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征集壹些古詩詞中的意象,或者好的詩詞佳句

征集壹些古詩詞中的意象,或者好的詩詞佳句

壹、鴻雁1.大雁是候鳥,定期南飛北返,這就容易使那些滯留外鄉,不能按期定時回家的人對比自己,生發出無盡的憂思。如:

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齋聞雁來。

——韋應物《聞雁》曉發梳臨水,寒塘坐見秋。鄉心正無限,壹雁過南樓。

——趙嘏《寒塘》雁,春秋遷移,秋天,大雁仿佛在奮力飛回故巢。這種景象每每牽動遊子的思鄉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濃濃的鄉愁。2.我國古代有“鴻足傳書”的傳說,因為古代人們和外出的親人難通音訊,所以又讓大雁承擔了“信使”的使命。如: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李煜

《清平樂》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李清照《聲聲慢》3.雁總是結陣成“人”字或“壹”字形集體遷徙的,因此孤雁(斷雁,孤鴻,斷鴻)也就成為詩人表達自己孤苦漂泊的意象。如: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蔣捷《虞美人?6?1聽雨》在浩渺的江水與低壓的陰雲之間,只有壹只孤雁在凜冽的寒風中哀鳴,顯得那樣孤單、渺小、無助。詞人正是借用孤雁的形象來抒發自己風雨飄搖中流浪江海的悲涼心境。

二、月亮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們很自然地將人的悲歡離合與月的陰晴圓缺聯系起來。月圓便想起團圓,月缺便想起分離。而人生總是離多聚少,且往往是月缺人也缺,月圓人不圓。故人看見月亮很容易觸景生情,想起故鄉、親人。最典型的當是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還如李煜的《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壹番滋味在心頭。這首詩寫離愁。上片寫景,下片抒情。在那清秋的深夜,詞人獨自登上西樓。從“無言”和“獨上”中可見他愁思之深和身影之孤單。這時他擡頭壹看,只見殘月如鉤,這既是寫實,也是象征。試想,連月亮都是殘缺的,人世團圓又有何望?月如鉤又會在詞人心上增加多少孤寂愁苦?

不僅如此,月亮還是遊子與故鄉聯系的媒介。如果說遊子是故鄉放出的風箏,月亮就是那根線。遊子為什麽不會迷失呢?那是因為有月亮!月亮以其無垠的光輝照耀著遊子也照耀著故鄉。遊子擡頭看見月亮心頭生發出許多美麗的遐想:今夜,月下的故鄉該是壹如既往地美麗而寧靜吧。故鄉的親人又在幹什麽呢?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這首詩是詩人在長安的俘虜營中寫下的,表達了身被囚系的詩人對妻子家人的思念。詩人不說自己望月憶妻,卻想象今夜鄜州月圓,妻子獨自壹人在望月思念自己,妻子身旁雖有兒女陪伴,但兒女還太小不懂他們母親的思念,並不能為母親分憂。這樣寫來,寫出了詩人神馳千裏,黯然動容之滿懷愁緒,使詩情更進了壹層。三、登高(登樓,登臺)1.我國地域遼闊,歷代文人漂泊異地,音訊不通,壹旦登樓遠望,家鄉桑梓景物,親戚故舊面影,紛紛湧上心頭,免不了愁從中來。因此登樓懷遠是常見情思:

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孟浩然《秋登萬山寄張五》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無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晏殊《蝶戀花》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

——柳永《八聲甘州》2.登高,置身於高山或高臺之巔,實際上也是置身於無垠的空間與永恒的時間交集之點。面對無垠的空間,人會愈來愈真切地感受到個人被放在天地間的渺小;面對永恒的時間,人會愈來愈痛切地感到生命的短暫。這種個人的渺小感和生命的短暫感,將激發人對自己人生價值的迫切追問。而追問的結果往往是:人生如寄,韶光易逝,壯誌未酬而華發已生。因此登高極易引發懷才不遇、壯誌未酬之悲。最有代表性的當是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胸懷大誌,因指陳時弊而屢遭打擊。此詩寫他登臺遠眺,前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寫出“天地”即空間的遼闊。第四句寫在廣闊背景中,兀立著壹位因無用武之地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詩人臨風灑淚,慷慨悲涼,贏得了後世無數懷才不遇之士的強烈***鳴。四、落花(落紅)落花極易讓人聯想到春天的逝去、人生美好時光的流逝、青春的雕零、友人的離去乃至壹切美好事物的逝去。美麗鮮活的生命的雕零,當然會在人的心頭引起陣陣的傷感。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歧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這首詩表面寫相逢的驚喜,實則感慨萬千。這固然體現在今與昔的對比中,也全濃縮在“落花時節”這四個字裏了。想當年,歧王宅裏、崔九堂前,杜甫和友人正值青春年華,意氣風發,壯誌淩雲,大唐也正處於其全盛時期。如今,詩人和友人歷經時世艱難,流落江南,他們已經到了人生的“落花時節”;大唐王朝經過“安史之亂”江河日下日益衰微,也到了“落花時節”。身世之感與家國之恨壹齊湧至心頭,怎不感慨萬千!五、日暮(夕陽)1.日落西山自然給人衰落淒涼之感。如: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李商隱《登樂遊原》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

