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唐代的三首“萊蕪”詩》(載6月5日《魯中晨刊》)壹文中曾說:“也許,天寶三載高適與李白、杜甫同遊齊魯時曾到過萊蕪。”因為懷揣著這番隱約的猜想,總是盼望能夠找到足以證明的依據。因此,當我偶然翻及《續修萊蕪縣誌》,看到李白、杜甫的三首詩赫然收入其中時,那種大喜過望之情真是難以言表。
但仔細品讀李白的兩首詩,卻難以看出是寫萊蕪,更難以證明他到過萊蕪。其壹《五月東魯行答汶上君》,是李白開元二十四年“學劍到山東”時所作,他有些憤憤不平地寫道:“舉鞭訪前途,獲笑汶上翁。下愚忽壯士,未足論窮通……”自稱壹心想和人討論自己的前程,卻遭到了“汶上翁”的譏笑,於是感到跟這些“下愚”談論窮困通達的道理是沒有意義的,而應該自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實現自己的壯誌。詩中提到的“汶上”,應該是現在的汶上縣壹帶;“汶上翁”,當然也就是生活在那壹帶的壹個老人。《續修萊蕪縣誌》的編者收入這首詩,似乎認為這個“汶上翁”就是“萊蕪翁”,這顯然是缺乏說服力的。其二《汶陽道中》,在我所見的李白詩集中均未見到,不知據何收入。但即使真為李白所作,我們也不能確定“汶陽”就在萊蕪境內,因為長長的汶河北岸稱“汶陽”的地方實在太多。因此,《續修萊蕪縣誌》的編者將這兩首詩收進去,是很輕率的。
值得註意的是杜甫的《故秘書少監武功蘇源明》,這是杜甫《八哀詩》中的壹首。《八哀詩》是杜甫晚年的“嘆舊懷賢”之作,實際上是用詩為八個人物各寫了壹篇傳記。這首詩裏寫到蘇源明,是杜甫開元年間漫遊齊趙時結識的好友。那時大約是公元736-740年之間,杜甫的父親正在兗州做司馬。杜甫跟隨在父親身邊,靠著自己的年輕氣盛,過了壹段“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的生活。這時,本為“京兆武功人”的蘇源明,因父母雙亡,也流落在徐州、兗州壹帶求學應試。杜、蘇相遇,很快成為摯友,他們與其他壹些年齡相仿的人跨駿馬、馳郊原,彎弓射獵,引吭高歌,痛快淋漓地揮灑青春的活力和激情。但少貧而孤的蘇源明畢竟與杜甫不同,他的生活貧寒而艱辛。杜甫在詩中回憶:
武功少也孤,徒步客徐兗。讀書東嶽中,十載考墳典。時下萊蕪郭,忍饑浮雲巖。負米晚為身,每食臉必泫。……庶以勤苦誌,報茲劬勞願。
我們今天讀這段文字,那個少小離家、四處遊學,露宿巖穴、饑腸轆轆,渾身汙垢、燃薪照明讀書的蘇源明依然十分感人。正是經過這樣長期堅持不懈地勤學苦讀,他終成大器: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即以文章知名天下;進士及第後,先是擔任太子諭德、出任東平太守,後被召為國子司業。安史叛軍攻陷長安,他托病堅決不受偽職,表現了壹個文人應有的氣節;唐肅宗收復長安之後,被擢升為考功員外知制誥,頗得皇帝的信任和倚重,最後官終秘書少監。考其壹生,堪稱良吏。特別是身處“安史之亂”的社會大動蕩之中,更是十分難得的。
讓我們更感興趣的是,杜甫不僅在詩中給我們留下這樣壹個感人的形象,而且還生動地記述了蘇源明“時下萊蕪郭,忍饑浮雲巖”的歷史史實,我們從中可以看出,當時屬兗州的萊蕪壹定有吸引他的地方,或許是這裏的風土人情,或許是這裏的高人逸士;我們似乎還可以說,他的令人敬佩的人生經歷中也不乏萊蕪民風文化的滋養。這壹點,作為今天的萊蕪人是值得驕傲。
我們應該感謝杜甫,因為這段珍貴的史料因他的詩而得以留存。雖然我們現在依然無法證明杜甫是否到過萊蕪,但我們可以確切地說他對萊蕪是知道和了解的。
2.描寫山東的精美文章 詩句(少壹點)1.濟南的冬天---老舍寫的就是描寫山東濟南的美好風光的文章!
2.齊魯大地好風光,
壹山壹水壹聖人,
東傍日韓西靠京,
黃河入口數東營,
帆船之都看青島,
葡萄酒之鄉煙臺,
風箏之都屬濰坊,
物流名城在臨沂,
人居城市屬威海,
陶瓷之都是淄博,
江北水城看聊城,
太陽能之都德州,
新港之秀看日照.
鋼城之都屬萊蕪,
牡丹之都是菏澤
五嶽獨尊贊泰山
七十二泉在濟南
孔子之鄉在曲阜
蔬菜之鄉在壽光
肥桃之都屬肥城
萊陽美梨譽天下
樂陵小棗美名揚
地下峽谷在沂水
建築之鄉屬桓臺
大蒜之鄉在蒼山。。.
3.我是萊蕪的.放假了.老師布置了古詩文.我沒帶.求10到15首古詩文.跪.求25.杜甫《絕句》: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26.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27.孟郊《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8.柳宗元《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9.賈島《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30.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31.張誌和《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32.盧綸《塞下曲》: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33劉禹錫《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壹青螺。 34.劉禹錫《浪淘沙》: 九曲黃河萬裏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35.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淒淒滿別情。 36.白居易《池上》: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壹道開。 37.白居易《憶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38.李紳《憫農》(壹):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39.李紳《憫農》(二): 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40.杜牧《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41.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42.杜牧《江南春》: 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