂熱推崇與簡單模仿代替了詩的創造,盡管如此,作為以表現新的世界﹑新的生活為特征的新中國社會主義詩歌,在50年代還是獲得了較大發展。除了大批真誠的頌歌和有才華的新人湧現外,尚有少數民族詩歌的興旺和詩歌廣泛的群眾性。納?賽音朝克圖﹑巴?布林貝赫﹑饒階巴桑﹑克裏木?霍加﹑鐵依甫江?艾裏耶夫﹑韋其麟﹑包玉堂﹑曉雪﹑金哲﹑汪承棟﹑康朗甩﹑康朗英﹑吳琪拉達等人的作品,豐富了中國多民族的新詩創作。《阿詩瑪》﹑《格薩爾王傳》﹑《嘎達梅林》﹑《百鳥衣》等民間敘事史詩,得到了發掘和整理。新詩通過大量發行和朗誦活動走向基層,走向群眾。壹批來自工人農民的業餘詩人如黃聲孝﹑王老九等,他們堅持壹邊勞動壹邊歌唱。

50﹑60年代之交,以郭小川﹑賀敬之﹑聞捷﹑李季為代表,把詩歌創作推向到壹個新的水平。郭小川被譽為“戰士──詩人”,他的詩以思想敏銳﹑善於思索﹑富有號召力與鼓動性著稱。他最初引起強烈反響的詩集《致青年公民》,充滿了政治激情,啟示青年對生活和理想進行嚴肅的思考。他的詩語言清新﹑豪放自由,講究音韻。他還在藝術形式上不斷進行試驗並實現新的突破,寫過《向困難進軍》那種參差排列而氣勢雄偉的長句,《春暖花開》那樣節奏輕松的短句,格律整齊的敘事詩如《白雪的贊歌》﹑《深深的山谷》,兼散曲和民歌之長的抒情詩如《林區三唱》,還有《甘蔗林──青紗帳》那樣借鑒賦體而有所創新的新詩體式。70年代中期於逆境中所作《團泊窪的秋天》,表現了詩人的堅貞。

與郭小川奔放豪邁的風格相近的賀敬之也是擅長於抒發革命激情與理想的詩人,他是歌劇《白毛女》的作者之壹。開國後寫有《回延安》﹑《放聲歌唱》等詩篇。60年代初的長詩《雷鋒之歌》是他的代表作,洋溢著時代昂揚進取的精神。賀敬之創作態度嚴謹持重,關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以飽滿的政治熱情為新的世界﹑新的英雄歌唱。從詩集《放歌集》中,可以看到他在學習民歌﹑古典詩詞方面的創造性努力。他能把壹切有用的營養溶進自己革命浪漫主義傾向的作品中。

聞捷和李季對新詩的現實主義傳統作了新的開拓。他們的詩中留有現實生活演進的具體性和豐富性。聞捷作為壹名優美的抒情歌手,50年代初就以詩集《天山牧歌》中健康活潑﹑富有情趣的情歌,從壹個特定的側面反映了新生活的理想與追求。他對敘事長詩的繁榮發展也做了貢獻。《復仇的火焰》以廣闊的歷史背景﹑復雜的現實鬥爭﹑富有色彩的風情民俗的描繪,以及濃重的抒情手法,成為中國新詩史上少有的壹個民族翻身覺醒的史詩。李季是壹位熱愛群眾生活﹑並善於從民歌中吸取養料的詩人。他把自己建國以後創作的詩稱為“石油詩”,對中國石油工業的成長發展作了寫實性的記錄。有《玉門詩抄》﹑《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禮》等多部詩作結集。集中了他的努力的是敘事長詩《生活之歌》和長篇敘事詩《楊高傳》。他致力於以群眾化的語言和新的格局來表現新的生活和人物,詩風明朗而樸實。

80後的詩歌,已開始走向成熟和大氣,以走在現代詩歌的前沿,著名創作型詩人葛冬冬 (咫尺天涯愛不老)、臺灣著名詩詞創作人方文山為代表的新型創作流派,此類作品以其自然、靈動、大氣和賦有音樂節奏而契合著時代的精神風貌,該類作品作為文學新嘗試,80後正以其獨特的思維和風格,將新詩的概念和潮流大膽而勇敢地推向人們的視野。創作型詩歌作為現代詩歌的領銜之作,詩作著力註重創新並逾越於現代普通詩體之上,追求詩與歌***通性的壹種音樂之美。在此基礎上,80後詩歌更傾向於表達真摯情懷與朦朧婉約之戀,更深刻地捕捉人性的靈魂深淵和愛與被愛的情感巔峰,以其更為深沈和老道的筆耕深切提煉,力掙使筆下詩作以更精更準的力度表達情與物的靈性。

上述詩人給予新中國詩壇的貢獻在於作為真誠的詩人,首先是以歷史的主人公的身份走在生活的前面,以飽滿的政治熱情謳歌新的生活,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感。他們又常常通過自己的抒情個性達到為人民﹑為社會主義歌唱的目的。在郭小川和賀敬之的影響下,政治抒情詩的創作成為風氣,但有些作者只學其皮相,熱衷於慷慨陳辭,遂使某些詩篇淪為政治概念的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