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宴詞
作者: 王之渙
簡介
王之渙
(688~742),字季淩,原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徙居絳州(今山西新絳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寄情山水十五年。晚年任文安縣尉。曾與高適、王昌齡、崔國輔等人有唱和,早年精於詩文,樂工多引為歌詞,名動壹時。擅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光的最為著名,是盛唐邊塞詩人之壹。
主題
主題詞或關鍵詞: 唐詩
欄目關鍵詞: 唐詩
體裁: 詩
年代: 盛唐 內容介紹
原文
宴詞
王之渙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壹道流①。
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註釋
〔註釋〕
①畎(quǎn):田間小溝。
賞析
〔賞析〕
長提逶迤,水色碧綠,萬象復蘇,生機盎然,可是詩人看到的卻是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了。壹個“綠”字點明“春水”特色,也暗示了詩人壹片惜別深情。三、四句從視覺轉到聽覺和想象上。盡管添愁助恨的棹聲緊緊催促,還是不要去理睬它吧!要不然越來越多的離愁別恨壹齊載到船上,就怕這桃花溪太淺,載不動這滿船的離愁!詩人以“莫聽”這樣勸慰的口吻,將許多難以言傳的情感蘊含於內,情致委婉動人。詩中以“溪淺”反襯離愁之深,以桃花隨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詩人的傷感。至此,通篇沒有壹個“愁”字,讀者卻已通過詩中描繪的畫面,充分領略詩人的滿腔愁緒了。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以詞著稱,有較高的藝術造詣。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壹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並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註》。(《辭海》1989年版)
註釋
①塵香:塵土裏有落花的香氣。
②雙溪:浙江金華縣的江名。
③舴艋:小船。
賞析:
這是詞人避亂金華時所作。她歷盡亂離之苦,所以詞情極為悲戚。上片極言眼前景物 之不堪,心情之淒苦。下片進壹步表現悲愁之深重。全詞充滿“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現了她的故國之思。構思新穎,想象豐富。通過暮春景物勾出內心活動,以舴艋舟載不動愁的藝術形象來表達悲愁之多。寫得新穎奇巧,深沈哀婉,遂為絕唱。
北宋敗亡後,李清照於建炎元年(1127)來到南方,故鄉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毀。建炎三年(1129)丈夫趙明誠病故之後,金人揮兵南侵,李清照為避兵亂而只身各處流亡。紹興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華時寫了這首《武陵春》詞。這時她已經53歲了,經歷了國家敗亡、家鄉淪陷、文物喪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處境淒慘,內心極其悲痛。這首詞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實的生活片斷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風住塵香花已盡”,交代的是季節特征,鮮花經過春風的搖動已經零落殆盡,只有土地上還殘留些花的芬芳,說明這時已到了暮春時節。“日晚倦梳頭”是通過日色已晚而作者仍無心梳洗打扮來表達內心的哀傷。下面敘述哀傷的原因和哀傷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在春天裏花開花落年年如此,並沒有新的變化,而人卻與以前大不壹樣了,國破、家亡、夫死,她對壹切都喪失了興趣。即使有心訴說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淚先流,這比“聲淚俱下”的描寫更深入了壹層。她的悲哀是不可觸摸的,不但不能說,而且不能想,壹想到就會淚如雨下。在這裏作者利用“日晚倦梳頭”和“欲語淚先流”兩個外在的行為具體地表達了她內心的濃重哀愁。下片壹轉,另辟蹊徑,寫道:“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聽人說雙溪春色還不錯,詩人也曾產生了去那裏泛舟的念頭。她想去雙溪泛舟並不是貪戀美景、遊賞心切,而是要尋求壹個消除愁苦的去處。不過,轉而卻又否定了自己的計劃。“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怕的是雙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載不動自己內心沈重的哀愁。人們總是把愁怨比做連綿不斷的流水,比做斬盡還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卻另尋了壹個新思路,說:自己的愁重得連船都承載不動。她又用“也擬”“只恐”等虛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動層次清楚地表露了出來,像這樣的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實在很新鮮、奇特,所以被詞論家稱贊為“創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