——秦觀《滿庭芳》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辛棄疾《水龍吟?6?1登建康賞心亭》2.受古老的農業文明的影響,人們長期過著壹種“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必然對我們民族的心理產生某種深層影響。具體地說就是在人們心裏產生壹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太陽落山了,就該回家了。溯洄到我國古代詩歌的源頭——《詩經》,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這種情思的生發軌跡:

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牛羊下來。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雞都回窩了,太陽就要落山了,牛羊也下山回圈了,可丈夫出征去不能回家,這如何不叫人思念呢?反過來,出門在外的人看見太陽落山了,鳥兒歸巢了,農人們也結束了壹天勞作開始回家了,人家的屋頂上炊煙裊裊,暮色已蒼茫(今夜我又要宿在何處呢?)……此情此景,叫人如何不想家!日暮不僅給人衰落淒涼之感,也是客愁思家的壹個符號,而且這兩者往往融為壹體。如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6?1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夕陽西下不僅為全曲的意境抹上壹層蒼涼的色彩,而且也暗示日暮已經降臨。薄暮起,鄉愁便起。這已滲透至我們民族文化和心理的深層,因此也就具有了永恒的動情力量。六、杜鵑杜鵑鳥 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淒涼、哀傷的象征了。如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子規鳥即杜鵑鳥。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豐富想象,表達對友人的無限懷念與深切同情。宋人賀鑄《憶秦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淒斷,杜鵑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裏雪白的梨花上,杜鵑鳥在淒厲地鳴叫著,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詞人通過描寫淒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鄉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唐人秦觀《踏莎行》)、“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淒涼或思歸的情思。 七、燕子燕子是深受詩人喜愛的意象。燕子到來往往意味著春天的到來。詩人喜用燕子來表達喜悅之情。如杜甫《絕句》:“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但燕子雙飛經常用來反襯離人的孤寂,如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刻曉穿朱戶。”晏幾道《臨江仙》:“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八、蟬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來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如虞世南的《蟬》:“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駱賓王《獄中詠蟬》:“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但秋後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壹番秋雨之後,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如唐人駱賓王《詠蟬》起首兩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是:“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還未直接描寫別離,“淒淒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壹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寒蟬鳴我側”(三國人曹植《贈白馬王彪》)等詩句也表達這樣的情思。九、烏鴉烏鴉是壹種不吉利的鳥,常常用來表達壹種黯然愁思的情境。如嚴維《丹陽送韋參軍》:“丹陽郭裏送行舟,壹別心知兩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十、鷓鴣鳥 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裏也有特定的內蘊。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如“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6?1書江西造口壁》)等,詩中的鷓鴣都不是純客觀意義上的壹種鳥。

十壹、菊花菊花雖不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與身價百倍的蘭花並論,但作為傲霜之花,它壹直得到文人墨客的親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其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鄭思肖《寒菊》)、“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範成大《重陽後菊花二首》)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這裏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壹種人格的寫照。

十二、梅花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壹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宋人陳亮《梅花》:“壹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陸遊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願同流合汙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十三、松樹松樹是傲霜鬥雪的典範,自然是眾人謳歌的對象。李白《贈書侍禦黃裳》:“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壹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壹個正直的人。三國人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 十四、蓮花由於“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青”即“清”。這裏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采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壹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晉《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霧氣露珠隱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蓮葉可見但不甚分明,這也是利用諧音雙關的方法,寫出壹個女子隱約地感到男方愛戀著自己。 十五、梧桐梧桐則是淒涼悲傷的象征。如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寫的是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淒涼寂寞的深宮裏,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詩歌的起首句以井邊葉黃的梧桐破題,烘托了壹個蕭瑟冷寂的氛圍。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6?1夜雨》:“壹聲梧葉壹聲秋,壹點芭蕉壹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以梧桐葉落和雨打芭蕉寫盡愁思。其他如“壹葉葉,壹聲聲,空階滴到明”(唐人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等。

其他——

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冰雪的潔白、剔透、冷傲常常用來表現心誌的忠貞、品格的高潔。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張孝祥《念奴嬌?6?1過洞庭》:“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搗衣聲(或搗練聲)是壹種極富家庭生活色彩的聲音,常常用來表達夫婦或情人之間的相思之情。如李白的《子夜吳歌》:“長安壹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李煜《搗練子令》:“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 另外還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懷春,如“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李清照《點絳唇》);以浮雲比喻在外漂泊的遊子,如“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鴛鴦,指恩愛的夫婦,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唐人盧照鄰《長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結,如“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唐人牛嶠《感恩多》),等等。 夠詳細麽夠多麽